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 引:《无立场》

(2009-04-09 14:01:36)
标签:

文化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无立场

小引

1

  其实,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能把诗歌写成什么样?”。这问题的出现,或是源于我在创作中不断遇到的问题,也或许,仅仅只是一种纯粹性的思想反思。而这种反思的精神指向,是因为我突然发现,我原有的思维方式可能存在着很大问题,或者说,我对于诗的一些根本问题还远远没有涉足。而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我不断的在错觉中继续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却忽视了那些本来是单纯的,透明的事物,这可能是我个人创造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能是整个文化环境自然生发的问题。
  所以,我开始逐渐把自己的一些既成观念悬置起来,以期待能够避免整体的不良影响和错误导向,因为我越来越觉得诗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无论我们动用多少概念和理论把诗解释成什么样,也很难说我们对诗有着真正的理解。这也让我想到,是不是有些问题不可以无穷倒退的进行反思,我不能总是把问题留到下一个思想层次去,因此,对诗来说,反思很可能必将走到最后的反思,既“到此为止的反思”。
  这不是我思想无力的地方,而是我意识到,对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说,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思想,更多的,是带来一种感性的智慧。而对于这种智慧性的活动,我无法用一种僵化和固定的所谓立场来衡量和评判它。当我无数次的坚持某种立场或观点时,我很自然的就以这种观点本身作为思想标准,于是,按照这种标准,其它观点处处都被“解释为”错误的,无用的。
  而这时候,愚蠢已经悄悄降临。
  在我看来,这种感性的智慧,并无规律可循。正如我们经常说,诗就是诗,任何一种对诗的还原都等于取消了诗,诗的意义就是到诗为止。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说,诗的存在,仅仅是个事实而非表达,它的本意是准备塑造我们的另一种眼光而不准备迎合我们本来的眼光,它相当于一个“活物”,它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有着特定的而且永远是特定的思想或智慧,它能开启我们新的感觉,新的活力,而不是相反让我们用固定的眼光去理解它创造它。同样,诗的价值,在于它能同化我们,而不是我们把它给同化了。
  所以,我们到底能把诗歌写成什么样呢?这个问题似乎错了,似乎暗示了一点什么,但,其实我什么也没说。
 
2

  但“我什么都没说”,不是我要说到的“无立场方法”。什么都没说,最多只是一个狡黠的托词,或者,只是一种逃避。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这样说过:“实际上,所有要命的问题,都是不能含糊过去的,因为即使你不说,生活还是不得不过下去。问题终究是无处藏身的,因为我们无处藏身。”
  问题总是咄咄逼人,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乏善可陈。因为我们总是一边带着巨大的局限性,一边站在固定的立场上,一边还用我们所持有的主观观点在观看问题,当我们以更多自我而更少他人的观点进行认识活动时,效果不言而喻,肯定是糟糕的。
  不过肯定存在着一种理想的方式!比如老子就曾经说过:“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天下观天下”。那么,更进步一步的理解,理想的方式是不是应当更多客观性而更少主观性呢?而要达到到这一点,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不是就应该尽可能地超越自身的主观观点并走向更大程度的客观呢? 
  但遗憾的是,我们却对这样的思路熟视无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在感性上非常自恋自珍,比如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思路强加于艺术品之上,更愿意假借艺术品去对自己的心理作自我欣赏,当受众回避艺术品提供的思路而执著于自己的思路,或者当艺术家在诉说而不是在创造事实,就不再是艺术活动。”又比如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给自己规定了种种不能越过的雷池,因为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主义,立场,观念,生怕因此坠了英名,乱了方寸阵脚,如此这样,艺术创作,也早已不是创造了。
 
3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出无立场的思维方式。
  关于无立场的方法,简单地说,可以这样理解:各种观点立场本来就只是用来支配某种特定的、与之相配的事情的,或者说,每种观点立场的思想能力或能量都是有限的、有针对性的,所以,没有一种观点立场有能力去批评和规范所有事情,因此,用来思考所有观点立场的思想必定是无立场的。还可以这样理解:人类的文化和生活必定由多种观念和价值来构成,这些观念和坐同样基本的、同样重要的,当我们去思考所有这些基本观念时,我们再也没有更基本的观念可以用来批评它们,我们惟一能够思考的事情是各种观念构成的整体效果。
  前段时间,我在阅读弗朗索瓦·于连的时候,发现他在在《圣人无意》中是这样分析的:“我们所担心的,正是这样一开始就定出方向,然后再由这个方向统霸一切的局面。因为,你在提出某个观念的同时,已经把其他的观念压了下去,或者更准确的说,提出的观念已经暗地里扼杀了其他的观念.......所有的观念都有同样的可能性,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比其他的优先,总而言之,任何一个观念都没有特权。” 同样的,在我看来,所有立场都各有各的用处,所以我们必须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立场,而不是拒绝任何一种立场。也就是说,无立场仅仅是剥夺任何观点的绝对价值或者价值优先性,在什么地方该用什么立场要由问题说了算,而不是由某种固定的立场说了算。这就是“观点贬值原则”,没有什么观点或者主义可以成为思想的执政,写作的风向标。
  按照赵汀阳的说法是,文化的存在是一种整体效果,某种观念就好像是整个文化布局中的一个棋子,怎么能够成为价值的权威?或者像一幅画的一个局部,怎么能够把一个局部看成是最重要的?因此,无立场的方法不是在反对每一种观点立场的意义,而是说,当去思考各种观点立场时,某一种观点和立场恰恰派不上用场了。
  所以当我们去思考整体时就需要智慧——如果仅仅是要坚持某个立场,根本用不着不着智慧——智慧是一种思想方式,是一种能够尊重各种道理的思想方式,而不是观点。老子大概是知道什么是智慧的,他试图描述到的各种运行方式,或者说各种道理;佛家也是知道智慧的,佛家反对“知见障”,就是反对知道一种道理就以为只有一种道理;维特根斯坦可能也知道智慧,他要求看清楚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而不要假设某个理论然后就去解释一切。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愿意坚持某种价值观点,愿意用这种观点去解释和批语一切行为,这当然是可以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这样做的,但我们必须知道这样做不是尤其不是智慧,或者说,一个人自己的生活可能只要一种观点,但是生活需要各种道理,所以,我们做事情时都是有立场的,而进行诗学思考时却只能是无立场的。这就是智慧。假如反过来,做事情时不要立场,思想时却陷在立场里,那就是愚蠢。
  在这里不难看出“无立场”思维的深层意义:认清事实、看清道理是为了创造可能的道理(就像人尊重事实而后创造可能生活)。无立场思维最后落实为文化和生活的创作。毫无疑问,真正的创作都是创造先于道理,当然更先于观点——真正的艺术都是这样的,作品完成后才真正产生出这具作品里的道理和观点。无立场思维是一种创作方法,而立场是这种创作的一项结果。
 
4

  如此看来,我对“方法高于立场”的思路心有戚戚,而对主义和主义者们,保持深度怀疑,尽管他们巧言善辨,应者云集。而我在立场之外,看到的是漫天星斗,海阔天空!当然,必须在这里指出的是,无立场是另一种决绝,不是否定立场,而是指出了一种客观性更多而主观性更少的立场观,这才是无立场的关键性开始。
  套用内格尔的一句话说,诗歌创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想像力:它需要考虑各种可能性,然后把大多数可能性排除出去,直到只有一种可能性留下来”。或许到那时候,诗才真正是我理想中的状态。
  有此一思,那些天天拿着刀枪剑戟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而拼杀的江湖争论,在我看来,既愚蠢又无聊。
  突然想起钱钟书先生在论述解蔽之方法的时候说:遍则不偏,透则无障,入而能出,庶几免乎见之为蔽矣。乃“多立场思维”,与“无立场思维”殊途同归。同样的,无立场方法要做到的,不仅是超越某一种特定立场的观念,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每种立场的元定理进行揭示,由此发现每种立场观念的意义限度。要知道,看到无立场已属不易,做到无立场操作方法之上的创新就更是对智慧的挑战。
  惟其难,才是诗之难。
  就这样,与众诗友同思。

 
                                                  2006/2/21于武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