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孩子一起读书

(2011-02-01 00:50:18)
标签:

少儿

朱熹

读书学习

教育孩子

育儿成才

早期教育

优生优育

家庭科学

杂谈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和孩子一起读书

李晓东

如今父母们大多望子成龙,问题是,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重点仅落在升学考试上。显然,家长们对孩子成才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他们对孩子平常的复习、阅读并不关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这个中心,凡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均被认为不重要。因此,造成孩子的生活面很狭窄,不愿意读书,不去读书。

犹太人对书的热爱是情有独钟的,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滴上几滴蜂蜜,然后翻开《圣经》,让孩子去添滴在《圣经》上的蜂蜜。这种做法的用意不言而喻:那就是直观地告诉孩子——书是甜的。

鲁迅说:“读书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现在的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常常听到这样的话:绝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啊,一个人从小不会阅读,将对他的一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一代人不读书,对一个民族又将意味着什么呢?

未来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优秀人才的学识都是通过学习获取的,而学习的最重要方式是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应当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但是,整天埋头于作业的中小学生们哪里有时间读书呢?他们在人生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几乎没有时间读书,也就是不会阅读。要知道仅仅做作业并不等于学习,而不会阅读几乎就等于不会学习。课本的内容毕竟很少很窄,而孩子们将来所要面临的世界将是很大很大的。

作为家长,我觉得要在以下几方面引导孩子读书:

第一就是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对家长来说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样也是一件既要有耐心又要有技巧的事。作为家长,自己首先要为孩子做好榜样。每天都要读书,尽量给孩子挑选一些适合的书,与孩子一起阅读。读书的气氛应当轻松愉悦,让孩子从读书中体会到更多乐趣。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读书的体会互相分享读书的愉悦。

读书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帮助孩子走出课本的狭小天地,真正开始独立地阅读思考。切忌不能等该写作文时就赶紧让孩子翻作文书,模仿甚至套用别人的作文;不能要做作业了就急急忙忙找一大堆参考书让孩子找答案,这种应试教育只能禁锢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读书可以使孩子融会贯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孩子一生的功课。

第二就是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条件

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较多的书籍,还应当把书放在低矮的书架或书桌上以便于孩子翻阅。不要为了房间的整洁而把都“束之高阁”,散在书架外的书也会激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有时候随手拿起的书翻着翻着孩子就会有兴趣地读起来。

总之,在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心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孩子发现读书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并从中能获得乐趣的话,那他心中便会生发出读书的欲望。

第三就是要教给有效的读书方法

家长最重要的还是教给孩子有效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介绍一位先哲的读书方法供家长们参考借鉴。作为家长,还应当在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关于读书方法,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思。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第四就是培养孩子多读些名著

因为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体现了人类的睿智,是打开青少年眼界、提高其文化素养不可缺少的养料。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教育大纲中开列了20部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它们是:《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哥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匹克威克外传》、《老人与海》、《读美书简》。应该说,这是教育专家本着孩子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做出的科学引导。

引导孩子多读些课外书籍,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但从实际生活中来看,不少家长对此却略有微词。首先,家长怕孩子迷恋课外读物而冲淡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怕孩子将时间花在读名著上而影响学业。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紧张,没时间读课外书。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不去占领这块阵地,孩子自己也会无意识地去寻觅课外读物充实自己的。如不少学生喜欢看品位不高的言情小说,甚至街头的花边小报。要不,就逛商店、看录像。中学生中的追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教育的误区所致。从我们过去崇拜牛顿、 居里夫人、保尔·柯察金……到如今的孩子们盲目追星,家长们是不难从中体会出一点什么的。

其次,害怕孩子读课外书分心,导致在考试竞争中失利。在他们看来,现在升学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以为现在孩子是"一级战备状态",哪有工夫看这些闲书?因此,不少家长认为,在考试竞争中取胜,是压倒一切的。这里,家长们有必要从一种片面的认识和急功近利的努力中解脱出来。须知,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3X方案考的是学生的全面知识结构,又注重了个性特长的考查。那种死背教科书、知识面狭窄的学生,在今后考试中就会捉襟见肘,而提倡在学好课本知识之外鼓励孩子多读书的家长们,最终一定是会尝到甜头的。

家长们还有另外的困惑,同一种名著,却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堆满了书架,原版对孩子来说太深奥,而少儿版又良莠不齐,怎样读才不会浪费时间又有所收获呢?

我觉得,孩子阅读名著可以先通过阅读少儿版的名著,来了解作品的思路和脉络,弄清人物、情节,从而让孩子整体上对作品有所了解。待初步激发阅读兴趣后,再与孩子一起细细地阅读原著品味作者的精妙语言艺术,这样孩子的收获会很大。

另外,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的角度,引导、鼓励孩子读点名著也是大有必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就颇具远见卓识。上述教育部推荐的名著,显然应属“垫底的书”之列。

欢迎加入《家庭教育随笔》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jy81

下面是我博客的内容目录,请您选择浏览,恳请点评!!!   

刘亦婷为什么能到“哈佛”读书?

低收入者慨叹“死不起人”舆论呼吁整治殡葬乱收费!

刘亦婷为什么能到“哈佛”读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