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8)

(2012-06-15 09:24:48)
标签:

历史

两晋南北朝

为卿画眉

文化

血雨腥风

杂谈

拓跋猗卢为何惨死在亲生儿子刀下

 

    这次劫难发生时距离刘琨入驻晋阳(307年-312年)已时隔五年,经由这一战验证了刘琨所部人马在匈奴大军面前仍旧不堪一击,说明期间刘琨带领下的晋阳建设成果算得上是乏善可陈,然而,刘琨报效晋室匡扶社稷拯救危难的人臣之心却又无可指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用人!

    用人不善则又是根源于其自身性格上固有的缺憾。

    刘琨初到晋阳时安抚流民、恢复生产等一系列务实的动作给人留下美好印象,逃亡的士大夫及百姓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前来投奔,搞建设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这对刘琨来说是难得的用人良机,可惜的是刘琨虽然长于安抚工作却不能知人善任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智和热情,这让满怀希望兴冲冲来投的人很快心情拔凉地失望而归,有时候一天中来投的人就有数千人,可失望地离开晋阳的人也有数千人之多,这不得不令人唏嘘反思!

    刘琨入驻晋阳后的诸多方面的决策中,与鲜卑结盟可以勉强过及格线,毕竟依靠这支力量勉强自保支撑数年,而为了达成和维系与鲜卑的关系除答应拓跋猗卢索要陉岭以北五县的蛮横要求以外,他自己甚至让自己的长子去拓跋部落做人质以换取信任,315年朝廷下诏进封拓跋猗卢的时候,拓跋猗卢向刘琨要并州从事雁门人莫含前来辅佐,莫含与刘琨情深意重不愿离开,此时刘琨说于莫含的一番话或许能恰切的彰显出刘琨内心的苦衷:如今并州势单力薄,内部虚弱外无支援,我无能但仍能与胡人、羯人周旋并得以生存,这完全是依仗拓跋部的力量,我之所以倾尽家资讨好他甚至拿自己的长子去做人质,无非就是希望依靠拓跋部的力量来为朝廷洗刷耻辱,你对朝廷忠心不二,岂能因为顾惜你我相互共事的小小忠诚而忘记为国献身的大义呢?

 

    然而拓跋部虽称得上强大,但是,毕竟是靠不住的。

    314年3月,石勒杀死王浚后,声威大为提振,在那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平常百姓迫切需要寻求庇护的时代,实力便是最强大的号召力,拓跋部落所属的万余户非鲜卑族裔的胡人想投奔石勒,刘琨得报率兵将之全部杀光,而此时恰巧赶上刘琨向拓跋猗卢寻求增援攻打汉军,拓跋猗卢则因忙于平定这次内乱而未予响应,石勒的壮大令刘琨惶恐,而拓跋部落未予响应更令他心里忐忑不安没了着落。

    刘琨上表到:东北地区的八个州石勒已经消灭了七个,以前朝廷委派的州牧如今仅剩下我一个存留,石勒占据襄国与我仅一山之隔,他若来犯,早晨出兵晚上就能抵达,各个城堡都震骇惊恐,我虽心怀忠诚与仇恨,可也有心无力啊!

    言语间透漏着惊恐难安与无能为力的愤恨。

    这也再次证明,把赌注压在借助外力上是很难行通的,强大自己才是不二法门!

 

    雪上加霜的是316年初,拓跋部落在立嗣的问题上发生了内讧,这让其与刘琨的结盟更增添了巨大的变数。

    拓跋猗卢宠爱小儿子拓跋比延,有意立他为继承人,为了避免意外他命长子拓跋六修迁居新平城(山西省山阴县南)远离首府所在地盛乐(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同时废黜了他的母亲,拓跋六修有宝马能日行五百里,拓跋猗卢将之向拓跋六修所要并赐给拓跋比延。

    不久拓跋六修到盛乐拜见拓跋猗卢,拓跋猗卢蛮横滴要求拓跋六修给拓跋比延下跪行礼,拓跋六修愤然拒绝,拓跋猗卢设计让拓跋比延坐上自己的辇车并以他的规格令人在前面做向导出来游逛,拓跋六修远远的王建辇车以为是父亲大人,连忙在路旁跪下——拓跋猗卢的目的终于达成了!但他还没来得及高兴便为自己的做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等辇车走进后拓跋六修发现里面坐的竟让是拓跋比延,顿感受到羞辱,愤恨难平,立刻起身大马返回新平城,此后任凭拓跋猗卢再怎么召唤也再不予理会,拓跋猗卢大怒,率军前去讨伐,不幸的是儿子战胜了老爹,为逃命拓跋猗卢情急之下换上平民的衣服到民间躲藏,但很快被一贫贱妇人认出,可怜一时豪杰惨死于儿子刀下。  

    然而,随后拓跋六修被前来平乱的拓跋部落之一索头部首领拓跋普根给杀死,拓跋普根也遂继位为代王,这下局面更乱了!

(欢迎喜欢文史的朋友们加群讨论,QQ群号:187608285

腥风两晋南北朝(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3)

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9)

血雨腥风两南北朝(1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4)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5)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6)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1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6)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7)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8)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49)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0)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1)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2)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3) 血雨腥风两晋南北朝(5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