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9)

(2011-08-24 16:17:06)
标签:

血雨腥风

两晋南北朝

文化

历史

晋武帝

为卿画眉

    灭吴的时候司马炎已经44岁,虽说早已确定司马衷为皇太子,但他德才兼备的弟弟司马攸在朝中更有名望。因为群众基础好,让司马攸继承司马氏基业的呼声很高。

    张华、王浑、王济、曹志等大臣力促司马攸继承正统,并为此与荀勖、冯紞等人展开了数轮拉锯战:

 

    公元282年正月的一天,晋武帝问张华:百年之后,谁是我可以托付后事的人呐?

    张华说:这样的人要聪明、要有德行、还必须是您的至亲,臣下以为齐王司马攸最合适。

    晋武帝很不高兴,因为当初在确定接班人的时候,若不是自己“技高一筹”如今的龙椅上座的,可就是司马攸的屁股了。张华的话勾起了他心惊肉跳的回忆,也更加深了司马攸的嫉恨与排斥。

 

    在司马炎继位和促成司马衷当上皇太子过程中,费劲心计的荀勖看出晋武帝心思,而他又向来嫉妒张华的博闻广识以及名望,他趁机向晋武帝进谗言诽谤张华。晋武帝听从这个心腹的建议,将张华调离京城去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做统军司令。

    然而,张华到任后勤政恤民,广受汉人和夷人拥护,声望不减反增。晋武帝打算再将他召回来,本来主意已定,在武帝身边侍奉的冯紞的一番话却让他打消了念头。

 

    冯紞借机跟晋武帝说:···钟会之所以会谋反,很大的原因在于太祖(钟会和邓艾合兵灭蜀后与蜀将姜维合谋想在蜀地自立,后因部将反叛失败,钟会被杀)。

    晋武帝闹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这是什么意思?

    冯紞不慌不忙的讲了一通道理,把孔圣人也搬出来给自己助阵:驾驭车马的人懂得六根缰绳掌握要缓急适度,所以孔子因为仲由出类拔萃而贬退他,因为冉求性情软弱而推举他,汉高祖重用的五位大臣最终都死于非命,而光武帝因为懂得抑制跟贬损各将领,结果他们都能善终,钟会才能、谋略有限,可是太祖却对他一味的赞赏,让他担任重要职务还把军权给他,结果钟会仍以为自己得到的赏赐不够,结果谋反,假如太祖用他得小才,用大礼法来约束他,用威势跟权利限制他,让他遵守法度,那么他就没有作乱的机会了。

 

    冯紞的意思很明白:张华现在名声太大,应该加以限制,以防止他会作乱。

 

    理论上将他说的的确在理,适度的节制能成避免过于膨胀造成祸患,与适度提携能力稍弱的臣子鼓舞其为朝廷效力,这跟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一个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现实:

    理论总是针对总体而不约束个体,具体该怎么做还必须要看具体的人,不能一刀切。

  

    晋武帝一听很有道理,于是便打消了征召张华的念头。

 

    看着司马攸在朝内人气飙升,荀勖、冯紞、杨珧一伙儿人心里发急,担心真会出现什么差池。

    冯紞对晋武帝说:陛下您命令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但是现在与您最亲近的就是齐王了,如今他却仍留在京城,这不妥吧!

    冯紞说的还有点含蓄,荀勖怕司马炎不明白其中用意,进一步向晋武帝晓以利害:

    如今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归心司马攸,照这样下去,陛下百年之后,皇太子肯定不能继承大统。倘若您不信微臣的话,陛下可以试着命令齐王会封国,假如到时候文武百官都表示反对,那么我得话也就应验了。

    假如真如其所说,晋武帝将无法容人这个现状,因为他驾崩之后朝臣与皇帝不一心,势必造成巨大隐患,他从心底排斥司马攸,他不能坐视司马攸声望这么高而不加以干预。

    荀勖出了一道不错的测试题,晋武帝表示同意。

 

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