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3)

(2011-09-27 05:30:20)
标签:

血雨腥风

两晋南北朝

文化

历史

为卿画眉

西晋名臣为何假借掉进茅厕逃命

 

    司马囧的好日子只持续了一年多点,这次鄙视他并率先扛起讨灭大旗的是河间王司马顒。

    导火索是司马顒的部下李含。

    李含跟正在司马囧手下做军事顾问的黄埔商有过矛盾,黄埔商先前听命于司马伦,司马伦败亡后,黄埔商被司马顒收编并待他很厚,李含提醒司马顒说:司马商是司马伦的近臣,他是因为害怕难逃罪责才栖身你得帐下,这样的人,你最好离他远点。

    黄埔商得知李含诋毁自己怀恨在心,自此二人结下梁子,一次饯别宴上,在司马顒眼皮子底下两人还差点打起来。黄埔商作为司马囧帐下的高级军事官员,李含自然害怕他陷害自己。

    不仅如此,李含和司马囧的另一部下赵骧又有矛盾,司马囧要阅兵,阅兵负责人之一正是赵骧,李含坐卧难眠生怕赵骧趁机讨伐自己。

    李含快马奔往司马顒的府上,骗他说接到了皇上的诏书,让你去讨伐司马囧,司马顒对所谓皇帝诏书并不感冒,因为现在的皇帝不过是个木偶是个摆设。

    李含进一步跟他分析形势:一则司马囧独揽朝政,但不得人心,成都王司马颖比他功劳还大,而且成都王跟皇上还是近亲(司马颖与司马衷是亲兄弟,而与司马囧是堂兄弟),但是司马颖不贪恋权位辞别京城返回封地,是很的人心的磊落之人,理应拥立辅佐社稷。

    司马顒一听有理,李含乘机现出策略:

    先联络同在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聚兵讨伐司马囧,等司马囧出兵镇压,就以此作为借口来起兵讨灭司马囧,除掉这个这个越权行职的人,这是朝廷的福祉,也是你得一件大功!

    二人一拍即合,同时还跟李含商议出更进一步的远大宏图:司马乂在京城兵力薄弱,难以成事,等司马囧将司马乂杀死,就以此为借口兴兵攻打齐王,进而废掉司马衷,把颇有名望的成都王司马颖扶上帝位而由自己把持朝政。

    这是二人合奏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畅想曲!

 

    司马顒于是上表司马衷历数司马囧的种种罪过,并声明要领十万大军和成都王、新野王、和范阳王会师与京城洛阳,请长沙王司马乂废黜司马囧,让司马颖辅助朝政。

    随后司马顒以李含为指挥官,率领很坏很能打仗的张方等将领进逼洛阳。

    十二月二十二日,表书送抵洛阳,司马乂表示支持,司马囧表示震惊。

    司马囧赶紧召集人马商议对策,王戎为他指明了一条保全性命的道路:你在讨灭司马伦的过程中功劳很大,但是事成之后你却一个人独享富贵,先前许诺给别人的封赏都不能兑现,这样不招来嫉恨才怪,眼下,河间王等人的兵马都声势浩大,成压倒围歼之势,要想保命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赶紧辞去官职将大权移交出去退隐回家,这样还可能得到他们的原谅。

    王戎的建议立即被人拍桌子反对:王戎老儿!你说这等话丝毫都不是为齐王着想,谁说没有兑现封赏?齐王不过是将赏赐延缓,这个责任在朝廷在府库不在齐王,这些逆臣听信谗言起兵反叛,应该同心协力讨灭才对,怎么有让齐王辞官归隐的道理?况且自汉魏以来归隐的王侯有几个能保全身家老小?你这是要置齐王于非命,罪当斩首!

    王戎吓得惊慌失措,借口五石散(壮阳药+兴奋剂)吃多了让自己掉在厕所粪池里需要回家换衣服才得以逃脱。

   

    李含、张方的军马很快抵达,并在洛阳城下驻扎,随后送信给司马乂让他做好内应。司马囧派董艾袭击司马乂,司马乂此时正率领一百多人的小分队向皇宫杀来。

    司马囧派人护着驺虞幡,高声叫道:长沙王假传圣旨兴兵作乱,驺虞幡在此,尔等一律放下手中武器!

    司马乂大声喊道:是大司马谋反,皇帝在此,你们不要听他的!

    说着便搀扶着司马衷登上东门的城楼,有皇帝在驺虞幡的威力顿时熄火。

 

    这一仗打的非常惨烈,到处是箭矢、满眼是火光,激战三天,司马囧战败,而此时皇宫内外遍布大臣、士兵的尸体。

    司马囧被押解到司马衷的面前,惠帝很悲伤,说要不就饶齐王一命吧,司马乂见皇帝要坏大事,厉声命左右扶皇上进屋休息,随后向侍卫一摆手,司马囧的脑袋落地,并被拿出去在各军营前展览。司马囧的同党皆诛灭三族。

 

    司马囧是“八王之乱”中被诛杀的第四个,在这场杀戮中,一直在带着仁义的面具扮演贤良角色演戏的成都王司马颖按捺不住冲动,不顾卢志的规劝本想起兵响应号召,但是这次的行动进行的太快了,他还没来得及起身,行动已经结束,他的面具被迫还要带一阵子。

   

    这次行动立头功的是长沙王司马乂,接下来扮演司马囧角色复制司马囧命运的自然也是他。而成都王戏演的很不合心意,难受的厉害,也很快便撕下了面具。

   

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