杨骏在朝内人缘儿很差,而且才智庸常,但又高估自己的斤两刚愎自用,能爬上高位全仰仗当皇后的女儿和皇帝女婿的宠信。
这种人不会有大气魄、大作为,风平浪静的时候狐假虎威早朝内窜上跳下,但真正遇到非常状况就会不知所措乱了手脚。司马炎去世以后虽然他官位很高,但是因为不得人心而被架空,假如能与贾氏搞好关系或许还能活的长久些,但跟贾南风搞好关系,他又实在没那个能耐。
杨骏得报后以为大祸临头,吓得要命,赶紧告诉皇太后杨芷,杨芷让晋惠帝下诏命石鉴和张劭率领正修建晋武帝陵墓的士兵去讨伐司马亮。假如石鉴、张劭二人真若从杨芷,那么接下来的事儿就闹大了。
石鉴接到诏命后不以为然,他不相信性格懦弱且对杨骏甚为惧怕的司马亮会突然起兵谋反。
石鉴稳住队伍,并派人秘密探听司马亮的消息,果然得知司马亮已经离开京城在迁往许昌的途中。
杨骏虚惊一场,司马亮也因此躲过一场莫名其妙的索命追讨。
侥幸躲过一劫,司马亮的心理阴影更重了,他对权利有一种天然的畏惧······
司马亮心里很纠结,问时任司法总长的荀勖自己该怎么办。
荀勖说:现在朝廷内外从心里归附您,您不去讨伐别人,却害怕别人来讨伐您,这很不合情理。
若以荀勖所言司马亮转身攻伐势力单薄的杨骏,应该有大半胜算,可惜的是司马亮不但没有勇气反戈一击,反而担心被追杀连夜快马加鞭逃往许昌避祸。
杨骏胆小懦弱,司马亮比他更胜一筹!
杨骏气焰熏天却又一意孤行,专权却又不得人心,势单力薄却又骄横张狂,而司马氏家族的王侯遍布各地,跟贾皇后集团有关系紧张,此时的杨骏已经将自己架在了干柴堆上,在风云变幻的朝廷里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
他的弟弟杨济和外甥李斌都曾劝说他留下司马亮,这样可以安抚各方面的怨愤。
杨骏不听。
杨济表示很有压力。杨济私下里跟左丞相傅咸说:我哥如果征召司马亮,并退身避开不与他发生冲突的话,杨氏一家老小可能还能保住性命。
傅咸说:皇族与外戚相互依赖国家才能安定,如果诏司马亮回来,一起秉着大公无私的原则辅政,倒也是国家福祉。
杨济劝说杨骏,不听。
为提升自己的名望,杨骏想出一个收买人心的馊主意:给朝廷内外的大臣一律晋升一级,参加武帝丧事的升两级,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一律封为关中侯,面赋税一年。
不按功行赏就乱了纲常,平白无故的封赐则会让封赐这一鼓舞激励形式变得轻贱并挫伤真正勤恳职守者的积极性,他把治国看成了摞积木。
左将军傅袛说:皇上前头刚死你后头就跟着对臣下大肆封赏,这事儿我课闻所未闻。
杨骏不听。
石崇、何攀痛陈:你这么遍地奖赏、加封爵位比当年平吴将领的规格还高奖励还丰厚,这样轻重不相称,晋国的国祚千秋万代,找这么下去,不出几代就没有人不是公侯了。
千秋万代、几代这都跟他杨骏没关系。
杨骏不听。
不久,晋惠帝令杨骏总领朝政,百官要听命于他,此时,作为臣子杨骏的达到了权威的顶峰!
应时而退,可谓是上策,其名节也将加分,傅咸就曾好言劝他说:
皇帝谦逊将政事委托给您,但是天下人都不以为这样做不好,恐怕您自己也难以抵挡,周公是大圣人尚且免不了流言蜚语,何况如今的皇帝已经成人不是当年成王的年龄呢?我觉得你再安排好武帝的丧事之后应该谨慎的考虑进退的事情。
杨骏不听。
人的固执跟权威的高低成正比!
固执是邪念!
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