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秘境行】一代记忆中的怒江飞渡

2024-02-24 20:59:19
标签: 怒江 溜索 澡堂会 傈僳族 旅游

在中国版图上,很少有河流是用人的情绪来命名的,西南边陲的怒江是个例外。

大清早就离开和顺沿怒江向老姆登出发,峡谷里还暗暗的,很晚才破晓

怒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咆哮着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劈开一条深深的峡谷,湍急的江水每年平均以1.6倍于黄河的水量,仿佛一条被激怒的金色大蟒,自北向南奔腾而去,撞击出一条山高、谷深、水美的大峡谷。

峡谷两岸的山岭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人迹罕至,舟车不通。大自然的造化无意间把峡谷内许多民族的兄弟姐妹阻隔在天堑两边,正所谓“岩羊无路走,猴孙也发愁”。而怒江江水的湍急以至于舟船根本无法行驶。大峡谷中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和汉族居民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下,创造出独特的交通方式——溜索。

在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溜索成为两岸人民沟通交流以及通往外部世界非常便捷的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1980年时,怒江沿岸还有61对跨江溜索,每年都会发生人、畜坠落江水的悲惨事故。

以前是用精选的极其结实的竹篾编成粗缆绳,而现在则改成了更为结实的钢缆。溜索用粗大的木桩架在江两岸,过河时,要先把溜板或者溜筒挂在溜索上,然后用一根长绳穿过溜板或溜筒,在自己的身体上牢牢绑紧。最后用双手拉住溜板,两脚在木桩上用力一蹬,人就会沿着溜索滑向对岸,这是平溜。

而陡溜呢,需要架两根溜索,都是一边高一边低,这样无论在江的哪一侧,人们都可以选择从高的一头溜到对岸低的一头。我们将要体验的是泸水登埂的一处,可以见到两岸共一四根缆绳,高低不同,能溜个来回。

今,溜索已经成为中国交通史上的绝唱。国家对怒江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溜索作为一种旅游、健康资源,文化遗产及“活态的历史”被加以保护,目前仅保留6对溜索作为世上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当地村民有时也会用溜索过江。

怒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溜索。溜索无疑是勇敢者的游戏,当面对咆哮激荡的江水,望着如在云间的溜索,再想到安全措施并不十分完备时,外来的人免不了在心底打怵。但看到当地人无分妇孺长幼,在在溜索上来去自如,表情轻悦身姿曼妙时,像是舞者在彩虹上尽情挥洒。

当地一位叼着烟斗的老人说:怒江边的人,还在吃奶,就被大人缚在怀里,沿着钢索来回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