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死

(2008-12-02 19:50:29)
标签:

新加坡

葬礼

七月

文化

分类: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说人死之后的一切都是为了还活着的人。人类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丧葬仪式,无非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寄托哀思,当然有时候也有些别的目的。

 

新加坡由于多元种族文化并存,丧葬仪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通常会依照死者的宗教信仰、种族、职业、社会地位等,在住家附近(常见的是组屋楼下、公寓区的停车场这样的地方)或是专门的宗教场所举行仪式供人吊唁,然后再送往火葬场或是墓地安葬(回教徒的葬礼比较特别,我也不太了解,就略过了)。

组屋楼下的悼念仪式通常都相当“专业”:有专门负责红白事的“搭棚”公司来架设篷布、桌椅、电灯、电线,有的甚至还要出动小型的柴油发电机;执事人员按照宗教习惯布置灵堂,摆上亲友致送的锦幔、花篮;负责提供饮食的公司则是架设buffet table,有的甚至请大厨现场炒菜(这种的比较少,因为要动用煤气灶、要生火,都要申请特别准证)。整个过程在有经验的公司处理下,用不了半天,孝子贤孙们就可以进场守灵、接受亲友吊唁了。这种悼念仪式通常要持续好几天,晚上通常来吊唁的人比较多,有的还要开流水席,和尚、道士念经打醮,教友们来唱祈祷文,再加上请来的乐队奏乐、大喇叭放唱片,热闹得很。有一次我家附近几栋楼不知走了什么霉运,几天之中各有老人去世,结果同一时间这栋楼下办基督教式葬礼,请的是唱诗班,那栋楼下办佛教式,大念佛经,隔壁那一栋则是道教式的,吹拉弹唱地唱道情,简直是比谁的嗓门大,真是叹为观止。

 

另一个跟“死”和“新加坡”都大有关系的课题就是农历七月。关于这个题目已经写过一篇博文(七月,又见七月),就不再重复了。不过近几年新加坡拼命挖掘旅游题材来赚游客的钱,把脑筋甚至动到了这上面,在海外宣传新加坡旅游的时候把它也当作是一个Event & Attraction来推广。不幸翻译的同志是个大近视,把英文的“Hungry Ghost Festival”搞成了“Hungary Ghost Festival”,闹了个国际大笑话,还好匈牙利人没来找麻烦。

 

(比较灰暗的章节终于告一段落,下一章开始是“声、色、犬、马”系列,大家可以先猜猜有关的主题是什么。)

 

本专辑其他博文: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序)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衣(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衣(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食(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食(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住(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住(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住(三)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行(一)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行(二)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行(三)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生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老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