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户(一)
(2008-12-24 12:58:31)
标签:
新加坡身份证nric姓名singpass永久居民pr移民文化 |
分类: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户部主管天下户籍,定期登记各地人丁数目,作为征收赋税、征兵、赈灾等的依据;同时户部也掌管天下钱粮,也就是国库,国家的大小开销都要由此支出。
新加坡是没有所谓的“户籍”制度的。每个公民(citizen)和永久居民(PR)都有一张居民身份证(IC),公民是粉红色,永久居民是浅蓝色,上面有英文姓名、中文姓名(如果有的话)、种族、出生日期、照片、指纹(通常是右手大拇指的)、家庭住址等信息,以及最重要的身份证号码(NRIC)。如果家庭住址换了,只要拿着银行、电话公司、电力公司等寄来的账单之类的信件作为证明,就可以在任何一个邻里警岗(NPC,类似于中国的派出所)更改,这样所有政府机构的记录都会自动更新。有些人由于婚姻等因素而更改姓名(比如加入回教,要起一个回教名字),也可以凭相关证明去更改。
新加坡的身份证上的“姓名”的填报十分混乱,因为人种复杂,马来人、印尼裔有名而无姓,所以并不区分“姓”与“名”。再加上英殖民时代填报户口遵循“以各自的方言拼写姓名”的方法(现在马来西亚、汶莱等国仍然遵循这套英国人当年定下的可笑法则),同一个“陈”姓,根据福建话、广东话、普通话的不同,可以被拼写成“Tan”、“Chan”、“Chen”等多个不同的单词,诸如此类,造成姓名登记大量不变,所以新加坡索性规定小孩报户口时的姓名可以由父母自由选择拼写方法,只要不要太离谱。于是就会出现一家三代在身份证上看起来不同“姓”的有趣场景。不过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大量涌入,以及政府推广“讲华语运动”,很多新一代的小孩根本不谙方言,父母也流行以标准汉语拼音来报户口。据上世纪90年代的统计,新加坡最常见的华文名字是男用的“阿明”(A-Beng)与女用的“阿莲”(A-Lian),到咖啡店喊一声“A-Beng”或者到巴刹喊一声“Bee-Lian”(“美莲”),保准有人应你。
NRIC在新加坡非常重要,因为所有政府机构都以它来作为你的户口号码,比如公积金、税务局、体育理事会等等。新加坡一直大力推动建立信息化社会,SingPass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范例。SingPass的户口号码就是NRIC,所有拥有NRIC的人都可以上网申请开通,然后就会得到一个密码,用NRIC加上这个密码就可以登陆几乎所有的政府网站,查询公积金、申请使用公积金、申请住房贷款、报税(税收制度会在后面的节次具体介绍)、申请市政理事会的各项服务和课程乃至预定公共体育馆的各种场地。现在的NRIC号码已经不再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是以S开头,两位数字代表出生年份,五位序列号,再加一个字母校验码。
永久居民在新加坡很多方面都享有与公民几乎同等的待遇,比如学校津贴、就业、公积金等等。而且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新加坡大力吸引外国人前来定居,发放了大量PR。最近几年因为很多PR不愿意转为公民(比如我…),甚至PR本身的素质也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所以政府开始收紧PR政策,本地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也不保证能马上获批,以前那种一人拿到PR或公民就把全家都申请为PR来新加坡养老的现象也一去不返了。同时政府也调整住房、纳税、子女学校津贴、产假等多方面的规定,拉开公民与PR之间的距离,希望PR在“威逼利诱”之下加入公民。
其他在新加坡长期居留的外国人拿的是形形色色的社交准证(social visit pass):学生签证(student pass)、工作签证(Employment Pass,简称EP,需要工作单位担保和2600新元以上的基本月薪)、工作准证(Work Permit,简称WP,主要发给低收入的工地外劳、蓝领工人等)、S准证(S Pass,简称SP,是EP和WP之间的过渡,主要发给月薪2000新元左右的技术工人、护士、低级文员等,现在理工学院的毕业生经常已经只能先拿这种准证,一年后再申请PR了)、长期探访准证(Long-Term Social Visit Pass,简称LTSV,主要给公民和PR的配偶、父母、子女等,尤其是需要让父母过来照顾小孩的,有效期五年,需要先入持短期签证入境新加坡,再体检、申请)等等。每个持有这些可以长期在新加坡居住的准证的外国人都会被分配到一个“外国人编号”(FIN),可以凭它部分地完成NRIC的职能。
一般游客来新加坡,如果需要签证的话,拿的所谓“旅游签证”,其实就是单次入境的social visit pass。现在新加坡有一种需要公民或PR担保的两年期social visit pass,每次入境可以逗留不超过一个月,申请简单,而且如果能够提交文件证明入境者与担保人是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一类的近亲的话,连押金都不用,很适合邀请家人来短期探访。
以下是新加坡在移民政策方面的一些“惯例”做法,并没有成文,但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
- 男性PR申请妻子为Dependent PR(就是身份跟着主PR走,一旦主PR失去身份,Dependent PR也随之失效)很容易,但女性PR申请丈夫为Dependent PR很困难,据说是因为新加坡的某位政府首脑根深蒂固的“女性收入不如男性高”的思想。而且这样的Dependent PR算“第二代PR”,有可能被征召服兵役,所以现在很少人这么做了。
- 单身的公民申请父母为PR的申请几乎全部被拒,因为以前有很多人这么做了以后,就可以与父母联名申购新的政府组屋。现在政府发现这一倾向后,开始“无理由拒绝”这类申请。(PR是不能申请父母为Dependent PR的,只能申请LTSV。)
最后引用一句内阁资政李光耀的自白:“新加坡欢迎那些教育和收入程度高于新加坡平均水平的外国人才。
(“户”的职能讲完了一半,下一节讲讲新加坡的财政税收情况。)
本专辑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