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组动力三则

(2011-04-07 08:55:46)
标签:

郭长海

课堂动力

新课程改革

教育

分类: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
小组动力三则          
    “三位一体”教学改革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提出教师角色的三位一体(时而在前引领,时而在后推动,时而陪伴在学生左右);教学过程的三位一体(讲解、体验、分享);课堂动力发展的三位一体(学生、小组、班级)。上述三个三位一体的改革方向,是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三位一体”教学改革以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课标为方向,以优化教师、学生、课堂动力为着力点。最终实现 “让每一个学生恰当发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人生”的办学目标。 
                      
   学生、小组、班级三个点和面的动力运动,是三位一体高效课堂的技术革新。本文仅就三位一体中动力均衡问题,结合3月30日——4月4日韦老师的听评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动力的均衡
   教育教学三点动力运动包括:个体、小组、班级。
                 
首先,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就是个体的学习动力。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体在小组中的动力;第二,个体在班级中的动力。当个体的动力表现在小组中,这个人代表的是小组。其需要和动机也倾向于小组利益;当个体的动力表现在班级中时,这个人代表个人。也就是在班级中以个体的方式表现自己。这时,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倾向于个人。在使用动力技术的过程中,作为小组的代言人和代表个人这样两个角色的不同,对个人、小组、班级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均衡这样一个“同人异动”的动力,也要防止一个人包场的动力倾斜。我们在听课中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发言的顺序、任务都具体设置到人。例如小组中每两个人结成对子。小组内部用竞争机制又有合作机制,实行课代表轮流制(总结一节课的学生、小组表现,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这些都很好地把握了个体动力的均衡。
                 
 当然,教师是班级中时而在前引导,时而在后观察,时而在左右陪伴的最重要个体动力点。由于教师这一点太强,因此要适当抑制,保证学生的点在呈现时更主动,更显著。
                 
其次,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合作组织,具有组织、目标和效能。在小组的内部,有合作、竞争、互助、监督的机制。对外,他们有共同的利益——成为更优秀的小组。因此,小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点。班级中这样一些点的相互作用,对传统教学中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的模式是一个很好的优化。在激发小组动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最内动力的均衡,即要让组内每个人都动起来,做到人人有事做(有任务),人人都在小组的管理和激励中。
                 
小组学习不是不要班级,相反,班级在小组学习中更加凸显出他的作用和价值。在小组学习中,班级变得更简洁,更有效能。这时,班级的单元是各个小组,各个小组的动力形成一个面(这个面也包括个体代表个人的表现),成为班级整体的氛围(动力场)。这个动力场反过来又促动小组和个人的动力。班级动力的均衡就是要照顾到各个小组。宫泽、孟祥红课堂上用铅笔抽签,张新峰一组解题,另一组点评都是小组动力均衡的很好办法。
                 
 班级的动力。韦老师说,班级内以点带面,学生的点,小组的点形成一条线,这些线形成班级的面,从点到面,就是个体影响整体,从面到点,就是整体影响个体。动力均衡和点线面的动力策略是班级授课制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动力不均衡,哪怕丢掉一个学生,班级授课制都应该解体,返回到私塾一对一的老路上去。
                 
第二:小组和班级中的榜样激励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数出类拔萃的祖先,也必然有很多柔弱、底下、低自尊的祖先。这些祖先以正性和负性两个范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究竟原型中哪种因素起决定作用,那要看人所处的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愿景的集体,就会催生一大批有志之士。一个低迷颓废、消极厌世的集体也会造就一些碌碌无为,悲观绝望的青年。因此,学校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作用是决定性的。
                 
在诸多环境因素中,榜样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从小相信母亲,他就会听从母亲的教导,按照母亲指引的方向发展。进而用母亲的价值观改变自己,最后形成健全、向上的人格。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不相信母亲,比如不相信继母,(至少是怀疑继母),他就无法通过成年的榜样改变自己,这样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迷茫、怀疑之中。虽然长大后也可能有出息,但生命已经被怀疑创伤。变得敏感和脆弱。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治疗师的威望对被咨询者的治疗有极大的影响。包括治疗师的椅子、房间、本人,都会让患者产生依赖和信任,积极的配合治疗,进而达到改变自我认知,剔除思想和行为中不良因素的目的;最近,传说阿荣旗有一位神医,药到病除。我慕名到了孤山镇陈家店村。早晨5点到达,一座茅屋门外已经排起一长溜大大小小的轿车,其中有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的牌照。没等进屋,神秘色彩已经增加了几分。排了12个小时后,晚上5点,我们一行7人才进入诊室。只见83岁的老人满面红光,幽默淡定,一副玩世不恭的老顽童形象。身上穿着陈旧的西装,嘴里叼着普通的红梅烟卷。厨房一角摆在很多几块钱一瓶的白酒空瓶子。屋子四周用破旧塑料袋盛放着近200味中药。还没有看病,我又增添了茅屋陋室、谈笑鸿儒、往来白丁的一份神秘。及至给我把脉,不到3分钟,老人一语道破我的问题,让我心中的疑惑全然释去。回到家开始吃药,真的忌了酒、远离了生冷鱼鲜、早早睡觉。仅仅三天时间,就觉得浑身舒畅。看到一些教师听韦老师课的专注和改变,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不相信,神医也是没有办法的。正应了圣经那句:“你不需要怀疑,只需要相信。”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了,精神大概就死亡了,没有精神的肉体自然也就无所是从了。
                 
为什么一个家庭会出现多个孩子都很出息的情况,一来是遗传的决定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优秀的哥哥姐姐为弟妹做出了榜样——成为他们,是弟弟妹妹的人生动力。个人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榜样其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自卑的作用(不如哥哥姐姐)。人的自卑是人们改变的动力(赶上或超过榜样,不被他们笼罩)。学生在班级里,在小组里,如果有一个信任,学习的榜样,他的改变即是外在的,也是内部主动进行的。树立榜样,是班级管理和小组管理的基本技术。教师要善于寻找和树立榜样,通过榜样,促使学生向着“最近发展区“不断迈进。
                 
最容易树立的榜样是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电视媒体的新闻人物、科技、人文、艺术发展的代表人物。比较难树立的是学生身边的榜样。首先是教师能否成为学生的榜样,其次是班级和小组的干部、班级中品格高尚、学习刻苦的学生。
                 
知识上不是胖子,你教的就是假的或残次的;技术上你不能站在高处,就会和学生“混战”在一起,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看不到问题的真相。自己很累,学生不买账;人格条件不够,教师自己就会受情绪控制,率性而为。更年期遇上了青春期,情绪和情绪斗争,两败俱伤,更是不归之路。这就是韦老师的“胖子、个子、房子”理论。那些受学生拥戴,崇拜的教师,大多是心胸宽广、乐于奉献、懂得学生需要、知识技能较高的人。总之,是用自己的情绪做事还是用制度、理性做事,是优劣教师的分水岭。一个班级里,班主任(任课教师)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就像一个家庭由后妈管理,无论怎么尽心,孩子们从内心里不接受,还是到处鼓包。
                 
在高二二班高玉玲、高一文科A1于淼、张新峰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那样一名学生,他表达流畅,有创新精神,善于帮助同学。这样的学生,就是班级的动力,就是班级的榜样。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这样的人。
                 
树立学生中的榜样,需要教师首先树立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比如提倡互助、崇尚科学、激励上进。在此基础上树立一些学生。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引导成为榜样的学生完善人格,融入集体,帮助他人。否则,教师树立一些教师认为不错,但学生不认可的人,结果适得其反。
                 
第三:个人、小组、班级的目标激励
                 
 精神分析强调凡事都有原因,诸如焦虑、执拗、早恋、冷漠、怀疑等都有潜意识的不可见动力驱动。这就需要教师理性的看待学生的负面表现,找到病根,通过共情、谈话、疏导、活动等方式缓解或改变学生的外在行为。这听起来很晦涩,其实做起来也很专业。只有长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才能得心应手。
                 
 我们反过来思考,认识到需要是人产生动机和行动的基础。那么人们追求完美,卓越的需要就凸显出来。把这种需要转化成技术,就是目标激励。就是从目的出发。也就是先制定目标,通过目标形成动力。
                 
 目标的确立可以诱发人的动机,从而形成积极行动的动力倾向。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被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理想和抱负是通向成功的燃料。那些胸怀远大前程的人,都是一些勤奋,有责任感的苦行僧。正是目标让他们迈向前方。班级要有目标,小组要有目标,个人更要有目标。目标就是生命的方向,也是在艰苦生活中的人幸福的依据。目标本身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因此,适当的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提出的“让每一个学生恰当发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人生”,就是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恰当的设计他们的人生方向。
                 
目标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愿景的。确定了目标,还要督促和激励他们达成目标。这就是执行。
                 
没有目标的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业的倦怠,就会产生成就感下降和人格消散。逐渐变得与世无争,随波逐流。学生也一样,他们需要最近发展区,也需要遥不可及的美好的未来指引。
                 
动力建设关乎教学效率,也关乎学生的成长。成功的教师都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智者”,这样的教师在我们学校很多,但他们缺少总结和科学、系统、全面的教育理念,因此没有很好的总结,好的东西就像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回忆,想起来时很幸福,过后就忘记了。韦老师此次二中之行,主旨就是提高班主任、教师运用教育心理技术的能力。相信有韦老师的指导,加上大家的智慧,会有更多,更有实效的方法和技术出来。
                                                             
                                                             郭长海
                  
                  
                                                                   2011年4月2日
本位转自大杨树二中网站:http://www.dysez.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