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措施不断,对高房价的争论不休,针对调控加剧的说法昌盛。人们,专家,学者,政府决策参谋,主政当事人等,无一不对房价,涨幅深感忧虑。包括开发商在内,各从不同的角度,对调控持有怀疑态度。
现象总是决定于本质。但房地产的特殊性,致使关于房产品的现象与其本质严重不符。现象是什么,是京沪深等地经过短暂的沉寂,开始了红火征程;是量价齐跌后的连续反弹;是全国七十城市房价涨幅仍然维持百分之五以上,三大城市过两位数。
据此推论,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以稳定房价及其涨幅,必须加大调控力度,预期会深入到细节进行调控,预期会拿需求动刀。不一而足。
同期各地也反映出:投资需求减少,自住消费反弹,中心城区受追捧,三线城市开发量增加,品牌开发商向二线城市储备发展力量。
但是没有人统计住宅空置量,空置构成,转旺的这一部分需求结构如何,也没有研究研究新开工项目的产品因素,这些恰恰是判断楼市转折的重要表现。以武汉为例,中心城区均价突破四千,但均价上涨,销售并未见下降,相反近郊交通尚不大成熟的区域,中价格的房子销售堪忧。
反映本质之一:目前楼市消费的支撑力量是必须型消费,中坚阶层消费,转移或言异地投资型消费,养老型消费。并非网上流传的供应不足。
反映本质之二:看政府脸色而观望、持币待购者大量增加,这是相当数量的弹性需求,他们是政府调控实施的最大阻力,若政府调控加紧,则观望转化为放弃;若政府让政策制度化,则这部分消费会形成一股力量致市场紧急上火。无论哪一种结果发生,都将让调控风云化为烟火。
反映本质之三:闲资、游资、灰金、外资寻求更为隐藏的方式挤进楼市,加剧了楼市的虚火。
反映本质之四:高档市场生产率提高,既是开发商高瞻远瞩,承后市而取之的先进举措,也是平滑楼市的基础准备。
把上述问题放在一起,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前不应该就房价与调控论事,而应该从资源供应、房源管理、需求解套三个方面“启动楼市”,让楼市在正常轨道上走,所有的调控措施或言政策,都应该建立在“平滑楼市”前提之下。
平滑的最好解释就是:中低阶层对普通商品房进行正常速度的消费;新开工商品房项目对空置量略有稀释;调控由手段转向“政策与制度”;清理与彻查必须给开发商一个定心丸,时间表与清理措施;对各地资源供应进行存量调整基础上的新计划,不要以为捂着土地的袋口就能平抑房价。
总之,停下脚步搞调控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消费积累到一定阶段再统一释放对哪一方都是不好的一面。
一句话:楼市同样需要软着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