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古名“阳温暾”,位于腾冲城西3千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化生态村。后因小河绕村而过,改名“河顺”,最终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
明洪武年间,从四川、湖南等地而来的将士们在这里驻扎屯边、生根繁衍。中原汉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和谐和顺的文化基因刻在原著居民的血脉中,时至今日,依然兼蓄并包、绵延流淌。
下榻“凤凰台”,行李安顿好后,出门走进古镇觅食。踏在石板路上开始第一次端详这个宁静的小乡村。
和顺是个环山临水而建的小村,坐南朝北。村中心呈扇形分布,中间高三面依缓坡渐低,民居鳞次栉比。村前一水环绕,一个个池塘、凉亭散落其间。双虹桥连接着村子和村外万亩良田。真是好风水!
2003年,和顺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杂志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和顺荣居榜首。
一个古老而高大的牌坊正面是我国着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里仁”二字出自《论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
过了“文治光昌”牌坊,就是双虹桥,其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现桥建于1921年,因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曾上过“邮票上的中国古桥”。
双虹桥是进出古镇的主要通道之一,造型精美,绿柳成荫、红花映日,桥畔洗衣亭里捣衣声阵阵。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
双虹桥前有一块不规则的石碑,上面刻着“桥倒碑修,碑倒自修。”这石碑背后有故事。原来当年寸玉倡导修桥,把剩下的银两埋在这下面,怕后人不知道就立了个“迷碑”作提示,告诉后辈:如果桥坏了可以用碑下银两来修,如果碑坏了自己筹款修。结果这块碑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被人盗走了埋在地下的银两。
在双虹桥的那一片区域,荷花池中曲桥连接着一个飞檐翘角的白色小亭便是“雨洲亭”,这是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寸树声,字雨洲而建。
亭中的亭名碑为楚图南题写,亭上有联:“弟子三千满天下,益群百代仰江山。”横额为“爱国典范”。
双虹桥边还有许多座牌坊,这些牌坊有石质的、木质的,做工考究,坊上的题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一大特征。其中一座牌坊刻有“文治光昌”四字,左右分别刻有“士和”、“民顺”,暗合“和顺”地名。牌坊背面刻的是“佑启人文”,左右分别刻有“俗美”、“风淳”。
在汉文化沉积浓厚的和顺古镇,历史上曾有九座牌坊。这些牌坊大多建于清代,少数是民国初期建的,看起来肃穆又寂寥,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顺的牌坊主要分为三类: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最著名的是三座百岁坊: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贾家坝贾李氏百岁木牌坊,东山脚许廷龙百岁木牌坊。后两座已损毁。
除了宣传教化的牌坊,和顺还有表彰节孝的牌坊。为安抚、表彰节妇,这是西虹桥前的“冰清玉洁“坊。贞节牌坊另一面写着“台峻怀清”。
走过西虹桥,进入西巷。这边游客较少,我向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走去
右手边是和顺的农田,秋收已毕,仍旧郁郁葱葱
沿着小河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有村妇在亭子里洗衣。这就是被誉为和顺最有温度的建筑——洗衣亭,一共有六座。洗衣亭上有副对联“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表达的是和顺男人在外漂泊的思乡之情,以及女人们在洗衣亭劳作的写照。
巷子沿着小河湾,越走越高,走到一巷道口,有个“月台”,可休憩观景
左边路过几个巷口,在大石巷巷口的李寸氏节孝木牌坊高大雄伟,中门建石基,重檐歇山顶,双层飞檐斗拱,两边有八字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中门门楣上是黎元洪题写的“盛微幽光”,并题坊联:“半生茹苦冰同洁,千载贻芬石不磨。”两边的墙上镶刻有赵藩、陈荣昌、张砺等当时云南文化名人为寸氏所写的诗文。
和顺古镇有不少老宅改建的博物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进入“盛微幽光”牌坊,走到大石巷就到了弯楼子。
“重修大石巷坡道路碑记”
因挨巷道的一侧,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
“弯楼子”是和顺著名的豪宅大户,民居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
“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代称。“永茂和”商号是经商致富的代表,清道光年间,“永茂和”商号主人到缅甸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曼德勒,国内在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声誉和地位都十分显赫。
大门为传统中式大门,宅内挂满名人题写的宣扬儒学颂扬宅子主人的牌匾,正房上高悬着“见义勇为”、“耆彦是式”、“齐眉笃祜”、“思敷寿永”等牌匾。两边挂着民国年间云南民政厅厅长李培天、和顺乡公所、和顺各学校题写的撰联。
“弯楼子”共有三个庭院,如今这座老宅已没有以往的鼎盛喧闹,李氏的子孙多旅居海外经商,老宅已无偿赠与政府管理,现辟为“弯楼子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为民居旅馆。
精雕细刻的中式建筑里,室内有古董床,桌椅,用具器皿都是名贵之物。还有各种各样的西洋物件,德国和美国的挂钟,美国烤炉、机器和账房里巨大结实的保险柜,足见当年气派。
寸氏宗祠是八姓宗祠里修建时间最早的一座。寸氏宗祠从清嘉庆十年(1806)开始修建,直到二十年后的道光六年(1827)才完工,后来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了极具特色的新大门。别家宗祠的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与众不同,拥有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上各有一个刻有浮雕的三角形如意顶,标新立异,中外合璧。
李氏宗祠是八姓宗祠中修建时间最晚的一座,于民国九年(1920)动工,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大门落城,历时二十年。整座宗祠依陡峭山体分上、中、下三台而建,上台主建筑为传统四合院,中台设为月台,最低处为牌坊大门。建筑群布设精巧,雕梁画栋,用材考究。
明正德十五年(1520)圣旨碑,表彰时任翻译官寸玉,官至鸿胪寺序班,相当于现代的外交部礼宾司官员,曾为中国和东南亚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寸玉还乡后,在和顺倡修大盈江,治理乡中水患。
和顺小巷容纳了马帮馆、滇商馆、走夷方馆、总兵府等场馆,
腾越文化、和顺文化的缩影。
临水而筑,清溪萦绕,湿地为邻,置身其中,茶烟氤氲,咖啡飘香。
“大马帮博物馆”,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
沿着西南丝绸之路,和顺人几百年前就出国闯荡走“夷方”,诞生了最古老的跨国商号,掀起了云南最早的跨国贸易热潮。清代末年民国初期,这里每天有1万多匹马、30多个国家的货物在这条古道上流动。昔日的丝路马帮凝固在街头成为雕塑,但几百年来,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和顺独有的“诗与远方”。几十幅反映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的连环画。
【滇西秘境行】边陲名胜,丝路遗珠
和顺古镇,古名“阳温暾”,位于腾冲城西3千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化生态村。后因小河绕村而过,改名“河顺”,最终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
明洪武年间,从四川、湖南等地而来的将士们在这里驻扎屯边、生根繁衍。中原汉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和谐和顺的文化基因刻在原著居民的血脉中,时至今日,依然兼蓄并包、绵延流淌。
下榻“凤凰台”,行李安顿好后,出门走进古镇觅食。踏在石板路上开始第一次端详这个宁静的小乡村。
和顺是个环山临水而建的小村,坐南朝北。村中心呈扇形分布,中间高三面依缓坡渐低,民居鳞次栉比。村前一水环绕,一个个池塘、凉亭散落其间。双虹桥连接着村子和村外万亩良田。真是好风水!
2003年,和顺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杂志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和顺荣居榜首。
一个古老而高大的牌坊正面是我国着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里仁”二字出自《论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
过了“文治光昌”牌坊,就是双虹桥,其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现桥建于1921年,因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曾上过“邮票上的中国古桥”。
双虹桥是进出古镇的主要通道之一,造型精美,绿柳成荫、红花映日,桥畔洗衣亭里捣衣声阵阵。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
双虹桥前有一块不规则的石碑,上面刻着“桥倒碑修,碑倒自修。”这石碑背后有故事。原来当年寸玉倡导修桥,把剩下的银两埋在这下面,怕后人不知道就立了个“迷碑”作提示,告诉后辈:如果桥坏了可以用碑下银两来修,如果碑坏了自己筹款修。结果这块碑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被人盗走了埋在地下的银两。
在双虹桥的那一片区域,荷花池中曲桥连接着一个飞檐翘角的白色小亭便是“雨洲亭”,这是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寸树声,字雨洲而建。
亭中的亭名碑为楚图南题写,亭上有联:“弟子三千满天下,益群百代仰江山。”横额为“爱国典范”。
双虹桥边还有许多座牌坊,这些牌坊有石质的、木质的,做工考究,坊上的题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一大特征。其中一座牌坊刻有“文治光昌”四字,左右分别刻有“士和”、“民顺”,暗合“和顺”地名。牌坊背面刻的是“佑启人文”,左右分别刻有“俗美”、“风淳”。
在汉文化沉积浓厚的和顺古镇,历史上曾有九座牌坊。这些牌坊大多建于清代,少数是民国初期建的,看起来肃穆又寂寥,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顺的牌坊主要分为三类: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最著名的是三座百岁坊: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贾家坝贾李氏百岁木牌坊,东山脚许廷龙百岁木牌坊。后两座已损毁。
除了宣传教化的牌坊,和顺还有表彰节孝的牌坊。为安抚、表彰节妇,这是西虹桥前的“冰清玉洁“坊。贞节牌坊另一面写着“台峻怀清”。
走过西虹桥,进入西巷。这边游客较少,我向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走去
右手边是和顺的农田,秋收已毕,仍旧郁郁葱葱
沿着小河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有村妇在亭子里洗衣。这就是被誉为和顺最有温度的建筑——洗衣亭,一共有六座。洗衣亭上有副对联“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表达的是和顺男人在外漂泊的思乡之情,以及女人们在洗衣亭劳作的写照。
巷子沿着小河湾,越走越高,走到一巷道口,有个“月台”,可休憩观景
左边路过几个巷口,在大石巷巷口的李寸氏节孝木牌坊高大雄伟,中门建石基,重檐歇山顶,双层飞檐斗拱,两边有八字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中门门楣上是黎元洪题写的“盛微幽光”,并题坊联:“半生茹苦冰同洁,千载贻芬石不磨。”两边的墙上镶刻有赵藩、陈荣昌、张砺等当时云南文化名人为寸氏所写的诗文。
和顺古镇有不少老宅改建的博物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进入“盛微幽光”牌坊,走到大石巷就到了弯楼子。
“重修大石巷坡道路碑记”
因挨巷道的一侧,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
“弯楼子”是和顺著名的豪宅大户,民居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
“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代称。“永茂和”商号是经商致富的代表,清道光年间,“永茂和”商号主人到缅甸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曼德勒,国内在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声誉和地位都十分显赫。
大门为传统中式大门,宅内挂满名人题写的宣扬儒学颂扬宅子主人的牌匾,正房上高悬着“见义勇为”、“耆彦是式”、“齐眉笃祜”、“思敷寿永”等牌匾。两边挂着民国年间云南民政厅厅长李培天、和顺乡公所、和顺各学校题写的撰联。
“弯楼子”共有三个庭院,如今这座老宅已没有以往的鼎盛喧闹,李氏的子孙多旅居海外经商,老宅已无偿赠与政府管理,现辟为“弯楼子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为民居旅馆。
精雕细刻的中式建筑里,室内有古董床,桌椅,用具器皿都是名贵之物。还有各种各样的西洋物件,德国和美国的挂钟,美国烤炉、机器和账房里巨大结实的保险柜,足见当年气派。
寸氏宗祠是八姓宗祠里修建时间最早的一座。寸氏宗祠从清嘉庆十年(1806)开始修建,直到二十年后的道光六年(1827)才完工,后来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了极具特色的新大门。别家宗祠的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与众不同,拥有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上各有一个刻有浮雕的三角形如意顶,标新立异,中外合璧。
李氏宗祠是八姓宗祠中修建时间最晚的一座,于民国九年(1920)动工,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大门落城,历时二十年。整座宗祠依陡峭山体分上、中、下三台而建,上台主建筑为传统四合院,中台设为月台,最低处为牌坊大门。建筑群布设精巧,雕梁画栋,用材考究。
明正德十五年(1520)圣旨碑,表彰时任翻译官寸玉,官至鸿胪寺序班,相当于现代的外交部礼宾司官员,曾为中国和东南亚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寸玉还乡后,在和顺倡修大盈江,治理乡中水患。
和顺小巷容纳了马帮馆、滇商馆、走夷方馆、总兵府等场馆, 腾越文化、和顺文化的缩影。
临水而筑,清溪萦绕,湿地为邻,置身其中,茶烟氤氲,咖啡飘香。
“大马帮博物馆”,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
沿着西南丝绸之路,和顺人几百年前就出国闯荡走“夷方”,诞生了最古老的跨国商号,掀起了云南最早的跨国贸易热潮。清代末年民国初期,这里每天有1万多匹马、30多个国家的货物在这条古道上流动。昔日的丝路马帮凝固在街头成为雕塑,但几百年来,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和顺独有的“诗与远方”。几十幅反映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的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