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住(一)

(2008-11-14 10:34:55)
标签:

雷电

排水

新加坡

武吉知马山

赤道

海啸

地震

kiasu

怕输

文化

分类: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住”指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这里撇开国际环境不谈(将会在后面的章节提及),先从新加坡的气候环境说起。

 

新加坡位于北纬1度,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潮湿多雨,极少有连续一周全岛滴雨不降的情况,但也极少有连降24小时以上大雨的时候,“晴带雨伞”绝对是在新加坡生活的至理名言。

 

我曾经把新加坡的气候总结为三个“W”:Warm(温暖)、Wet(潮湿)、Windy(多风)。新加坡每天的气温从早到晚大致都在摄氏25到35度之间,简直是个天然的恒温箱。我从小长大的故乡也算得上是出名潮湿了,但跟新加坡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在新加坡盒装吸潮剂永远畅销,因为可以吸收500ml水分的一盒,放在衣橱里大概用不了3个月就满了。通常人们一买就是一打,回来往所有的柜子、抽屉里各放一个,就这样有时还是会有衣物、鞋子、包包受潮而报废。新加坡面积小而四面环海,所以各个方向都有海风吹来,除了一些低矮建筑密集的区域(比如牛车水和小印度)稍微闷热一些之外,大部分地区隔不了几个小时就可以享受到一阵天然空调。

 

新加坡气候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多雷电。据官方的统计,新加坡每年平均有三分之二的天数有雷电。而且新加坡因为全岛的海拔都跟海平面差不多(最高点武吉知马山Bukit Timah的顶点海拔163.63米,搁中国连个丘陵都算不上…),闪电劈下来的时候往往在空中划出一个巨大的“之”形或树枝状的图案,如果是晚上的话,半个夜空都会被照亮,非常壮观。(我曾经半夜被闪电“闪”醒过,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雷电大约是新加坡唯一的灾难性气候了,每年都有人被雷电击死,这几年最出名的意外是有一名中国来新加坡踢新加坡足球联赛的球员在球场上练习的时候被雷电击中身亡。

 

因为多雨,新加坡市政建设的一大重点就是排水系统。有些地势低洼的地方(甚至低过海平面),就算不下雨,海水一涨潮,也容易积水。新加坡应付的方法是挖沟排水。不像其他国家把排水沟藏在地下,新加坡大部分地方的排水沟都是明沟,从十几公分深的小水沟一直到宽七、八米,深三、四米的主排水渠不等。那些大的排水渠,平时只有渠底一条涓涓细流,一旦下大雨,整条水渠几乎可以涨满(这只是路面积水,生活污水还是走暗藏的污水管的)。大的水渠全部都装有护栏,防止天雨路滑,行人掉进水渠(水渠里的水流很急,曾经有抱着小孩的妇女掉进去,大人获救,小孩被水冲走,尸骨无存)。为了方便通行,水渠上隔不多远就有一座小小的“桥”,所以如果要算桥梁密度最高的城市,新加坡搞不好跟威尼斯、苏州这些“水城”都有得一拼。

 

新加坡地处赤道,没有台风;周围又被马来西亚、印尼环绕,海啸也传不过来(05年的印度洋大海啸,新加坡连个小浪花都没有);一直困扰印尼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也奇迹般地绕开了新加坡,最多只是在印尼(尤其是苏门答腊群岛一带)发生大的地震的时候会有轻微的震动。可以说,新加坡简直就是被上天眷顾的宠儿。但新加坡人充分发挥“Kiasu”精神(福建话“怕输”,这是新加坡人的特质之一,甚至导致这个方言词汇被收入牛津字典),所有的建筑物都要高度防震,在高楼中一旦有人体可感的晃动立刻疏散全部的人;每逢有大潮的日子,所有低洼地带的住户都会接到通知把放在平地上的东西搬往高处防潮;大风天还有园林局的人员巡视各处的大树,以防有树枝被吹折掉下来伤人。所以在新加坡极少会有所谓的“天灾”。

 

(下一节将会介绍新加坡居民的居住环境,包括最近很让我关注的房价…)

 

小知识:马来语采用倒装结构,主体名词在前,修饰性名词在后。Bukit意为“山”,Timah不知何意,Bukit Timah合译为“武吉知马山”,是音译加意译的结合体。

 

本专辑其他博文: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序)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衣(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衣(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食(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