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于丹孔子论语 |
(文化博客人文视野栏目推荐)
于丹因为在《百家讲坛》上讲了自己的论语心得,受到受众热捧而迅速走红。据说,现在的于丹忙得要命,到处作演讲,扛着孔子的大旗言人生、谈理想、论志向、求大道,人气颇旺,收入颇丰。
按理说,于丹是因传授孔子之道而红的,孔子之道也应该随之复兴风靡大地才对。这和一名演员走红,是缘于他演的电影好看是一个道理。肯定没有演员红遍天,而他的电影却受冷落这样的事。但于丹现象却行了一个先例。尽管现在不少人都知道于丹,知道于丹的《论语心得》讲的好,但捧红了于丹的孔子和孔子之道却并没有在百姓中形成强大的冲击波。该红的没有红,不该红的红了,这更加证明了孔子的失败。
孔子的失败,是过度夸大了道德的能量,艰难地用嘴治天下。而于丹的走红,是巧妙利用了世人对道德的渴望,潇洒地用嘴赚天下。于丹的走红,不是因为孔子思想的美味,而是世人真的很饿。孔子的失败,不是他的思想荒谬,而是离现实太远。人们看孔子,就如仰望星空。虽然都觉得星空很美,但没人想到上面逛一圈。人们听于丹,那是为了赶时髦。虽然听着觉得很有道理,但没人想照着去尝试。
比如去年12月12日,于丹在湖南浏阳文庙演讲的《何为君子》,除了所获得的六万元演讲费创下了她本人的演讲记录,她所阐释的孔子的君子之道肯定也是赢得掌声雷动。但事实上呢?孔子的君子之道能够给人们留下什么?什么也留不下。因为,君子只是孔子的臆想,世上根本不会有他所说的君子,人们也从来没有见过孔子所说的君子。于丹虽然能够把君子讲得眉飞色舞,但她自己也并不是君子。不是君子的孔子,不是君子的于丹,又怎能教他人去做根本不存在的君子呢?
这种所谓积极的思想,在现实中不但没有什么用,反而会产生不少危害。比如,我们不少企业制定的员工行为规范,其实就是受了孔子理想君子理论的影响。企业对员工提出的种种要求,甚至比孔子对君子的要求还要多。要守法,要遵章,要奉献,要无私,要团结,要拼搏,要创新,要尽孝,要博爱,要勇于和坏人作斗争,等等。和用孔子的君子标准去衡量世人没有一个君子一样,如果用这些规范去衡量员工,估计也没有一个员工会是合格的。那这种人人都不可能达到的规范又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世上的人分很多种,其道德标准也应该区别对待。
于丹因孔子走红了,易中天还要接着借孔子继续红下去,估计还会有很多很多人扛孔子的旗、造自己的势、谋自己的利。但不知,孔子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地红起来。
最新文章:讨论京剧是否该进课堂毫无意义可言
新浪首页刊发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