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老

(2008-11-28 16:41:53)
标签:

新加坡

老龄化

乐龄

公积金

cpf

养老金

长期社交准证

文化

分类: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老人”这个词在新加坡不常用,印象中通常只出现在“独居老人”这种听起来就很凄凉的词汇中。对老年人、尤其是从正式工作中退休的老年人的正式称呼是“乐龄人士”,英文是Senior Citizen。这“乐龄”二字不知何解,姑妄猜测是“乐享天年之龄”的意思。电视台的一档经典老年人节目叫《黄金年华》,也是“资深”艺人主持,专门教些养生食谱、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之类的,很有技巧地避开了“老”字,甚至没有用多少有些令人丧气的“银发族”、“夕阳红”之类的提法,高竿。

 

上一章“生”中已经提到了新加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日本那么严重,但已经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乐龄社区”,就是周围缺乏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工商业、也没有什么名校的成熟社区,通常这类社区里居住的都是老年人,年轻的子女为了工作或是孩子上学,都搬到其他社区居住。这类社区因为人口年龄结构失衡,政府就必须加建诊所、慢性疾病治疗机构(如洗肾中心)等,一些公共设施也要进行调整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新加坡一向标榜儒家思想,认为子女应该赡养老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为了鼓励子女与父母更多的相处,政府为那些与无收入或低收入父母同住的工作人士减税,同时对那些在父母的住屋方圆3公里以内购买政府组屋的子女提供4万元的津贴。但我个人的观察是,这些措施当然有助于那些愿意赡养老人的子女减轻负担,但对于那些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的人来说,与父母同住或是住在父母附近,只不过是帮他们找到一个免费食堂加托儿所,最后父母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仍旧是你推我,我推你。新加坡人普遍批评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认为小孩子从小只有一个人很可怜,但从我周遭的新加坡朋友和同事的家庭情况来看,多子有时候并不一定多福。有些子女认为,父母的遗产几个子女平分,每个人分不到多少,所以都不愿意照顾父母,还想着“反正我不照顾还有别人照顾”,最后变成社会的负担。

 

其实大部分老年人也不愿意依赖子女,所以法定退休年龄(目前是57岁,正在讨论是否要延迟,因为人类的平均寿命变长了!)之后再就业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但是由于法律限制,他们不能从事全职工作,所以常常是从事快餐店、出租车司机、大厦管理员这样的行业(当然也有一些高层次的到原公司或是同业的其他公司担任顾问的)。刚来新加坡的时候,发现食堂和快餐店收拾盘子的不是在其他国家常见的打工的学生,而是年龄已是爷爷奶奶辈的老年人,觉得很不自在,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政府倒是没怎么尊重“敬老尊贤”的儒家传统。

 

新加坡的公积金(CPF)制度从一开始就有为人民储蓄养老金的意思。CPF的三个户头:普通户头、健保户头和特别户头中,特别户头的利息最高(现在年利率6%),但只能够作为养老金使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不能动用。以前很多老年人一到年龄就把特别户头的钱提光,有的是嫌政府给的利息低,拿去另外投资(结果被骗而血本无归的情况屡有发生);有的是认为自己不会有那么长命,不如早点拿来享受人生(曾经“退休=坐游轮环游世界”几乎算是工薪阶层的潮流了),但往往人算不如天算,棺材本都花光了还“死唔落去”(广东话,有点粗话的意思,但是用在这里还真是大实话)的人也有的是。所以现在政府开始推广让到达法定年龄的人逐年提取养老金,或者用来购买有保障的长期年金。个人认为这对于普遍缺乏理财观念的新加坡人(因为政府一直都在帮他们理财,导致本身欠缺这方面的能力)来说其实是很合适的,但新加坡人自己倒有很多不以为然的,觉得政府多管闲事,这一点让我很同情李显龙。

 

最后说一下很多中国的父母都比较普遍的想法,就是到新加坡来养老。现在新加坡的政策是,永久居民不能申请父母辈的成为“附属永久居民”(Dependent PR),单身的公民理论上可以申请,但基本上一定会被拒。通常的情况是为父母申请“长期社交准证”(Long-Term Social Visit Pass),可以呆5年,到期还可以申请延期。但这种Social Visit Pass只能让你合法进出新加坡以及居住在这里,不能从事任何性质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让你来带孙子的。而且新加坡的所有老人福利对这种准证持有者都无效,当然更没有CPF。如果生病需要看医生,随时可以开出一张吓死人的账单(新加坡的医疗保健制度下一章会专门讨论)。加上老人语言不通,通常很难有什么社交,据说很多中国移民集中的社区里的社区公园已经成为移民年老的父母们白天送了孙子去上学之后集体消磨时间的去处,想想也有点可悲。

 

(从这一章起调子会比较灰暗,下两章尤甚,分别是“病”和“死”…)

 

本专辑其他博文: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序)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衣(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衣(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食(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食(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住(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住(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住(三)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行(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行(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行(三)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