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称叶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汉汉武帝在大理设置郡县;南诏国(738-920年)、大理国(937-1253年)在此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初设迤西道、大理府等。
南城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城门上巍峨的城楼被当地人称为"南门古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是古代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城门上的"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大理时所题。南城门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影视中上镜最多的"大理古城标准像"。
城楼上的“文献名邦”四字是康熙四十年云南提督偏图所书。 文献楼由此得名。
“文献”二字出自《论语》“文献不足征也”,“文献”指典籍和精于并创造典籍的人才,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和精英,有了这两方面的条件的地方才能称得上是“文献名邦”。 靠着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 大理 也是个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在大理国317年的历史中,提倡举国信佛,因此南城楼也成了全国唯一一座城门后常有佛龛的城楼,所以大理自古就有妙香佛国之称。南城门内侧拱圈上有一小佛龛,这是全国唯一一座有佛像的城门。古时大理国出征时都出南城门,以保将士们平安归来。
由于大理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艺术丰厚,被誉为"千年国际陆港"、"西南的敦煌"。大理还是蜀身毒道及茶马古道(即今滇印、滇藏公路)经由地,西亚、西南亚文化以及汉、藏、彝、白、纳西、傣等民族文化在此交汇,形成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开放性以及宽和、兼容的文化特征,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之称。
从边上可登城楼,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是古代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
“ 大理 ”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 ,富国兴邦”之意。
城楼下是复兴路,一直通到古城的北门。夕阳中,阳光透过苍山的峰峦洒在大理古城的复兴路上,将青石板街道映成金黄,宛如一条延伸至远古的金色大道。
行走在城墙上俯瞰着古老的城市。眼前的古塔、山光水影,古街巷中游客匆忙来来往往,仿佛在眼前上演着历史的独幕戏。沉浸在这一幕幕的画面中,看着纷纷扰扰的尘世。
大理古城内有一条街比较特别 充满了神话色彩和别致景观。这条潺潺的美丽小街叫红龙井。
因为这儿曾经有过一口水井,叫红龙井,是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后来当地人就用红龙井来指代这条400多米的街道。
红龙井上有个亭子,亭子的中心有个雕塑就是传说中的玉白菜。雕塑四周墙壁上刻有红龙井与玉白菜的传说,传说中的玉白菜被四周柱子上的龙所守护。
水,是一种精神,更是这苍洱之间柔软的灵魂。过去,大理古城内除了来自苍山的溪水,还有很多地下井水。这些水质甘甜的古井分布在古城各处,井水就成为古城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红龙井西起古城西城,东连古城复兴路,占地面积37南。红龙井原来为大理古城中一条小街,2003年以“红龙井与玉白菜”传说为素材,建设成集食宿、休闲、购物、规乐为一体的水景观文化旅游休闲区。红龙井西高东低,清溪长年流淌,建有“玉白菜“、“十二生肖“、“叠水台”、“石拱桥”等景观,清渠边栽种柳树、柱花、柏树、榕树等树木,溪水穿西城墙从红龙井门洞流入,流过四个盘型水槽,形成“清泉石上流”的景致。
人们后来用井的名称指代一条街道或者一片生活区。红龙井,集大理古城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于一身,许多游客都会由衷赞叹:“古城之美在于水,水美不过红龙井。”晚上,很多古色时尚的酒吧吸引着伫足的游客,在灯火阑珊的小径上,听着水声,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静谧。
五华楼——南诏国的钓鱼台
五华楼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856年)是当时的国宾馆,1999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
据记载五华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五华楼分为钟楼和鼓楼,有贵宾至此就会钟鼓齐鸣,“古城有座钟鼓楼,半截入在云里头,初一烧香,十五才能回过头”是当时大理古城中流传的一句话。它也是古城的至高点,在这座巍峨的古城楼的灵魂里,无形之中都在诉说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清真寺,白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民族,一个包容的民族。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相继征服了中亚和西亚许多伊斯兰教国家。在返回征服中原的战争中,把伊斯兰教国家中的许多穆斯林编入了“探马赤军”。这支军队随忽必烈征服大理,到达云南后被派驻到许多地方,伊斯兰教进入大理,所以元代大理建过很多清真寺,通过混居,大理形成了许多信仰穆斯林的团体,并且保留了更多穆斯林的传统,这不难从大理的一些饮食习惯中发现。
武庙是古城中最大的一座庙宇,是整座古城的文化精髓和集会中心。它全面展示着大理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也是大理武文化和财富崇拜的象征。武庙除供奉关帝外,还供奉了当地老百姓信仰的63位本主,迄今为止是全球三万座武庙当中唯一的一座本主武庙。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举行规模盛大的春醮会,向关帝祈五谷丰登,然后在武庙看表演,听洞经古乐、进行商贸交易、逛集市摊点,十分热闹。
将吉利两字拆开就是“士人口禾边刀,不枉坡上走一遭”。每年端午节晚饭过后,古城居民都会到吉利坡走一走,据说能除百病,这个风俗也叫游百病。对生活的期望让大理人民的脸上总洋溢着温和,闲适的笑容。
高山大叶榕是当地的风水树,两棵苍天大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树,千年的岁月中沉默地在尘土里安详,在空中飞扬,没有悲伤,没有寻找,相互依靠,相互欣赏。它们中的一棵叶子比较大,开白花,称之为雄树,另一棵叶子稍小,开红花,称之为雌树,夫妻树因此得名,也是人们心中爱情的象征。
夜晚的大理古城不仅没有丝毫的黯然,反而灯火通明,呈现出另一种不同味道的美。
五华楼沐浴在金色的灯光里,横亘在苍洱之间
夜晚漫步古城,烟火缭绕、繁华闪耀,这便是最美好的时光刻印。在这里,人群穿梭,市井生活,仿佛一副穿越古今、中西融合、别具风情的绝妙风景画。
北城门灯光稍弱的青石门洞像一个幽深的漩涡,仿佛跨越它,就能跨越大理的古与今。灯光下的幽暗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这是大理的夜晚独有的感受。
【滇西秘境行】大理古城,最后的温柔和浪漫
大理古称叶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汉汉武帝在大理设置郡县;南诏国(738-920年)、大理国(937-1253年)在此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初设迤西道、大理府等。
南城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城门上巍峨的城楼被当地人称为"南门古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是古代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城门上的"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大理时所题。南城门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影视中上镜最多的"大理古城标准像"。
城楼上的“文献名邦”四字是康熙四十年云南提督偏图所书。 文献楼由此得名。 “文献”二字出自《论语》“文献不足征也”,“文献”指典籍和精于并创造典籍的人才,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和精英,有了这两方面的条件的地方才能称得上是“文献名邦”。 靠着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 大理 也是个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在大理国317年的历史中,提倡举国信佛,因此南城楼也成了全国唯一一座城门后常有佛龛的城楼,所以大理自古就有妙香佛国之称。南城门内侧拱圈上有一小佛龛,这是全国唯一一座有佛像的城门。古时大理国出征时都出南城门,以保将士们平安归来。
由于大理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艺术丰厚,被誉为"千年国际陆港"、"西南的敦煌"。大理还是蜀身毒道及茶马古道(即今滇印、滇藏公路)经由地,西亚、西南亚文化以及汉、藏、彝、白、纳西、傣等民族文化在此交汇,形成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开放性以及宽和、兼容的文化特征,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之称。
从边上可登城楼,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是古代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
“ 大理 ”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 ,富国兴邦”之意。
城楼下是复兴路,一直通到古城的北门。夕阳中,阳光透过苍山的峰峦洒在大理古城的复兴路上,将青石板街道映成金黄,宛如一条延伸至远古的金色大道。
行走在城墙上俯瞰着古老的城市。眼前的古塔、山光水影,古街巷中游客匆忙来来往往,仿佛在眼前上演着历史的独幕戏。沉浸在这一幕幕的画面中,看着纷纷扰扰的尘世。
大理古城内有一条街比较特别 充满了神话色彩和别致景观。这条潺潺的美丽小街叫红龙井。
因为这儿曾经有过一口水井,叫红龙井,是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后来当地人就用红龙井来指代这条400多米的街道。
红龙井上有个亭子,亭子的中心有个雕塑就是传说中的玉白菜。雕塑四周墙壁上刻有红龙井与玉白菜的传说,传说中的玉白菜被四周柱子上的龙所守护。
水,是一种精神,更是这苍洱之间柔软的灵魂。过去,大理古城内除了来自苍山的溪水,还有很多地下井水。这些水质甘甜的古井分布在古城各处,井水就成为古城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红龙井西起古城西城,东连古城复兴路,占地面积37南。红龙井原来为大理古城中一条小街,2003年以“红龙井与玉白菜”传说为素材,建设成集食宿、休闲、购物、规乐为一体的水景观文化旅游休闲区。红龙井西高东低,清溪长年流淌,建有“玉白菜“、“十二生肖“、“叠水台”、“石拱桥”等景观,清渠边栽种柳树、柱花、柏树、榕树等树木,溪水穿西城墙从红龙井门洞流入,流过四个盘型水槽,形成“清泉石上流”的景致。
人们后来用井的名称指代一条街道或者一片生活区。红龙井,集大理古城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于一身,许多游客都会由衷赞叹:“古城之美在于水,水美不过红龙井。”晚上,很多古色时尚的酒吧吸引着伫足的游客,在灯火阑珊的小径上,听着水声,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静谧。
五华楼——南诏国的钓鱼台
五华楼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856年)是当时的国宾馆,1999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
据记载五华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五华楼分为钟楼和鼓楼,有贵宾至此就会钟鼓齐鸣,“古城有座钟鼓楼,半截入在云里头,初一烧香,十五才能回过头”是当时大理古城中流传的一句话。它也是古城的至高点,在这座巍峨的古城楼的灵魂里,无形之中都在诉说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清真寺,白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民族,一个包容的民族。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相继征服了中亚和西亚许多伊斯兰教国家。在返回征服中原的战争中,把伊斯兰教国家中的许多穆斯林编入了“探马赤军”。这支军队随忽必烈征服大理,到达云南后被派驻到许多地方,伊斯兰教进入大理,所以元代大理建过很多清真寺,通过混居,大理形成了许多信仰穆斯林的团体,并且保留了更多穆斯林的传统,这不难从大理的一些饮食习惯中发现。
武庙是古城中最大的一座庙宇,是整座古城的文化精髓和集会中心。它全面展示着大理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也是大理武文化和财富崇拜的象征。武庙除供奉关帝外,还供奉了当地老百姓信仰的63位本主,迄今为止是全球三万座武庙当中唯一的一座本主武庙。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举行规模盛大的春醮会,向关帝祈五谷丰登,然后在武庙看表演,听洞经古乐、进行商贸交易、逛集市摊点,十分热闹。
将吉利两字拆开就是“士人口禾边刀,不枉坡上走一遭”。每年端午节晚饭过后,古城居民都会到吉利坡走一走,据说能除百病,这个风俗也叫游百病。对生活的期望让大理人民的脸上总洋溢着温和,闲适的笑容。
高山大叶榕是当地的风水树,两棵苍天大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树,千年的岁月中沉默地在尘土里安详,在空中飞扬,没有悲伤,没有寻找,相互依靠,相互欣赏。它们中的一棵叶子比较大,开白花,称之为雄树,另一棵叶子稍小,开红花,称之为雌树,夫妻树因此得名,也是人们心中爱情的象征。
夜晚的大理古城不仅没有丝毫的黯然,反而灯火通明,呈现出另一种不同味道的美。
五华楼沐浴在金色的灯光里,横亘在苍洱之间
夜晚漫步古城,烟火缭绕、繁华闪耀,这便是最美好的时光刻印。在这里,人群穿梭,市井生活,仿佛一副穿越古今、中西融合、别具风情的绝妙风景画。
北城门灯光稍弱的青石门洞像一个幽深的漩涡,仿佛跨越它,就能跨越大理的古与今。灯光下的幽暗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这是大理的夜晚独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