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春节逛省图书馆说开去

(2006-11-15 16:25:55)
标签:

国家图书馆借阅

世象杂谈

感悟随笔

文化生活

家长教育孩子

分类: 世象杂谈
            由春节逛省图书馆说开去
                   李晓东

     春节回沈与父母团聚,吃饱喝足之后,随意到外面遛遛,意在消化消化装满酒肉的胃,父母家住南塔,只能在"鞋城"附近转转,让人扫兴的是,平日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商家, 因过年放假都已关门闭店。兴致索然,只得原路返回。偶然抬头,看见省图书馆那高高的台阶上,人来人往的身影不断。"还在开馆?”于是, 脚步便不由自主地朝其走去。果然,那门上贴着一纸告示:"春节照常开馆......", 立即给了我一个惊喜!
    推门而入, 马上被馆内的设施所吸引。且不说那开架借阅的方便, 图书资料的丰富新版, 单就借阅分类就足以让我惊呀并羡慕不己 ......音像资科室丶外文资料室丶报刊室丶杂志室 ......在二楼南侧一角, 还设了一处售价优惠的书摊, 方便爱书的购书人。目睹出来进去的借书人,  还有那些低头不语的阅读者, 我很为沈阳人感到幸福, 多好的图书馆丶多好的借阅环境丶多么多的精神食粮 ......当我从一楼上到二楼, 从南侧转到北侧, 再转回到南侧。内心里只是遗憾自己不是沈阳人, 更遗憾的是没能办借阅证(虽然馆内章程规定:凡辽宁籍人, 均可持身份证办理), 因此不便冒然闯进借阅室, 只能"隔江观火"地站在门外, 隔着玻璃窗羡慕他人。转来转去, 想进去看看的欲望仍"贼心不死", 或者不借阅, 浏览一下总该可以吧! 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我迈进了杂志室, 尚未走近阅览架, 门旁的管理人员早喊住了我。"我不看书!只想浏览浏览 ......" 怕她撵我出去, 我急着辩解。"请你先登一下记!", 明知自己缺理, 不敢强词争辩, 乖乖地退回到门口, 定睛细瞧, 不过是在登记本上签个姓名, 这有何难?原来 "登记一下" 便享有了阅读的权力, 此时, 对省图书馆我己有了亲切感!
     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某报的一篇短文, 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国家图书馆对读者不应有的诸多定位限制。文章说:"它首先是为' 党政军领导' 服务的, 其次是为' 重点科教研生产' 服务的, 最后才轮到普通读者。而普通读者也被分为三六九等, 如果你没有北京户口丶或职称级别不够, 就不能办理某个层次的读者卡; 如果你无力交纳数额不菲的押金丶工本费丶和注册费等, 就办不了读者卡, 连起码的借阅权利也没有。"  文章认为:"这种做法, 实际上等于把图书馆办成了具有排他性的' 俱乐部' 。其负面效果不仅减少了读书收益的' 外溢效应' -----读书对个人丶社会都是有好处的, 而且也导致了公民个人投资的增加, 因为可读书变成了藏书, 知识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而最重要的是, 它还在实际上构成了对一部分公民的歧视, 有违人人平等的原则。" 对上述观点我非常赞同。
      据说, 国外那些经济发达丶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 公共图书馆多是免费向全体公民开放的, 即使是流浪者, 也同样可以与其他读者平等地阅读。我觉得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因为公共图书馆的投资经费不同于其它图书馆, 比如学校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本校的教育经费和学生交的学费, 产权属于学校, 使用权(即管理丶阅读)自然属于老师和学生, 因此具有合理合法的排他性。其它机关丶团体丶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情况也大同小异, 对此,不能求全责备, 一刀切地要求其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仅能视其为"浪费的资源", 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 去挖掘和利用。而公共图书馆的所有经费都是由各级财政提供的, 产权属于国家和各级政府(仍是国家), 使用权也因此属于全民。从这个意义上说, 每个公民都是 "公共图书馆" 的主人, 任何公民都有使用的权利。不论你的地域区属, 不看你的社会阶层, 因为我们享用的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
      前几天, 北京某报又发出一条让人高兴的新闻:"北京首个专为外来工开设的图书馆开馆"。令人欣慰的是, 在北京的外来工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阅读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体现了政府对外来工这一群体, 使用社会公共资源, 自由分享书刊知识信息权利的重视。不过高兴之余, 也让人深感不安的是, 如果顾名思意, 这"专为外来工开设的图书馆"也许同"国图"一样, 对服务对象有一定的限制, 同样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那么, 非外来打工者怕是不会被允许自由阅读的, 由此产生的"资源使用壁垒"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也许我的多虑是杞人忧天, 只是希望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能面向所有的公民! 因为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的体现公民平等的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 平等的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 也才能最大地发挥公共资源为全社会公民所利用的作用。
     这又让我联想到与之风马牛不相关的另一件事情, 据报载:为方便群众"方便", 从去年10月31日始, 洛阳市决定, 市区沿主次干道两侧的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全部对外开放。事情不大, 意义深远! 我觉得这也是资源共享的措施, 更是打破"资源使用壁垒"的重要举措, 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 此举, 是否值得图书馆业借鉴, 尚待探讨。我只是期待着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去效仿"省图", 敞开胸怀接纳所有的公民读者!虽然有关管理人员工作量会增加许多, 虽然有关的管理费用会减少不少, 但是, 从大局审视, 这种做法必将对建立"学习型社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那么,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还舍不得这小小的付出吗?

刘亦婷为什么能到“哈佛”读书?

■慧儿金轶东
■一对孪生小画家
■三岁识字三千的黄军泽
■苏州“三好学生”——朱骁洵
■张驰是剑桥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
■l带给我们的启示
■她送儿子上耶鲁大学
■孔子告诉我们些什么?
■伟人成才的奥秘
■我爸爸妈妈说……
■少年大学生——施展
■学与不学大不相同
■台球“神童”带给我们的启示
■家长不宜炫耀“孩子好”
■教孩子知法懂法守法
■女儿与动画片
■教子勿强制
■培养孩子与“吃苦”
■孩子有知心话愿意对谁讲?
■孩子聪明的关键是教育
■读书与“数字三”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中小学生午睡好
■写给同龄人
■从学骑车想到的
■成材需读书
■帮助孩子调好人生基色
■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潜能开发
■“少年文学家”杜影
■“无师自通”的小诗人—田晓菲
■连续跳级的孙沁莹
■白居易所受的早期教育
■给各位博友的信
■13岁考上“国防科大”的那威
■ 什么最重要?
■帮孩子提高eq能力
■谈孩子学习的“最佳期”
■什么是早期教育
■知识分子家庭的早慧儿—吴燕
■欧阳修学写短文
■刘亦婷为什么能到“哈佛”读书?
■六岁学高中功课的刘小斌
我家育出了“一龙一凤”
■什么是早期教育
■五岁的“大学生”小津津
■鼓励孩子练一手好字
■写给孙儿的一封信
■老人对隔辈孩子的教育
■闲谈"朝三暮四"
■儿子高考落榜之后
■《我长大了》电视片告诉我们什么
■写给儿丶儿媳的信
■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克里夫 · 杨 跑了个第一
■快速阅读法
■说说教孩子说话
■育儿成才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关注孩子的性发育
■困难不是借口
■韩愈的“符读书城南”
■谈早期教育的广泛性问题
■读书与兴趣
■让自己真正成为育儿成才的家长
■孔子怎样学习?
■让孩子明白“人为什么活着?”
■选书、读书的原则
■胎教——不可忽视的基础教育
■胎教——育儿成才的基础教育
■预测孩子的发展
■培育好孩子是家中的大事
■重要的是继承精神遗产
■家庭非有书不行
■帮孩子选择职业
■值得借鉴的犹太人育儿经验
■成才要诀
■谈勤奋刻苦思想作风的培养
■一封陈旧但仍可一看的信
■千万不要忽略了精神财富
■认真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
■父母育儿要有危机感
■谈孩子教育(学习)的“最佳期”
■让孩子充分利用图书馆
■“胡萝卜加大棒”
■谈找对象
■给各位博友的信
■谈谈对孩子的“智谋”教育
■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理想和目标
■须向孩子输入的几个基本观念
■创新人才的培育
■用“重复法”教育孩子
■每个孩都能成才
■“知识改变命运”
■谈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早期教育中的几个话题
■说说孩子的“潜能”
■孩子不愿吃蔬菜怎样办?
■几个早期教育实例
■学生“好与差”的区别
■关于孩子的定向发展问题
■积极认真培育好孩子的记忆力
■“知识改变命运”
■婴幼儿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
■表扬、鼓励、批评
■不能娇惯孩子吃独食
■青春期恋爱箴言
■人生的信念
■说说"教育爸爸"
■人生至要是读书
■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是教育孩子的要招
■我们怎样还孩子的债 
■一个衣服穿得少丶睡觉也少的孩子
■育儿成才的四大法宝
■在人生的长跑路上
■ 成功丶成才要言
■四种马、四种人、四种学生
■家长自身素养是教育孩子的要招
■走好人生的道路
■书,非背不能读
■一切事情都应按规律办
■他们怎样成为作家
■多鼓励孩子
■刻苦会使人生更美好
■刻苦是成功的基础
■战胜不良的自我意象
■需尽早人生理想当众讲话能力
■口吃是可以自我矫正的
■" 有空赚钱,没空教孩子"的苦果
■家长应学点"人才学"
■挫折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必修课
■让孩子带着俭朴上大学
■紧张的学习离不开积极的休息
■每个孩都能成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