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风破浪中前进

标签:
教学心理学大杨树一中教育 |
分类: 教育 |
--------大杨树二中教育教学改革小记
文:韦志中
2009年夏天,我在山东济南主持一个心理学的培训班,课堂上有两位来自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的女老师,一位是大杨树一中的张学梅老师,一位是来自大杨树二中的陈明清老师。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次见面,让我和大杨树接下了一生的缘分。透过他们两位老师,我有幸认识了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我非常钦佩的大杨树二中的领头人郭长海校长,还有这个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
我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前些年一直致力于个人心理困扰的解决。后来逐渐转向团体心理咨询领域,导致这种转型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在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逐渐发现效能太低,要进行集体心理学的服务,才能实现应用心理学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标。另一原因是社会中更多的人实际上需要的不是心理治疗,而是需要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预防,而就形式来说,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更好的形式。经常接待不同的心理困扰者,在和他们进行咨询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可以找到他们在心理发育与心理成长中的一些缺失,而这种缺失就是社会心理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过程,形容为“成为一个人”的过程,这种思想的背后恰巧也是教育心理学的思想。于是,我开始更多的把研究方向转向广义的“集体心理教育”,围绕集体心理预防、集体心理咨询、集体心理成长、集体心理治疗、集体心理危机干预五个方向开展广义心理教育工作。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知识,结合团体动力学的原理,在透过心理技术学的方式中,最终实现心理教育的最优化,最大化。
我把“成为一个人“的过程分为三个“阵地”。第一个阵地是心理发育时期,第二阵地是心理成长时期,第三阵地是心理发展时期。过去我所服务的人都是第三阵地的,可以说他们都是前两个阵地打败了的,所以才会在第三个阵地上不顺利。
从三个阵地的带领人来划分,第一阵地的指挥官是家长,第二个阵地的指挥官是老师,第三个阵地的指挥官是自己。
从三个阵地的目标来划分,第一个阵地的目标是心理发育,在这个时期需要一定的“心理营养”,如果父母心理条件和能力不具备,这个阵地上的孩子就很难获得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心理发育这场仗上就很难打的赢了。如果是这样,就有可能出来一批“心理营养不良综合症”的小孩。他们在随着自己的生理发育不断向前的情况下,也就自然地就走到了第二个阵地了。
第二个阵地的目标是心理成长,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一共12年24个学期。对于正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变化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每一个学期都有主要的心理成长任务,在这个阵地上的每个阶段的心理成长任务,都将直接影响着“成为一个人”的目标实现。
第三阵地的目标是发展,发展需要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有方法与过程,更需要有驾驭前两者的健康的自我人格。然而,如果我们发现第三阵地上有一个“有问题”的人,我们要去帮助他就已经不是最佳时机了,这就像一个人在骨骼发育时期严重缺钙,到了30岁了再补钙一样,这只能算是矫正和治疗了。
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对于当下承担了心理发育的第一阵地的家庭,和承担了心理成长的两个阵地学校都是有忧虑的。这时候遇到郭长海校长,我们一起探讨这样的问题,正直教育部推动的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关键时期。
围绕新课程改革所主张实现的三个教学目标,我们在大杨树二中运用“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目前改革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号角正在吹响,我们正不断前进。
也是在济南的那次课程,同时,我也很有幸遇到了另一个教育家,南京二十四中学的吴虹校长。她把我请到南京,一起探讨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并且在南京的一些校长当中推广,还派老师到广州来学习我的课程。我们一直在沟通,他们把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运用到家长会和班会中,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过程中成长
首先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制定三维优化。三维优化包括:教师的条件与能力优化;学生条件与环境优化,教育方法与过程优化。
对教学过程我们总结了“三位一体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的三位一体,教学过程动力的三位一体等若干个“三”作为核心指导。
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我们围绕六个方向进行优化:班会方向、家长会方向、教师方向、文综教学、理宗教学、基础科目。前三个方向以“心理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后三个方向以“教育技术”作为主要手段。两者全部采取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进行,始终围绕教育动力的运用与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进行了下列主要工作:
教师的三维优化: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条件
学生的三维优化:家庭环境、自主能力、社会条件
教学过程的三维优化:物理空间、课堂动力、会心场
对于大杨树二中来说,有一些优势是其他学校无法拥有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优化,基本在经过了一定的引导之后,就能实现“成为一个人”的育人理念了。这和该校的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分不开。
在教育技术上,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又加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研究不能同行,在体验式团体教育技术的制作和运用方面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形成教师研究氛围,学校的研究小组要多多成立,只有在相互交流课堂教学技术经验,不断把经验用科学方法惊醒验证进入科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前期的研讨式的培训不能间断,所以,我一直和郭校长不断沟通,要和大家多见面,只有“趁热打铁”才能突破这个难关。
我们提倡方法与过程,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在技术上和动力上突破,就无法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这就像前段时间我在一所大学听一个老教授的讲座。他说:“现在的课堂,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不能只坐在讲台上........”。说心里话,我当时真想上去一脚把他踢下来,因为他讲了一个上午也没有动一下。对于大杨树二中的教师优化这个部分,技术和动力是一块硬骨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教育,就要有知识,如果知识是一个教师的“米”,而锅和燃料就是教学技术和过程。我们虽然把知识掌握的倒背如流,但没有适合人的心理认知的方法与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温度,也就是动力,动力的强弱,均衡程度都会决定最会的结果的。所以说这是一块硬骨头,需要好好研究。经过几次的研讨,和我们的各个研究小组的不断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新进展”。
如果说第一技术是方法,第二技术是经验,第三技术就是“人”了。是哪个老师在课堂上教,有时候可能比课堂上教了什么还重要。教师的知识条件部分,我们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都已经够了,但教师的心理条件的部分是不够的。我在南京主持一天的教师心理成长课程,这是国培班的课程,中西部十省的100名优秀班主任的培训。十天的课程,我是最后一天。我问主持此次项目的南师大齐学红教授,我是讲还是带领大家做体验。齐教授说韦老师是以带领心理成长团体见长的,就不要讲了。于是我就带领大家一起体验,课程结束,许多学员都说韦老师你的课程应该安排第一天。对教师的心理条件进行提升的课程,就不能只是知识教育,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是教师,他们有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的心理倦怠,还可能有心理成长中遗留的心理创伤。对教师的心理条件进行优化,从一开始我们就采取,先帮助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学习。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们的优化是和其他地方有一定区别的,这也可能是我的自身条件的关系。有一次我在大杨树调研,空隙之际郭校长带领我去嘎仙洞参观。我就做了一个实验,一个导游带领20多人站在一块碑前面进行结束,我站在旁边不断地冲导游点头,不到一分钟,导游就只看我不再看她的20多个团员了,好像是我花钱顾的她一样。这就是被关注的需要,我们试想一下,课堂上有多少因为老师的自身“心理贫穷”,需要学生关注的老师,如果是因为老师自身心理条件不够,而让有些学生帮助成长,到底谁应该给谁学费呢?所以,我们的教师三维优化,先是帮助我们教师心理幸福开始。目前,虽然我们还没有做到位,但看来是要继续深入做下去的。
继续加油
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能耽误了自我的发展,心里人格的发育与成长。最终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成长旅程,这是我们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最后,我借助中山先生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更多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