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年五月初四,晋与孙吴两国元首第一次会面。
一个是坐在殿堂上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皇帝,一个是跪在殿下做了亡国奴的皇帝。
大殿两侧分列着晋国文武百官和四方诸国的驻晋大使。
“朕设这个座位等你等得好苦啊!”晋武帝指着殿前的椅子对行完大礼的孙皓说。
“我在南方也设了一个这样的位子,也等您很久了!”孙皓丝毫不示弱
“听说你在南方挖人眼珠子、剥人面皮,请问这是哪一级的刑罚呢?”这时,一旁的贾充落井下石嘲讽道。
“为人臣子,却杀了他的君王以及那些邪恶不忠的人,就应该用这种刑罚!”孙皓对轻蔑地回答他。
贾充被戳到痛处,顿时面红耳赤,掩口无言退下。
孙皓话里有话,暗讽贾充当年亲自下令杀死魏主高贵乡公曹髦!
孙皓虽做了亡国奴,但孙家的血性确还在!
孙浩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一代暴君死于洛阳,时年42岁。
建业沦陷后,诸葛靓逃往姐姐家里避难,他姐姐正是琅邪王司马伷的妻子。
诸葛靓与司马炎曾有过交情,得知后,司马炎就亲自去会老友,诸葛靓羞愧难当,躲进厕所里不见他,没想到晋武帝不顾身份硬是追到厕所里,这次跑不掉了。
司马炎说: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
司马炎虽没有嘲讽的意思,诸葛靓却羞愧的把脸皮撕下来的心思都有!
晋武帝下诏任命诸葛靓为侍中,诸葛靓坚辞不受。之后诸葛靓回到老家琅邪阳都(山东沂南),为表对旧主的忠贞,此后再也没有面朝晋朝廷的方向就坐。
吴国灭亡以后孙皓在建业的大批资产自然归司马炎所有,战争结束以后,经过数月的安置,吴国军民的生活基本归附到平静的状态。
得益于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利民政策和灭吴统一后政治上的稳定,像每一个初创的帝国一样,晋国很快出现国泰民安的景象,史称“太康繁荣”,晋武帝司马炎的荒淫腐朽生活也逐渐驶入轨道。
他喜欢搜集女人:
皇后杨艳是百里挑一的美女,很得司马炎宠爱,她对司马炎监管也比较严,结果司马炎在这方面的需求被长期压抑,杨艳于274年死了,如今灭吴大计又大功告成,面对得了灵秀山水滋润而生窈窕秀美的江南美女,他被压抑的荷尔蒙被井喷似地唤醒。
公元281年,他从孙皓收罗的近万江南美女中选了五千人一次性补充后宫,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是一个充满香艳诱惑的庞大群体,但无论如何他也消受不过来。
晋武帝因此陷入了美丽的苦闷,像一个人中了千万大奖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花,晋武帝是个善于动脑筋的人,为解决这一困扰,他发明了羊车。
坐在车上,羊停哪儿便在哪儿歇脚,今晚临幸谁家,听有羊来做主吧!
后宫们为争得机会便用竹叶插在门上,并在地上撒盐水借此贿赂拉车的羊们停下来。
狼少肉多,这都是逼出来的办法!
他还喜欢聚敛钱财:
他不无得意的问首都武装总司令刘毅:你觉得我可以跟汉代的哪一位帝王相比呢?
刚完成伐吴大业,他心里很得意,以为刘毅会拍他马屁。
刘毅冷冷的说:可以跟汉代汉桓帝、汉灵帝相比。
晋武帝大惊,脸色一下冰冻:我有那么糟糕?
刘毅丝毫不留情面:说不定还不如桓、灵,他们卖官得到的钱都放到国库了,您卖官得到钱都塞进自己腰包了,所以,我觉得您还不如这二人。
武帝遭到羞辱,但是他很豁达,没有责罚反而大笑一声,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桓帝、灵帝时代是听不到这样的话的,朕现在有这样正直的大臣,说明朕已经胜过他们了。
——他脑筋转得很快!
晋武帝虽然为政治国称得上昏庸,性格上软弱摇摆,但是庆幸的是他不像孙浩那样暴虐,更不滥杀,有容人之处,因此即便皇帝昏庸,但是手下的能臣却可以不再为身家性命提心吊胆的前提下,为国为民有所作为,这是出现“太康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晋国不幸中得幸运。
贪财好色之人多喜奢华,晋武帝也是如此,上行下效,晋国上下很快刮起奢靡之风,最典型的当属王凯、石崇斗富:
王凯用糖膏刷锅,石崇就用蜜蜡当柴;王凯用紫蚕丝在路两侧做屏障,长40里,石崇就用锦做屏障,长50里;石崇用换胶粉和泥涂墙(有香味儿),王凯就用红色石蜡涂墙(这要是着火,想救都救不成);晋武帝得知两人的事情后,不但不干预制止,反而看笑话不限事儿大,将自己视为珍宝的一棵两尺高珊瑚树借给王凯,王凯不无得意的拿给石崇看,不想,石崇拿起铁如意将珊瑚树击碎,王凯大惊失色,以为是石崇在嫉妒,甚为光火,石崇毫不为意的说:这么个破玩意儿,怎么值得您来这么大气。随后命人将自家的珊瑚树搬出来,王凯呆住了:眼前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
皇后的父亲杨骏(这个杨皇后不是司马衷他妈,是杨艳的堂妹杨芷)以及杨骏的弟弟杨珧(yao)、杨济等父以女贵逐渐开始把持朝政,时人称其为“三杨”,与他们意见相左的大臣被疏远。被贬退的很多,外戚专权对朝廷从来都是不安定隐患,事实证明,三杨也没有给晋国开泰。
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