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仰
刘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328
  • 关注人气:242,7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商贺雄飞

(2006-06-26 22:04:11)
标签:

书商

犹太人

分类: 文化艺术

    如果不是新浪6月26日把贺雄飞放在了博客首页,我不会想起要写这篇文章。
    首先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贺雄飞居然是一个“犹太学”学者?他写过什么关于犹太学的文章或著作了?仔细搜索了一下,才发现,近几年市面上畅销的几本关于犹太人的书,都与贺雄飞有密切关系。这几本书用的都是笔名,例如赛妮亚,亚伯拉罕,亚伯拉等等。有记者明确地说,上述几个名字就是贺雄飞的笔名,但是我不敢完全确定。可能是他自己,也可能是他的枪手组成的写作班子。
    在中国出版界,有一个现象读者一般不太注意,那就是取笔名的技巧。我所知道最离奇的一个例子是,大约十年前,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第几只眼看中国》,封面注明作者是一个德国汉学家,从名字上看,像是一个真正的德国名字,旁边有一个中文翻译者的名字王某。这本书的内容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赞美中国,结果受到当时某领导的夸奖,甚至要求各级干部组织学习这本书。出版社兴奋不已,立即联系翻译者王某要求与原作者接触,但是,翻译者王某始终不愿提供原作者的联系方式。于是,出版社只好自己托人到德国寻找这位对中国十分了解并且很有好感的汉学家。德国汉学家的圈子并不大,打听了一圈,谁也没听说过这个汉学家的名字,谁也不知道德国汉学界还出了这么一本书。事情闹大了,出版社回过头来追问翻译者王某,媒体记者也穷追不舍。“翻译者”王某最后含蓄地承认,这个德国汉学家并不存在,真正的作者就是他自己。结果,这本书因欺骗读者而成为禁书。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读书未必光荣,不读书未必混蛋》,
其中明确提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一本坏书,其作者的名字标的是“韦恩”。与王某不同的是,这家出版社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在“韦恩”前面标明国家,但是,这个名字明显很像外国名字(美国一个电影男明星就叫这个名字)。我看到这本书后,与著名反伪科学人士郭正谊先生通过电话,郭正谊先生说,可以到新闻出版局举报这家出版社。当然,举报原因不是因为作者的名字,而是出版社利用这个莫须有的作者,出版了一本10年前就被禁的坏书。因此,隐瞒作者真相的书,往往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放在我的博客上,希望有关人士能够看到。
    不久前,有关媒体报道说,国内出版的许多商业类、企业管理类图书,不少都标明“哈佛”、“耶鲁”之类的字样,还一本正经地标上作者是哈佛或某著名外国大学的教授,都有一个外国名字,有的甚至还有照片。结果查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二渠道出版商伪造的。
    简言之,至少从10年前的王某开始,利用、假借、伪造莫须有的外国权威制造假书或质量一般的图书,在中国出版界就一直存在,目的就是欺骗消费者,或者故意给消费者制造一个错觉,借助某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多赚点钱。至于贺雄飞的赛妮亚、亚伯拉罕、亚伯拉,也属于此类打擦边球的行为。这些名字也是彻底外国化的笔名,但是谁也没有说他(她)就是外国人,神秘感十足。在我看来,一个作者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其作品就值得怀疑。
    贺雄飞化名赛妮亚、亚伯拉、亚伯拉罕等名字写的那些书都是些什么书呢?大多都是些关于犹太人赚钱手段、智慧的书。非常迎合现代中国社会一些人希望快速发财的心理,感觉上很像商业领域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到底在实际中有多大用处,读者自己判断。“写”出这些书能不能算一个“犹太学学者”,本人表示极大地怀疑。据说这些书大多还有余秋雨之类的大师推荐。
    我手边正好有一本“赛妮亚”编的书(不是写的,是编的)。在序言的最后,“赛妮亚”写道:“未经授权擅自选编更使本人惶恐不安,但愿通过本书能架起我们友谊的桥梁。欢迎您积极索要稿费和样书,我的联系方法是:电话,EMAIL”。原来这是一本盗版书!贺雄飞在这里再次大打擦边球,似乎这个告示就可以免除他盗版的责任。这本书选编的文章作者,一部分已经不在人世,例如爱因斯坦。这部分人的作品版权状况究竟如何,比较复杂,有些已经过了版权保护的期限,有些还依然存在。还有一部分作者,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依然健在,其作品一定还是有版权的。“赛妮亚”编选这本书首先是未经授权,先斩后奏,其次要求作者自己来索要稿费,也属于一种耍赖皮的作风。如果作者根本不愿意加入这个编选,要你稿费干什么?再说,是让基辛格来找你方便,还是你找基辛格方便?你明明知道基辛格是谁,为什么不事先联系一下,问问人家是否愿意授权?退一万步说,即使事先没空,事后你也可以把稿费给人家基辛格寄过去,还非要等基辛格开口,很不好意思地问你要那几百块钱人民币?“赛妮亚”想赖账的嫌疑十分明显。
    虽然贺雄飞在新浪的博客上始终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文化人,但是,他本质上是一个商人,一个利用文化赚钱的商人。做一个文化商人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我看了一下贺雄飞博客里的文章,好几篇文章都与他要炒作、出版的图书有关。贺雄飞似乎是一个文化评论者,但是,如果他评论的作品都是他要炒作、出版的作品,其评论难免失之公允,失之客观。贺雄飞也主持批评过一些当今的著名作家、文化人。我没兴趣参与其中的是非曲直,但是,我设想,如果这些被批评的作家、文化人,把自己的作品授权给贺雄飞出版,贺雄飞的批评可能就会消失,很可能还会变成一通肉麻的赞美。
    然而,号称出版商的贺雄飞有出版的经营许可吗?不用去查证,他绝对没有。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私人出版机构。贺雄飞托名赛妮亚、亚伯拉罕等名字出版的剪刀浆糊版图书,大多都是云南、内蒙古、甘肃等出版社。这些出版社有两个特点,要么是离北京很远,要么是比较小,不太引人注意。而且,据我所知,这些出版社大多都有贩卖书号的行为,有的还有确凿的案底。
    二渠道出版商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贺雄飞不是唯一的。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原因是贺雄飞刚刚被新浪撤下博客首页的那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有很大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贺雄飞先是借他人之口,描述了一下他所认为的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然后写道:“犹太人同样是一个受尽杀戮和磨难的民族,他们对付苦难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幽默、反讽、调侃和自我解嘲,在那没有电视可以消磨时光和浪费生命的漫漫长夜中,幽默带给他们欢乐、慰藉和智慧。犹太文学史中就出现了一大批以幽默、反讽、荒诞和嘲弄为业的大作家:卡夫卡、贝克特、索尔-贝娄、艾萨克-辛格、马拉默德、肖洛姆-阿莱汉姆、卡尔-克劳斯、约瑟夫-海勒、诺曼-梅勒、阿瑟-米勒等,他们和果戈理、左琴科、契诃夫一样,带给广大读者无限的欢乐。”这段文字只能说是贺雄飞在以偏概全。不知道贺雄飞注意没有,上述他所举例的作家,都是近100年左右出现的犹太裔作家。犹太历史从《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算起,据说超过4000年,犹太文学难道可以用这100多年概括全部4000年吗?而且,贺雄飞也没有说明为什么最近100年来,犹太裔作家会有如此明显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就凭这一点,说他是“犹太学”学者,显然难以使人信服。简单评价贺雄飞的这段话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贺雄飞在这篇博客文章里继续写道:“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产生这样的作家,中国的文人就像鼹鼠一样,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洞中,个个贼眉鼠眼,工于心计,头脑发达,四肢简单,活脱一个个‘娄阿鼠’;要么就是在郁郁寡欢中,不断娶妻生子、栽根立后,于是,中国成了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贺雄飞的这段话完全是对几千来中国文人的侮辱,不用举例说明,就可以将他的这段话扔进垃圾桶。而且,贺雄飞还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的责任全部推到中国文人的头上,更是极端不严肃。也足以看出他对某些历史事实的无知。难道只有中国文人娶妻生子,老百姓都断了香火?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廷都有人口统计,中国成为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亿,只是清朝以后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人口数量一直在1000万~2000万左右浮动。清朝以后人口暴涨,贺雄飞没有深入研究是什么原因,就简单化地说成是中国文人“不断娶妻生子”的后果,要么是他无知,要么是他故意哗众取宠。中国人在清朝以后与在清朝以前一样“娶妻生子”,其行为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以前没有造成人口暴涨,而只在清朝以后出现了这种情况?
    其实,不光是贺雄飞,很多学者都没有研究清楚,为什么中国的人口变化曲线,到了清朝会突然大幅度上升。在这里我只简单地说一下。有一个时髦的词汇叫做“蝴蝶效应”,意思是说,大西洋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会引起太平洋上的一场风暴。中国人口在清朝的暴涨,就是“蝴蝶效应”的一个例子。中国长期以来农业产量和人口保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大概谁也不会想到,“新大陆”的发现会对中国的人口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影响确实产生了。西方人到达美洲后,美洲的很多农作物流传到世界各地,但是,很多人一般只注意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一些很普通的农作物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例如玉米和土豆。这两种农作物可以在比较贫瘠的土壤里生长,而且产量极高。欧洲的人口增长与此也有一定关系。这些农作物(还有辣椒等)同样在清朝前后传到了中国。与中国原来的主要农作物相比,玉米和土豆不像水稻那样需要大量的水,也比小米高粱等产量要高,因此,这些农业新品种在中国的北方、山区大量种植。这些农业新品种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原先人口与产量的平衡,清朝开垦荒地的面积是历朝历代最多的,结合中国原有的生育观念,悄悄地造成中国的人口不可避免地暴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一直没有认为多生育有什么不好,等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来不及了。迄今为止,中国最穷的地区还是主要靠这两种农作物维生。
    我上面的这段文字只是想证明贺雄飞某些煞有介事的文字确实容易误人子弟。而且,我还发现,贺雄飞最近的博客文章又是在为他的新书作预热。他的博客中有几段新书的内容,我粗粗看了一下,剪刀浆糊的嫌疑很大。
    而且,我还怀疑,贺雄飞博客上的文字是否真是他自己写的。早在贺雄飞之前很多年,二渠道出版界就出现过不少“供稿中心”之类的机构。例如,当时北京的一个“供稿中心”由几个人组成,有一个共同的化名,号称可以飞快地写作任何选题,只要索稿方给钱就行。南方的一个用一个类似琼瑶的化名,假装是香港身分,编造了一大堆言情小说。这些二渠道的先例,我想贺雄飞不会不知道。有传言说,潘石屹的博客也是找枪手写的。也正是出于这个顾虑,徐静蕾在接受CCTV采访时,一定要郑重其事地声明:她的博客中每一个字都是她自己写的。我之所以要怀疑贺雄飞,是因为在他的博客首页有一个公告,完全是商业内容。就是这个简单的商业公告,也注明是“贺雄飞助理”的手笔,而不是贺雄飞本人。而且,这个商业公告中所说的什么“出版顾问公司”的负责人就是贺雄飞本人。
    贺雄飞是一个打扮成文化人的商人。做一个商人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如果只是为了炒作,就把文化不负责任地变成商品,自己又没有对于文化的认真,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贺雄飞这个文化商人应该有所反省了。
    我不敢号称“犹太学”学者,只是对犹太人的历史比较关注。在我的博客中,有过几篇与犹太人有关的文章,窃以为,对于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和现状还有一点帮助。日后就此问题写作成书,还要再下不少功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一下。
1、《
达芬奇密码》简要看读指南

2、中国商人和犹太商人

3、谁在制造文明的冲突?

 

 

相关文章:

作家洪峰乞丐秀

亦农不如该行当乞丐

书商贺雄飞

假如黄健翔换工作

李捷真的拥有云彩吗?

你的灵魂是我的

 

李敖--奇怪、作怪、妖怪

预祝李敖当选台北市长

李敖晚年生财高招

名人的错误

余秋雨的尾大

余秋雨再次尾大

再同余秋雨过不去

余秋雨再次自命不凡

与季羡林先生的一面之缘

中国天使高耀洁

霍金喜欢中国女人,还想去西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