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屈原的委屈》
屈原姓屈名平,字原,小名正则,小字灵均。据说春秋的时候,楚武王的儿子瑕食,采于屈的地方,即现在安徽淮河流域一带。后来他的子孙就拿地方的名字作为他们的姓氏。不过他这个屈姓,姓得并不吉祥,他一生以至死后这两千多年来受尽了委屈。
屈原所受最大委屈是在他为官的那十五年左右。他本是一个既有政治见识,复有爱国热诚,对内既能和楚怀王议国政、对外又能办外交,应对各诸侯的大能人,无奈树大招风,先是因一张宪令草稿不肯随便示人,被亲秦国的政敌到怀王那里去进谗言,说屈原自大,有藐视君王之意,昏庸的懐王信以为真,便疏远了屈原,遂使秦王有机可乘,利用说客张仪以数字骗术,要楚国和齐国绝交,许以六百里地。屈原洞识其奸,出来阻止,怀王不但不信、反而放逐屈原。楚怀王绝交齐国,本想自秦王处获得六百里地,那知张仪辩称只答应六里。怀王大怒,出兵攻打强秦,吃了败仗,一旁的魏国也乘虚而入,结果楚国几乎灭亡。这都是楚懐王刚愎自用,不纳忠言的结果,使屈原受尽委曲。
怀王大败以后,懊悔未听屈原忠告,乃将屈原自放逐的汉水召回,差他去齐国恢复邦交,结果又刺激秦国。秦王又利用怀王的贪心、和楚国结秦晋之好、并约楚怀王在武关相会。屈原又劝谏怀王不可中计,怀王不但不听,他的儿子子兰还鼓励他去。结果一去便被秦王绑票,要求割地,怀王不从,便被囚禁。四年后怀王死在秦国牢中。怀王死后,太子顷襄王即位,照说怀王之死在秦国,子兰应该是罪祸首。顷襄王不但不处分子兰,反而放子兰去做令尹,屈原认为切切不可,便说了些悲愤激烈的话,做了令尹的子兰知道后,便又唆使谗臣到顷襄王面前去诽谤屈原,屈原于是又遭放逐。这是忠心的屈原第二度大受委屈,简直是屈辱。
屈原先后两度遭放逐,第一次是在汉水之北–即河南与湖北交界之处。在读他的く抽思>和く悲回风>两诗时,便可看到他有时抬头仰望南面的山而哭泣,有时却又低头看着汉水而怨叹,怨怀王不纳忠言,叹同僚无同理心,不替他说情,使他在愁苦中讨生活。第二次是被放逐在湘沅洞庭之间,作品く哀郢>和く涉江>有详细计载。他叹世人识他的才德,又排斥他。世界混浊,人心败坏,使他忧愤。终于在他把绝命辞く怀沙>,总回忆く惜往日>写妥后,投汨罗江而殁。从他忠心护主安内攘外,屡遭陷害,到罢官放逐,忧愤投水,一生的世路巅踬,屈原应可称之为「忠臣烈士」或「爱国志士」,但后来他却被称之为「爱国诗人」,其实他是以爱国忠君作他的人生奋斗标的,至于写诗只是他感觉不得意时的情绪发泄,借诗消愁。这种从价值颠倒的正名评价上看,也是他的一种委屈。
民国以后
,本来极具环保意义的端午节,只因屈原投水也是五月五日,于是自民国廿八年起也订这一天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这样把屈原的诗人地位更形加固了,而他那爱国忠君的正气和作为,只能在他诗里看到些许轮廓,后人不知他真正的伟大是在一颗诚挚的爱国心,而不是在诗。早年现代派诗人施蛩存写有「怎样纪念屈原」一文便曾为屈原叫屈。他认为把屈原和世界上大诗人但丁,歌德、莎士比亚摆在一起,实际是把屈原用来作为替中国争取文化上的国际地位作帮闲。他认为屈原本意从来没有想成为诗人,也从来没有自居为诗人。屈原的投江自尽是以一个悲愤的被放逐的忠臣身份,并非是一个失意的诗人,把屈原的诗人身份提高,无形中就是把他的忠臣身份贬低,忽视他一腔爱国的沸腾热血。文坛内外闹嚷嚷的纪念屈原,很可能就把他视作一个「头戴月桂冠的楚国朝庭弄臣」,「屈原之灵地下有知,也该后悔当初写下那些抒哀的辞赋了。」确实,屈原一直是被错乱角色了。好在他的诗的艺术价值,确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作为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受到普世的尊仰,他是当之无愧的。
更多精华:
梁雪波:《2010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
徐小斌:《美丽往往掩盖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