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礼(三)
(2009-01-07 14:57:33)
标签:
新加坡教育私立学校语言学校陪读妈妈文化 |
分类: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私营教育业是最近十几年新加坡大力发展的一个行业。政府的算盘打得很精:新加坡的英语环境可以吸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这些本国英语口语教育“麻麻”的国家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亲华人的氛围又可以笼络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这些国家富有的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出本国的排华环境,再加上稳定的政经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低污染的空气、便利的国际航班,简直就是为亚洲各国有钱的家长度身打造的托儿所。而办语言学校又不需要什么成本(某个被电视曝光的“国际语言学校”,总共只有一间办公室加一间勉强能容纳6、7名师生的小教室,连块黑板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污染,资金回笼快(学生们当然都已经交了一大笔学费和押金才能换取一张新加坡的学生准证),当然受到税务局的欢迎。另外还可以带动房地产(学生和陪读的家长总要找房子住吧?)、交通业(学生、家长出出进进的,起码给樟宜机场贡献了不少,还有市内的交通)、餐饮服务零售业(私校集中的地区,当然也是年轻人消费集中的地段)、金融业(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大量外汇,总要兑换、存储甚至是投资)、旅游业(既然有孩子在这里,那么全家一年来个一两次探望,顺便观光一下,很自然吧?)等等,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既然教育产业有这么多好处,也就无怪乎新加坡政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它大力扶持。从一开始以引进人才为主的吸引外国学生来新加坡读大学和研究生,慢慢扩展到Poly、JTC、ITE甚至中小学。原本只是作为这些正式教育机构的辅助的语言学校、补习学校等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吸金机器,打着“新加坡”这块金字招牌招徕各国家长掏腰包。因为语言学校之类的机构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很早就被开放给私人独立经营;这些学校的教师也不需要通过新加坡的教师资格认证,又可以自由聘请外国人,所以私立学校最风光的那几年,几乎随便什么人,只要有一笔启动资金、拥有或租借一个场地做教室,就可以向政府申请注册一间,很多甚至都没有通过教育部备案。显而易见,时间一长,必然导致私立教育机构的品质良莠不齐,挂羊头卖狗肉、卷款私逃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新加坡政府的管制方法却不是通过教育部,而是纯粹把这些私立教育机构当作私营企业来管制,以“商业信誉”之类的认证方式来进行,大概也是有自知之明:如果要求所有的私立教育机构都接受教育部的类似于公立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那新加坡大概就没剩下几间私校了。
大力引进外国留学生也同时制造了一个社会现象 – 陪读妈妈。有几年时间里,这个词在新加坡是带有贬义的:因为陪读妈妈拿的是社交探访准证,不能够从事正式的工作,有一些就在咖啡店、酒廊之类的地方当临时侍应赚取生活费,少数人甚至是在夜总会、按摩院从事一些皮肉生意,常常会在警方扫荡色情场所的新闻里看到又有多少多少陪读妈妈被捕。而由于需要工作来补贴家用的陪读妈妈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无形之下又使得本地人对于来自中国的女性多戴上了一层有色眼镜。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新加坡的中国人、一些社会福利机构以及陪读妈妈自身的群体都想了不少办法,包括向政府申请安排一些适合陪读妈妈的工作、组织陪读妈妈们一起进行一些小生意等等。最近一两年已经比较少听到关于陪读妈妈的负面新闻,大概一方面是各种措施收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在来陪读的妈妈普遍经济条件比过去好了、不需要再另谋生财之道了吧。
对于那些热衷于把孩子送到新加坡来受教育的中国家长,我只有一句话奉劝:在新加坡,教育业就是一门生意;你买个电视机还要货比三家、考虑半天,对于自己孩子的前途,是不是也应该先深入研究、比较一下呢?
(教育写完了,下一节是另一个“教”。)
本专辑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