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锐才:《穿着身体的肉》

(2009-05-11 11:53:12)
标签:

文化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肉在夜晚浮动上来,它们在焦黄色灯光中腐蚀、晃动,毫无知觉。专注的人对此一无所知。旋动、揩拭、抛光、清洗。没有面孔,面孔是模糊的,或藏匿在阴影之中,也在湿漉漉的头发背后消失了。灵魂也隐藏起来,躲在灯光背后无法穿透的黑暗。沉睡,看不清,灵魂无能为力。我们应该取消灵魂这个词语,解构它仍不够彻底,还应该抛弃它,亵渎它,用烂它,让它变成广告一样繁殖,和肉体一样让人忌讳。

    好多人,享受不到高贵的光,于潮湿中蘑菇一暗自滋生。身体也是,有些身体让别人忘记,让身体自身忘记自身。男人既不观看自己的身体,也不欣赏别的男人的身体。清洁,但不欣赏。清洗、洁净。每时每刻,都进行这种排挤性的活动。不停地区分,舍割、也榨取、收拢。分辨,分辨职业、年龄、肥瘦、营养的好坏,劳动的身体或享受的身体。将自己排出出自己的视线,将身体排除出灵魂。肯定身体的时候,也有限度地将身体灵魂化。

    还是能够观看。哲学如果不看就一无所是。解构,如果过度,就是学院制度下生产出来的怪胎,一种绝对性的热心。我相信,哲学起源一刻的惊讶是带着高潮的眩晕。而目光所触到的,只能是男人,或者女人。或者只是男人。男人对男人自身的观赏,是一种绝对的auto-affection。在两千多年后,女性明白自身也可以auto-affection,这正说明女性变为男性的时刻。解构也会变成这样的时刻,因为取消了暴力,尤其取消了献祭,因此也取消了男人与女人的界线。但中性的出现与解构没有什么关系。也许差异依旧存在着,只是佯装的。就像穿着西装的麦当娜,也许这是真正的中心,她不想刻意取消这条界线,而是承认这条界线,它比取消这条界线更加彻底,因为没有人在乎这条界线。

    好像词语一样倾斜而下的水珠,隐现的光亮的肉体、肚子、毛发。劳动的身体,下垂、笨重,强调力量与重量,就像生活用品强调实用价值一样轻视交换价值。只有这样的身体,或者这样的尸体,才能够支撑起权力的象征。而现在,权力或者消失,或者工厂的死亡,或者变成另外的东西,这具尸体变成了躯壳。或者说,劳动已经走出了工厂,进入了家庭。我们知道这是废话。因为我们再也看不到劳动的身体,它却是身体的大部分。玲珑的身体,或者时尚的瘦身,仅仅只是大部分衍生出来的异端,一种提前到来的时尚。劳动的身体穿戴不起时尚的身体形式。性感走向骨头。

    另外一部分是学生的身体,学生的肉。发育未曾完善的,瘦长、精炼,不含赘肉,或者过少的肉。在时尚中,确定的东西需要洗净,擦干。皮肤平滑、光洁,置身在圣像画的明暗对照之中,面部和躯干同时成为面具,或者雕塑。瘦削、轻巧、潇洒、飘逸,这些词语的价值是献祭之后的升华的价值。即使在德里达的《盲目的记忆》中,也将肥人samson描述成一个雌性的人,或雌雄混合的巨大的菲勒斯。需要为胖人正名,需要为残缺的身体正名,需要为广大排挤在时尚形式之外的身体正名,需要为这些奇形怪状,可爱如同仙人掌一样的劳动的身体正名。

    任何社会都有剩余,在光鲜背后,在最大的清洗行动之后,它们作为被遗弃、嘲弄的身体支撑着玲珑的曲线。在这方面,明星的身体也不能幸免,皱纹、松弛、邋遢、黑眼圈,等等,化妆之前的身体等待着被淘汰,而化妆之后的身体,只是一幅死亡的面具,死后的假面舞会。化妆同样是清洁的一种。人类强迫的本能不能离开淘汰、隔离与驱赶,它是意义与美的前提,不管自愿还是被动。

    一旦裸/体,一旦一丝不挂,就立刻没有面孔。有光的角落,身体生活在符号之中——戒指、袖口、手表、衣领,还有一幅变化莫测的面孔。夏可君告诉我们,脸谱是流动的,调节的,用血气冲和的。这层流动的面膜,在人面前,在鬼前面,在上等人或者下等人面前有着不同的呈现。年龄、位置也是这样。没有什么比中国人的面子对位置更为敏感,更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面色。身体,这个陌生的外来的目光,剧烈地置身在面孔对立面。脱下衣服,面孔就是废墟中的一点点灵性。

    只有身体,或者躯体、躯干、肉体、肉。过多的称谓不仅不会引起还乱,相反,它本身就是混乱。正如让-吕克·南希反复讨论的:没有人能肯定“这是我的身体。”多好的身体,也只能是肉。灵魂是附加的,是升华的剩余。不可见的事物,固然存在,也可以讨论,同时意味着忽略不计。面孔也是附加的,它与肉激烈地抗争着。保持风度是一种伪装,为肉穿上一件身体的外套也是伪装。

    “这里有什么?”

    “没有身体,只有肉!”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艺术批评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3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