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顺古镇,总有一处能惊艳整个时光。“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称赞和顺。
在和顺中心景区路旁的照壁上,你会看到朱镕基总理亲笔的“和顺和谐”四个大字,这应该是很多人的愿景。
其背面照壁上还有原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的“内和外顺“。
在照壁是上面是古镇最值得打卡的宝藏地点——和顺图书馆
它位于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占地1392平方米,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
馆内典藏文献丰富,有藏书7万余册,珍本1万多册,《续藏经》《英武殿丛刊》等众多古籍和名人手稿珍藏于此。
分藏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
其历史之久藏书之多,堪称中国乡村第一。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和顺图书馆都无法与各省、地市相比,但把它放在曾被人谈之色变的蛮荒之地“极边第一城”的位置上,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里,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与地位。
图书馆的隔壁就是文昌宫,其位于和顺古镇的中轴线上,以文昌宫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展开,说明了和顺的先辈重视文化的思想。
和顺文昌宫建于清道光年间,文昌宫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和顺文化的摇篮,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
这里崇文尚教之风世代相传,养育了一代哲人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华侨领袖寸尊福、翡翠大王张宝廷等。艾思奇纪念馆位于古镇水碓村
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为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显得古朴典雅。
走进大院在绿树环抱的古屋中感受大哲学家遗留的思想和气息
艾思奇于1966年3月22日因急性心力衰竭病逝于北京,终年56岁。追悼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毛主席在他的悼词上亲笔写下'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一语。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东、西厢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艾思奇纪念馆面积24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625.87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共有藏品681件。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就诞生在腾冲和顺水碓村。其父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纪念馆背靠民居,居高临下是翡翠色湖面,青山如黛,绿影婆娑
碧波荡漾,水质澄澈的龙潭
龙潭湖对岸是元龙阁
元龙阁建于明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背后是名木古树参天的黑龙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
站在湖边抬头仰望,古镇依山而建,绵延数里,多为明清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青砖、灰瓦、石板、小巷、照壁、祠堂,在和顺古镇,总有一处能惊艳整个时光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称赞和顺。
野鸭湖是和顺一片最大的水面
清代和顺本乡秀才黄绮襄《咏和顺》:
远山经雨翠重重,迭水声喧万树丰。
路转双桥通胜地,春环一水似长虹。
短堤杨柳会烟绿,隔岸荷花映日红。
行过坡陀会受望,人家尽在画图中。
这里独特的温和恬静,秀美安宁似乎是之前游历的古镇,不曾有过的感受。
【滇西秘境行】不乏美景,不缺书香
在和顺古镇,总有一处能惊艳整个时光。“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称赞和顺。
在和顺中心景区路旁的照壁上,你会看到朱镕基总理亲笔的“和顺和谐”四个大字,这应该是很多人的愿景。
其背面照壁上还有原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的“内和外顺“。
在照壁是上面是古镇最值得打卡的宝藏地点——和顺图书馆
它位于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占地1392平方米,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
馆内典藏文献丰富,有藏书7万余册,珍本1万多册,《续藏经》《英武殿丛刊》等众多古籍和名人手稿珍藏于此。
分藏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
其历史之久藏书之多,堪称中国乡村第一。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和顺图书馆都无法与各省、地市相比,但把它放在曾被人谈之色变的蛮荒之地“极边第一城”的位置上,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里,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与地位。
图书馆的隔壁就是文昌宫,其位于和顺古镇的中轴线上,以文昌宫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展开,说明了和顺的先辈重视文化的思想。
和顺文昌宫建于清道光年间,文昌宫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和顺文化的摇篮,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
这里崇文尚教之风世代相传,养育了一代哲人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华侨领袖寸尊福、翡翠大王张宝廷等。艾思奇纪念馆位于古镇水碓村
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为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显得古朴典雅。
走进大院在绿树环抱的古屋中感受大哲学家遗留的思想和气息
艾思奇于1966年3月22日因急性心力衰竭病逝于北京,终年56岁。追悼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毛主席在他的悼词上亲笔写下'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一语。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东、西厢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艾思奇纪念馆面积24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625.87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共有藏品681件。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就诞生在腾冲和顺水碓村。其父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纪念馆背靠民居,居高临下是翡翠色湖面,青山如黛,绿影婆娑
碧波荡漾,水质澄澈的龙潭
龙潭湖对岸是元龙阁
元龙阁建于明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背后是名木古树参天的黑龙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
站在湖边抬头仰望,古镇依山而建,绵延数里,多为明清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青砖、灰瓦、石板、小巷、照壁、祠堂,在和顺古镇,总有一处能惊艳整个时光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称赞和顺。
野鸭湖是和顺一片最大的水面
清代和顺本乡秀才黄绮襄《咏和顺》:
远山经雨翠重重,迭水声喧万树丰。
路转双桥通胜地,春环一水似长虹。
短堤杨柳会烟绿,隔岸荷花映日红。
行过坡陀会受望,人家尽在画图中。
这里独特的温和恬静,秀美安宁似乎是之前游历的古镇,不曾有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