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2011-08-09 13:08:36)
标签:

血雨腥风

两晋南北朝

历史

原创

为卿画眉

    从故都搬往武昌后,孙皓下令扬州地区的人民远道沿长江逆流送去供其享乐的物资(当时的武昌不比现在,迁都之前便有人进言“武昌土地危险,人民贫脊,非王者之都”,而扬州则为孙吴富饶地)。他本人的生活水平依旧维持在穷凶极奢的状态。

 

    民间对迁都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什么反应呢?

    先来看一首民谣,出自《吴孙皓初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是不是很眼熟?

    不错,课本里必背的毛爷爷《水调歌头》里那两句就源于此,不过表达的内容则正好相反。

    究其原因,首先、虽然孙吴以前也曾迁都,但是建业作为故都已经成为吴国百姓的一种心理归宿,吴大帝孙权统治时期的恤民勤政在孙皓的暴虐奢靡的映衬下更是一种念念不忘的美好回忆。再次,孙皓迁都并不是政治、经济、军事上得需要而是迷信的结果,且迁都后为满足其一人骄奢无度的生活需要而劳民伤财让本就饥寒交迫的百姓的负担,百姓叫苦不迭。

 

    简短的民谣直白深刻的体现了人民的积怨和强烈的愤恨。

    丞相陆凯曾引用这首童谣劝谏孙皓痛陈时弊,陆凯的进言全面客观的概括了当时吴国的整体状态:

    一、边境都暂且战事,应当致力于休养民力,积蓄财富,然而却愈发穷奢极欲;还没有发生灾难而百姓的精力已尽,还没有什么作为而国库的资财已经空虚。

    二、从前汉室衰微,三家鼎立,如今曹、刘失道,都被晋所占有,这是近在眼前的、十分明显的证据,陛下要珍惜国家。

    三、武昌地势高险,土质薄,多山石,并非帝王建都的地方,况且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在武昌居。由此看来,是可以证明人心与天意了。

    四、国家仅有不足一年的积蓄,百姓有离散的怨言,国家这棵大树已经渐渐露出了根本,而官吏却致力于苛刻催逼百姓,没有人体恤他们。

    五、大帝(孙权)的时候,后宫的女子以及各种织工,人数不足百人,景帝以来,人数已经上千,这就使资财的耗费非常严重了。另外,您身边的臣子,大多没有什么才能,他们结成帮派相互扶持,陷害忠良,埋没贤达,这都是些损政害民的人。陛下理应减省、停止多种劳役,免去苛刻的骚扰,清理、减少宫女,严格选拔官吏,那么就会使天喜悦而民归附,国家长久安定了。”

 

    言辞恳切,忠臣之心可鉴日月!

    杯具的是孙皓根本听不进去。

    孙皓对陆凯的啰啰嗦嗦虽然不开心但是碍于他的名望大,也不好发作。

   

    民怨久积,必会爆发事端,这是然的规律。

    发作的地点是永安山区,领导人施但乘百姓劳苦有怨言,聚集了民众数千人,劫持了孙皓庶弟、永安侯孙谦作乱。他们向北进军很快杀到建业,此时徒众以有一万余人,在离建业不到三十里时驻扎下来,选择吉日进城。

   故都危在旦夕。

   孙皓这下坐不住了。

 

相关链接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