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8)

(2011-09-05 05:20:21)
标签:

血雨腥风

两晋南北朝

贾南风

为卿画眉

历史

文化

    岐盛、公孙宏两人此时也在谋划这怎么踩死卫瓘和司马亮。

    两人指使积弩将军孙肇到贾后面前诬告司马亮和卫瓘阴谋废立君王,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虽不德高望重,但辈分很大,而卫瓘虽德高望重但素来对贾氏集团不感冒,而且当年要立司马衷为皇太子的那次关键考核,差点就砸在卫瓘手里,贾南风早对他恨入骨髓。

    总之,司马亮、卫瓘是贾南风的绊脚石,贾南风希望他们死。

 

    有了这个前提,岐盛、公孙宏的小报告是不是属实就不再重要,去核实也没必要,重要并且必要的是,有人揭发二人谋废立!

 

    公元291年6月的一天夜晚,司马玮接到诏书,令他“免亮及瓘官”——注意,诏书中的措辞是“免”。

    事情重大且来得突然,司马玮本想重奏确认详细,下诏书的太监忽悠他:这是密诏,万一走漏了风声,那可不是皇上的本意。

    司马玮急于趁机报私仇泄愤,对这句经不起推敲的话也没多想便急着去砍杀。

 

    终于有了合法的行动理由,终于有了报仇泄愤的机会,两个糟老头子,你们就等好吧!

 

    司马玮不仅出动了所率领的全部军队,而且假传皇帝诏书让宫城内外左右军队都听他调遣。一番动员后,分兵两路直奔司马亮和卫瓘的府邸。

    司马亮的警卫队长听到外面突然有动静,禀告司马亮:外面发生变乱,请求抵抗。司马亮不相信会是针对自己的行动,还很淡定,过没多会儿,司马玮的士兵已在爬墙头上大喊大叫。司马亮大惊失色问道:我没有二心,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你们有诏书没有,拿来我看看?

 

    公孙宏懒得跟他磨叽,催促士兵赶紧进攻。

    长史刘准跟司马亮说:诏书都不肯出示,这一定是一场邪恶的阴谋,您府里有很多人可以用,应该跟他们决一死战,司马亮还是不敢下令抵抗,结果很快被李肇给捉住。司马亮很抒情的慨叹:

    我真诚的心啊,扒开来可以让天下人看看!

 

    真诚拯救不了命运,诗情更无法感动刀枪。

    司马亮跟长子一同被杀死。

   

    司马亮不仅性情跟杨骏很相似,连死去的方式都如出一辙,他是三个月前,杨骏境遇的翻版。

    卫瓘在即将死于非命之前的情形又是司马亮的翻版。

 

    卫瓘手的下也怀疑是阴谋,也请求抵抗,卫瓘同样不同意,杀死卫瓘的是他曾被他斥责并革职的部将荣晦,这次行动中他跟随司马遐一同拘捕卫瓘,并擅做主张将卫瓘及逮捕到的子孙九人全部杀死,荣晦杀的眼红,司马遐想拦都没能拦住。

    可怜这位战功卓著,又颇富才华的老臣成为政治屠杀的牺牲品,时年71岁,卫瓘出生于书法时间,他本人长于隶书、章草,他的族侄女卫夫人便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二人即除,岐盛乘机劝说司马玮:现在宫城内外的军队都归您调遣,且刚刚除掉亮、瓘二人,应该顺着这个气势一举除掉贾后、郭彰这些专权外戚,以匡扶司马氏社稷,安定天下万民。

   

    这一计策有远见而且合时宜,假如能出其不意趁势攻讨贾后,即便贾后有所准备也将陷于被动,胜负角逐将很难预料。

    但是这不在司马玮的计划之内,对此没有思想准备,他有点冲动但是仍旧犹豫不决。这时天亮了。

 

    而就在此时,贾后的宫里在进行着紧急磋商,磋商斩除怎么斩除司马玮!

 

    张华派贾后的亲信宦官董猛劝说道:司马玮已经杀死了司马亮跟卫瓘,皇上的权势这下就被他掌控,江山还怎么能安稳?应当以滥杀无辜最惩办他!

    贾南风等的就是这句话,且跟她预先设计好得计划不谋而合!

 

    在司马玮动身前诏书上写明了是“免亮及瓘官”,而不是杀,司马玮粗莽且激情胜过理智更谈不上什么细心,自然不会觉察到这一字上暗藏的陷阱!

 

    贾南风虽深表赞同,但对乱成一团的局面她也束手无策,但张华的出现弥补了她得智力空缺。

    张华禀告惠帝,派中将军王宫举着标有义兽驺虞幡,指挥众人:楚王司马玮是诈传皇帝的命令作乱,尔等不要听信于他。

 

    驺虞幡是什么东东?

    驺虞,比较认可的解释是白虎,传说是一种仁兽,不吃活物,这只是传说,白虎也是虎,不吃活物不是它性格。另一种说法是,驺虞就是今天的国宝大熊猫。

    驺虞幡,即织着驺虞的旗子,是皇帝传旨或解散军队的凭物。

 

    驺虞幡来了!司马玮手下的士兵们顿时放下武器四散逃开

    

    司马玮还在考虑岐盛的主意,不料手下人已做鸟兽散,只留下他一个人站在那里!

    他傻眼了!   

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