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福利才能有效拉动内需【张一冰】
					
											标签:
																				
                            经济内需gdp福利鸿鹄在天 | 
					分类: 金融经济 | 
面对金融海啸,国务院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意在通过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相关产业,提高就业、扩大内需。国内外对这一计划给予了积极评价。
 
内需能否扩大,是和二个问题相关。一是民众是否有钱可以去消费;二是民众有了钱会不会去消费。
 
在中国大陆,上述两个问题都是存在的。富裕群体之外的贫困群体、温饱群体、小康群体都面临着上述两个问题。要拉动内需,上述二个问题都需要解决。
 
据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陈志武教授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披露,2007年中国用于国民福利的支出约占GDP的3%,不仅和发达国家比较相去甚远(美国为11.5%)。就是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差距很大,如巴西用于国民医疗卫生一项的福利开支就占GDP的5.4%。
 
由于国民福利和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中国大部分民众有钱也不会去消费,而是把钱存起来,用于解决看病、养老等问题。从而成为了一个高储蓄的国家。
 
据中国人民银行人公布的数据,2008年未,全国储蓄存款余额为21.78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说明“有钱不敢花”的群体还是很庞大的。
 
赵本山的《不差钱》中有句台:“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花了”;“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没死,钱没了。”充分反映了中国民众在消费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不是中国人喜欢储蓄,实际上存钱防病、存钱养老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如果失业、看病、养老都可以享受很高的社会福利,中国人也会象美国人那样去消费。
 
从政策方面讲,不仅要解决民众有没有钱去消费的问题,还要解决民众有了钱会不会去消费的问题。解决后一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提高国民福利。
 
提高国民福利,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转换的需要。对出口贸易的高度依赖,不能称之为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全球金融海啸、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还要依赖出口贸易来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中国民间消费占GDP的百分比从69%(1952年)逐年下降为35%(2008年)。而我们的债务人美国,2008年民间消费却占到了GDP的71%。这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明显是不智的,这个现象对世界经济的作用也成为了一个讨论话题。
 
近几年,中国在国民福利方面做出了许多改善,但和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空间。在对应金融海啸、需要拉动内需之时,大幅提高国民福利应是明智、有效之举。提高了国民福利,才能有效地拉动内需。
 
 
 
 
相关阅读请点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