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家族
为卿画眉
前文提到在东部鲜卑主要有三支力量(汉桓帝将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即段部、宇文部、和慕容部,比较而言段部最骁勇善战、宇文部最有胆魄(废魏建立北周)、而慕容氏则最富传奇色彩。
喜欢看金庸小说的同志们指定会对《天龙八部》里以慕容复为代表的一心想恢复大燕的慕容家族记忆深刻,这些人信念坚定如磐、武功奇绝而且仪表堂堂,故事虽然是金庸先生横空出世的想象力的产物,但是里面的人物特点和背景却有着一定的史实依据,而且历史上的慕容世家展现出的风范与气质也确实与小说中散发出的气场颇为契合。
关于慕容氏的姓氏渊源有一段颇有意思的传说,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带领族人前往辽西,当时北方的汉人中流行一种帽子,被称为步摇冠,即一种帽檐上悬挂有装饰物的帽子,走起路来饰物会有节奏的晃动,莫护跋觉得很拉风、很漂亮,于是自己也照样子做了一定戴在头上(从中也体现了胡族虽然孔武有勇但是骨子里面对汉文化其实是充满敬意和向往的,这种模仿也是民族间的融合,少数民族汉化的一个象征),上行下效,很快步摇冠在部落里流行开来,在鲜卑部落里“步摇”的发音跟“慕容”颇为近似,后来变逐渐演变为“慕容”,而莫护跋的后人索性将“慕容”作为本部落的名字。
莫护跋居住在辽西的棘城(zha
今辽宁义县西砖城子),莫护跋的继承人为慕容木延、慕容木延的继承人为慕容涉归,慕容部落遂远离中原,但是世代依附于中原政权,而且多次听从政府的调遣参与征讨,因战功其首领慕容当归被封为大单于。
283年,慕容当归去世,弟弟慕容耐(一说慕容删)企图篡位夺权图谋杀掉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慕容廆及时逃脱才得以幸免,两年后,慕容耐被部下杀死,慕容廆得以迎立。慕容部与宇文部结有仇怨,慕容廆极为大单于后不久便奏请晋武帝发兵讨伐宇文部,被拒绝后,慕容廆恼羞成怒发兵进攻晋辽西郡(治今河北卢龙东南),烧杀抢掠一时间成为辽西祸患,晋武帝不得已派遣幽州兵马讨伐,双方在肥如(今河北迁安东北)大战一场,结果慕容廆吃败。慕容廆转而向东攻打扶余国(今吉林双城县,高句丽、百济的前身),扶余王兵败被迫自杀,儿子依虑逃走,慕容廆毁掉扶余国的城池之后押送着万余名俘虏返回。但是慕容廆报复心理极强,在幽州兵马撤退以后每年都会晋朝的边境地区抢掠百姓。
在《天龙八部》里江湖豪杰们都不愿跟慕容家族结梁子,原因就在于他们报复心理极强,有仇报仇有怨抱怨,遭到触犯便会不遗余力滴以狂风暴雨之势将其击退。慕容廆的行为恰好验证了这一点。
286年夏,扶余王的儿子依虑想晋朝上书请求率领残留余部返回老家,并向东夷校尉何龛请求援助,何龛派遣督护贾沈领兵护送依虑,慕容廆得知后派遣他的部将孙丁前去拦截阻击,结果被贾沈杀死,依虑得以成行而扶余国也得以重建。
这期间正赶上晋朝最为繁荣昌盛的“太康之治”,国力的增强使得不断有胡族归顺(286年秋匈奴人都大博以及萎莎人,各自率领种族部落十万多人到雍州投降;287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人又率领其种族部落一万一千五百人投降了晋),在爆发“八王之乱”的前一年,慕容廆也顺应时代潮流派使者向晋朝请求投降。
289年五月,晋武帝下诏封慕容廆为鲜卑都督,不久,慕容廆去参见何龛,持士大夫礼节,用幅巾裹发(用一块帛巾束首,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在魏晋时期是士大夫们之见很流行的装束),身着晋人的单衣。进门后,何龛心中对这些胡人心里有一种固有的成见和轻视,便以安排整齐的武装卫队全副戎装站立左右,一副戒备的架势,慕容廆见状立刻转身回去换了一身军服后再次进门来见。
有人问慕容廆这是为何?
答道:主人既然不以礼相待宾客,作为宾客我也只能如此!
何龛听罢心里非常惭愧,与此同时对慕容廆再也不敢有半点轻视,以为此人非同寻常。
慕容廆说话锦里藏针,虽然是归附的身份但是言语行事都不卑不亢,这其实也是慕容家族性格的一种体现,而这件小事里也透露出很多信息,在长期与汉人交往杂居的过程中、民族间的融合在逐渐增大加深,甚至士大夫的流行装束和汉人的礼节他都懂得。
以上便是在“八王之乱”爆发之前,慕容鲜卑的大致历程,但这只是其传奇故事的前奏。
特别提示: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朝的小说体以写完20万字,已在新浪读书开始连载,恳请亲们支持,点击进入
血沃神州—两晋南北朝风云录
(欢迎喜欢文史的朋友们加群讨论,QQ群号:1876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