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版图上,很少有河流是用人的情绪来命名的,西南边陲的怒江是个例外。
怒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咆哮着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劈开一条深深的峡谷,湍急的江水每年平均以1.6倍于黄河的水量,仿佛一条被激怒的金色大蟒,自北向南奔腾而去,撞击出一条山高、谷深、水美的大峡谷。
峡谷两岸的山岭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人迹罕至,舟车不通。大自然的造化无意间把峡谷内许多民族的兄弟姐妹阻隔在天堑两边,正所谓“岩羊无路走,猴孙也发愁”。而怒江江水的湍急以至于舟船根本无法行驶。大峡谷中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和汉族居民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下,创造出独特的交通方式——溜索。
在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溜索成为两岸人民沟通交流以及通往外部世界非常便捷的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1980年时,怒江沿岸还有61对跨江溜索,每年都会发生人、畜坠落江水的悲惨事故。
以前是用精选的极其结实的竹篾编成粗缆绳,而现在则改成了更为结实的钢缆。溜索用粗大的木桩架在江两岸,过河时,要先把溜板或者溜筒挂在溜索上,然后用一根长绳穿过溜板或溜筒,在自己的身体上牢牢绑紧。最后用双手拉住溜板,两脚在木桩上用力一蹬,人就会沿着溜索滑向对岸,这是平溜。
而陡溜呢,需要架两根溜索,都是一边高一边低,这样无论在江的哪一侧,人们都可以选择从高的一头溜到对岸低的一头。我们将要体验的是泸水登埂的一处,可以见到两岸共一四根缆绳,高低不同,能溜个来回。
如今,溜索已经成为中国交通史上的绝唱。国家对怒江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溜索作为一种旅游、健康资源,文化遗产及“活态的历史”被加以保护,目前仅保留6对溜索作为世上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当地村民有时也会用溜索过江。
怒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溜索。”溜索无疑是勇敢者的游戏,当面对咆哮激荡的江水,望着如在云间的溜索,再想到安全措施并不十分完备时,外来的人免不了在心底打怵。但看到当地人无分妇孺长幼,在在溜索上来去自如,表情轻悦身姿曼妙时,像是舞者在彩虹上尽情挥洒。
当地一位叼着烟斗的老人说:怒江边的人,还在吃奶,就被大人缚在怀里,沿着钢索来回了。
溜索不仅可以溜度人,还可以溜度牲畜和货物。
多少年来,溜索都是怒族人过江的一个重要工具。直到近几十年,怒江上陆续修建了多座更为结实安全的人马吊桥、公路桥、便桥等等,当地人才慢慢告别了溜索这种过江方式。
现在去怒江,仍然可以在一些地方见到溜索,只不过有些已慢慢地变成了游客体验怒族生活的一种方式。
带着游客过溜索跨怒江,体验这最后的溜索,感受怒江的惊涛巨浪,换个角度观看两岸迤逦风光,体验悠闲生活之外的惊险刺激,也感悟生活的巨大变迁。
登埂澡塘位于怒江西岸,距六库12公里,海拔950米。沿江一线,有许多天然温泉从江边石缝中溢出,在约200米江岸范围内,有大小泉眼18处,故有登埂温泉18塘之说,水温50,有的高达72,因地处泸水市鲁掌镇登埂村附近而得名,是附近群众“阔时节”和春节期间传统聚会、沐浴、对歌、跳锅庄的场所,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一代传一代,到了明朝,“澡塘会”已具有一定规模,明永历二年,当地官府为繁荣民族文化,在这里修建了两个简易澡塘。在清代,登埂土司又进一步修建,并举行大规模的澡塘会,整个怒江的傈僳族人民都来参加澡塘会。传承至今,就成了泸水傈僳族的传统节日。这是保存和延续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进入冬季的怒江更显温柔,江水平缓,澄澈如碧,如一条玉带缓缓缠绕在峡谷底部。温泉流淌处腾起的热雾,更洋溢着热情和无所顾忌的气氛。江岸铺设输送温泉水的管道。
每年春节前后,成千上万的傈僳族男女从峡谷里的各个地方来到这里,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有的搭车。带上行李,备好食物、炊具到温泉附近在田野里,在江岸上搭起简易的窝棚,三块石头架起做饭的锣锅,更多的人干脆地当床、天当被,数着星星露宿在野外。泡澡的人刚走了一批,立刻又来了一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此时的温泉没有一刻空闲,尽情地滋润着她的每一个子民,毫无保留地展现着大地母亲的慈祥和仁爱。
傈僳族同胞还要通过对歌、射驽、“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物资交流等活动在此欢度几天甚至十天半月。我们仅仅浸了下脚~
【滇西秘境行】傈僳族的狂欢节
在中国版图上,很少有河流是用人的情绪来命名的,西南边陲的怒江是个例外。
怒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咆哮着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劈开一条深深的峡谷,湍急的江水每年平均以1.6倍于黄河的水量,仿佛一条被激怒的金色大蟒,自北向南奔腾而去,撞击出一条山高、谷深、水美的大峡谷。
峡谷两岸的山岭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人迹罕至,舟车不通。大自然的造化无意间把峡谷内许多民族的兄弟姐妹阻隔在天堑两边,正所谓“岩羊无路走,猴孙也发愁”。而怒江江水的湍急以至于舟船根本无法行驶。大峡谷中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和汉族居民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下,创造出独特的交通方式——溜索。
在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溜索成为两岸人民沟通交流以及通往外部世界非常便捷的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1980年时,怒江沿岸还有61对跨江溜索,每年都会发生人、畜坠落江水的悲惨事故。
以前是用精选的极其结实的竹篾编成粗缆绳,而现在则改成了更为结实的钢缆。溜索用粗大的木桩架在江两岸,过河时,要先把溜板或者溜筒挂在溜索上,然后用一根长绳穿过溜板或溜筒,在自己的身体上牢牢绑紧。最后用双手拉住溜板,两脚在木桩上用力一蹬,人就会沿着溜索滑向对岸,这是平溜。
而陡溜呢,需要架两根溜索,都是一边高一边低,这样无论在江的哪一侧,人们都可以选择从高的一头溜到对岸低的一头。我们将要体验的是泸水登埂的一处,可以见到两岸共一四根缆绳,高低不同,能溜个来回。
如今,溜索已经成为中国交通史上的绝唱。国家对怒江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溜索作为一种旅游、健康资源,文化遗产及“活态的历史”被加以保护,目前仅保留6对溜索作为世上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当地村民有时也会用溜索过江。
怒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溜索。”溜索无疑是勇敢者的游戏,当面对咆哮激荡的江水,望着如在云间的溜索,再想到安全措施并不十分完备时,外来的人免不了在心底打怵。但看到当地人无分妇孺长幼,在在溜索上来去自如,表情轻悦身姿曼妙时,像是舞者在彩虹上尽情挥洒。
当地一位叼着烟斗的老人说:怒江边的人,还在吃奶,就被大人缚在怀里,沿着钢索来回了。
溜索不仅可以溜度人,还可以溜度牲畜和货物。
多少年来,溜索都是怒族人过江的一个重要工具。直到近几十年,怒江上陆续修建了多座更为结实安全的人马吊桥、公路桥、便桥等等,当地人才慢慢告别了溜索这种过江方式。
现在去怒江,仍然可以在一些地方见到溜索,只不过有些已慢慢地变成了游客体验怒族生活的一种方式。
带着游客过溜索跨怒江,体验这最后的溜索,感受怒江的惊涛巨浪,换个角度观看两岸迤逦风光,体验悠闲生活之外的惊险刺激,也感悟生活的巨大变迁。
登埂澡塘位于怒江西岸,距六库12公里,海拔950米。沿江一线,有许多天然温泉从江边石缝中溢出,在约200米江岸范围内,有大小泉眼18处,故有登埂温泉18塘之说,水温50,有的高达72,因地处泸水市鲁掌镇登埂村附近而得名,是附近群众“阔时节”和春节期间传统聚会、沐浴、对歌、跳锅庄的场所,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一代传一代,到了明朝,“澡塘会”已具有一定规模,明永历二年,当地官府为繁荣民族文化,在这里修建了两个简易澡塘。在清代,登埂土司又进一步修建,并举行大规模的澡塘会,整个怒江的傈僳族人民都来参加澡塘会。传承至今,就成了泸水傈僳族的传统节日。这是保存和延续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进入冬季的怒江更显温柔,江水平缓,澄澈如碧,如一条玉带缓缓缠绕在峡谷底部。温泉流淌处腾起的热雾,更洋溢着热情和无所顾忌的气氛。江岸铺设输送温泉水的管道。
每年春节前后,成千上万的傈僳族男女从峡谷里的各个地方来到这里,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有的搭车。带上行李,备好食物、炊具到温泉附近在田野里,在江岸上搭起简易的窝棚,三块石头架起做饭的锣锅,更多的人干脆地当床、天当被,数着星星露宿在野外。泡澡的人刚走了一批,立刻又来了一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此时的温泉没有一刻空闲,尽情地滋润着她的每一个子民,毫无保留地展现着大地母亲的慈祥和仁爱。
傈僳族同胞还要通过对歌、射驽、“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物资交流等活动在此欢度几天甚至十天半月。我们仅仅浸了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