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奈尔:《一个诗人的告别辞》
(2010-04-23 12:43:49)
标签:
汉诗且歌且骚诗歌诗人文化先锋经典理论 |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一个诗人的告别辞(莱维托芙访谈之一)
《一个诗人的告别辞》
作者:尼古拉奥康奈尔 \ 倪志娟译
在最后一次访谈中,诗人莱维托芙谈到了现代诗歌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创作的神圣性以及我们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匮乏。
莱维托芙于1997年12月20日去世,她是现代诗人的精神榜样,深受读者喜爱。在现代诗歌中,她将意象派诗人坚硬、干涩的客观主义风格与艾略特等诗人的音乐性和形而上学诉求结合起来,开拓了一条中间道路。和她的精神导师威廉姆卡洛斯 威廉姆一样,莱维托芙也擅长直接呈现事物,同时更进一步,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丰富的形而上学意味。
莱维托芙出生于英格兰,二战之后,跟随丈夫移居美国,在西雅图、华盛顿以及给她的诗歌创作带来深刻影响的雷尼尔山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莱维托芙一生出版了20多本诗集、译著和文集,包括最近出版的《我们身边的生活:自然诗选》和《溪流和蓝宝石:宗教诗选》,都由新方向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
下面的这段访谈于1997年10月27日在莱维托芙的家中进行,那是一栋舒适的砖房,位于西雅图的苏厄德公园附近。莱维托芙仍然保持着英国人的风格——柔软的英国口音,加上一种幽默、私密的语气,偏爱加奶和糖的格雷伯爵茶,在我们的交谈过程中她不停地为我们的茶杯续水。
奥康奈尔(以下简称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
莱维托芙(以下简称莱):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
奥:你为什么写诗?
莱:我有写诗的冲动。
奥:你从没问过自己为什么写吗?
莱:是的。
奥:你擅长写诗?
莱:事实上,我一直对我写诗这件事守口如瓶。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写诗。我也曾以为我会成为一名画家,此外我还学了几年芭蕾舞。但是当你真正开始了一种职业生涯后,其他的许多事就被丢弃在路边,你只能从事最主要的事。
奥:你是如何学习写作技巧的?
莱:通过写和读。
奥:你有老师吗?
莱:没有,我几乎没上过学。我的母亲在家里教我,除了进芭蕾舞学校学习几年之外,我没进过学校。
奥:这种经历对你写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莱:我认为这种经历非常有益。就发展自己的特长而言,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我从没读过自己不喜欢的书,也没写过自己不喜欢写的任何东西。当然,我生在一个极有教养、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家里到处都是书,每个人都喜欢读书,许多夜晚就是在阅读中度过的。这很像维多利亚时代的童年。
我们不是一个英国家庭,我的父母到过许多地方,我们家的访客来自欧洲各地。我的父亲是一名哈希德犹太人,他的祖先非常虔诚。在德国读大学期间,他皈依了基督教。我出生时,他已定居英国,成为一名英国圣公会牧师。他是一名著名的传道士和学者,但总是受到质疑,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是毕业于牛津、剑桥、伊顿或者哈罗等学校,人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他。我对欧洲充满感情,虽然我极喜爱英国的农村和英国文学。
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表作品?
莱:十六岁时我发表了第一首诗。移居美国之前,我的第一本诗集《双重意象》(1946年)在英格兰出版。那时我22岁,其中的诗歌写于我17岁和21岁之间。
奥:威廉姆对你早期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莱:初到美国时,我还是一个新手,我渴望好好利用我生活的新环境。他给我的影响非常直接,是我模仿的对象。你可以从我早期的诗歌中看出这种模仿特征非常明显、非常突出。
他很喜欢我,也赞成我这个能理解他的言谈和写作方式的人离开英格兰,他相当排斥英格兰。
我在巴黎的一家书店第一次遇见他,当时我和已故的前夫住在那里。我从那时起开始读他和史蒂文森的诗歌。
奥:你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什么迷人之处?
莱:在我移居美国之后,我经历了文化的隔膜所带来的挫折。人们走路、交谈的节奏以及其他的一切都如此不同。在此之前,我们在巴黎过着一种学生似的生活,依靠救济金与父母居住在一起,我们从没开始正式的婚姻生活。来到这里之后,我突然怀孕了,我必须学习如何生活,包括如何购买诸如一根鞋带之类的日用品。
威廉姆斯作为一名诗人,为我打开了发展道路上的一扇门,他带给我处理语言的新方法,他的论文和观点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认识他之后,他就是我的一个良师益友。
奥:艾略特的方向对你有同等的影响吗?
莱:在我成长过程中,艾略特是一个重要诗人,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他,受到了他渗透性的影响。在我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把他当做一个英国诗人,正如我们一直把亨利詹姆斯当做一个英国小说家。对历史作一番回顾总会带来一种惊奇感。当时对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有非常不同的看法。在我接触威廉姆斯的作品之后,我就完全抛弃了艾略特,因为他的每个句子的结尾都有一种下沉,只是在最近几年,我才重新开始欣赏艾略特。
奥:是你选择了你的诗歌主题呢,还是它们选择了你?
莱:我对于所写的东西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少深思熟虑。
奥:你有意识地接近了雷尼尔山这一主题吗?
莱:不,我就住在山间,我一直写着关于它的诗。我发誓不爬上山顶去玷污它。我认为人们应停止对它的践踏,停止用垃圾去污染它,应该让这个地方保持荒凉,让荒野自成其荒野。
奥:你如何开始创作关于雷尼尔山的诗?
莱:当它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在书房和厨房可以看见它。当我去公园时,我的口袋里总是放着纸和笔,我散步时,会有些东西出现在我的脑海。
奥:比如一个念头或一个句子?
莱:通常是一个句子,但有时不止一句,而是一整首诗的初稿。
奥:你如何修改呢?
莱:这要视情况而定。我会发现标点不合适,或者断句不合适,或者想增加一些、删除一些。如果是手写的话,在打字机上誊写定稿之前,必定已经对它进行了微小的改动。这是创作过程的直观部分,是被文字处理器消除了的一部分。人们看到定稿,以为诗歌就是这样被写成的。文字处理器所花费的时间,无法和你用你的身体、你的胳膊、你的手所花费的创作时间相提并论。这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事情。他们认识不到劳动过程是创作过程的一部分。
奥:当你组织一首诗时,你会有意识地分析你的意象吗?
莱:不。我写诗已经几十年了。谈到写作过程时,我不得不说:“最初你做什么,其次你做什么,然后退一步,接着你再做什么。”但是这些步骤是相互重叠、彼此交融的。你往往不得不使用一种线性的描述方式来描述并非线性发展的创作过程。事实上,创作过程带有直觉性和迂回性。只是为了方便的缘故,你必须将它罗列成秩序井然的一系列程序,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奥:诗歌的音调又如何呢?你这么处理声调?
莱:诗人必须有好的分辨力。你必须大声朗读正在写的作品,即使你有很好的内在分辨力,也难免会有某种不和谐,而这种不和谐只有被大声读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在某些时候,你至少要对着自己低吟,当我写诗时,我总是反复低吟。
奥:在《关于有机形式的笔记》一文中,你谈到了寻找一种出自经验的形式的过程,你的每首诗都是如此做的吗?
莱:是的,这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对于形式的出现必须保持敏感,评论家总是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方式评论,仿佛诗人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在写诗。事实上,诗人并不是按这种方式写诗,也不是按虚构的方式。
有些诗歌写出后,不需要修订,它们从无中产生,你不得不承认,它们是完整的,没有丝毫的混乱。当然不是每首诗都会如此,但假如你认为每首诗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你就大错特错了。写完一首诗后,必须过一段时间,你才能找到确定的技巧。
奥:你对诗歌形而上学维度的强调是否使你的诗歌区别于威廉姆的诗歌?
莱:威廉姆斯诗中的形而上学意味比读者和评论家们注意到的要丰富得多。他们总是滞留于那辆该死的红色手推车,那些愚蠢的梅子,却没有更深入地去读他。
奥:在《内容的相似性》一文中,你说你对西北岸的诗人们那种超越自我、投身外在世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即投身于自然)的诗歌宗旨极为推崇,你的诗歌也进行了同样的尝试吗?
莱:我希望我做到了。我厌倦了关于“我”、“我”“我”的诗,以及莎朗奥兹的那种“寻找并挖掘灰尘”的诗,这些诗歌导致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寻找恶,不管这些恶是否真的存在。这要追溯到以罗伯特 洛威尔和安妮 塞克斯顿为诗歌榜样的时代,那时一个人必须进过精神病院才有资格成为一名诗人,而现在一个人必须受过虐待才有资格做诗人。我相信许多人真地受过虐待,但是如果将这种受虐待的经历当做诗人的合格证,那就是一种不幸。我极其厌烦这种自我中心主义。
奥:超越自我的这种渴望是否包含着一种精神追求,虽然其不一定是宗教性的?
莱:我想是这样的。它存在于空气之中。当我开始明确地写基督教主题的诗歌时,我以为我会失去一些读者,结果却并没有失去。我对宗教的兴趣出自对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对工具理性的疯狂乐观主义的反思。这种乐观主义与19世纪对20世纪的想象如出一辙。当时人们认为蒸汽机、电和电话正在制造一个乌托邦,今天,人们过分依赖技术,对它带来的环境问题视若无睹,人们不愿意面对这一事实:技术有可能毁灭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我们将不得不从头开始。精神的匮乏感是对那种技术乐观主义的一种反抗或无意识的反应。
奥:你对诗性的理解促使你设想确立宗教信仰将是一条出路?
莱:这是一条途径。当你真正开始写一首诗时,它可能就是一种祈祷的形式。我不大会祈祷,但是当我写一首时,我希望它近似于祈祷。并非写每首诗时都会如此,但我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在某些方面,写作是一种祈祷。
奥:祈祷近似于诗歌的灵感,因此你不能强求它,你只能等待并期盼着?
莱:你必须集中你的注意力。我很诧异,伊格内休斯的灵修方式与诗人和小说家对一个场景的想象如此相似。你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耶稣生命的某些特定场合,你设身处地地想象那个场合。如果它是苦难之路,你必须自问,我是使徒之一呢?还是一个过路人?或者是一个喜欢观看绞刑的旁观者?如此,你便确定了你是谁,你置身何处,然后看到了你眼中所见的。
(选自尼古拉斯奥康奈尔,《田野尽头:与22位太平洋西北岸作家的访谈》,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载《中国诗歌》2010年第4期
《一个诗人的告别辞》
作者:尼古拉
在最后一次访谈中,诗人莱维托芙谈到了现代诗歌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创作的神圣性以及我们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匮乏。
莱维托芙于1997年12月20日去世,她是现代诗人的精神榜样,深受读者喜爱。在现代诗歌中,她将意象派诗人坚硬、干涩的客观主义风格与艾略特等诗人的音乐性和形而上学诉求结合起来,开拓了一条中间道路。和她的精神导师威廉姆
莱维托芙出生于英格兰,二战之后,跟随丈夫移居美国,在西雅图、华盛顿以及给她的诗歌创作带来深刻影响的雷尼尔山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莱维托芙一生出版了20多本诗集、译著和文集,包括最近出版的《我们身边的生活:自然诗选》和《溪流和蓝宝石:宗教诗选》,都由新方向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
下面的这段访谈于1997年10月27日在莱维托芙的家中进行,那是一栋舒适的砖房,位于西雅图的苏厄德公园附近。莱维托芙仍然保持着英国人的风格——柔软的英国口音,加上一种幽默、私密的语气,偏爱加奶和糖的格雷伯爵茶,在我们的交谈过程中她不停地为我们的茶杯续水。
奥康奈尔(以下简称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
莱维托芙(以下简称莱):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
奥:你为什么写诗?
莱:我有写诗的冲动。
奥:你从没问过自己为什么写吗?
莱:是的。
奥:你擅长写诗?
莱:事实上,我一直对我写诗这件事守口如瓶。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写诗。我也曾以为我会成为一名画家,此外我还学了几年芭蕾舞。但是当你真正开始了一种职业生涯后,其他的许多事就被丢弃在路边,你只能从事最主要的事。
奥:你是如何学习写作技巧的?
莱:通过写和读。
奥:你有老师吗?
莱:没有,我几乎没上过学。我的母亲在家里教我,除了进芭蕾舞学校学习几年之外,我没进过学校。
奥:这种经历对你写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莱:我认为这种经历非常有益。就发展自己的特长而言,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我从没读过自己不喜欢的书,也没写过自己不喜欢写的任何东西。当然,我生在一个极有教养、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家里到处都是书,每个人都喜欢读书,许多夜晚就是在阅读中度过的。这很像维多利亚时代的童年。
我们不是一个英国家庭,我的父母到过许多地方,我们家的访客来自欧洲各地。我的父亲是一名哈希德犹太人,他的祖先非常虔诚。在德国读大学期间,他皈依了基督教。我出生时,他已定居英国,成为一名英国圣公会牧师。他是一名著名的传道士和学者,但总是受到质疑,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是毕业于牛津、剑桥、伊顿或者哈罗等学校,人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他。我对欧洲充满感情,虽然我极喜爱英国的农村和英国文学。
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表作品?
莱:十六岁时我发表了第一首诗。移居美国之前,我的第一本诗集《双重意象》(1946年)在英格兰出版。那时我22岁,其中的诗歌写于我17岁和21岁之间。
奥:威廉姆对你早期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莱:初到美国时,我还是一个新手,我渴望好好利用我生活的新环境。他给我的影响非常直接,是我模仿的对象。你可以从我早期的诗歌中看出这种模仿特征非常明显、非常突出。
他很喜欢我,也赞成我这个能理解他的言谈和写作方式的人离开英格兰,他相当排斥英格兰。
我在巴黎的一家书店第一次遇见他,当时我和已故的前夫住在那里。我从那时起开始读他和史蒂文森的诗歌。
奥:你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什么迷人之处?
莱:在我移居美国之后,我经历了文化的隔膜所带来的挫折。人们走路、交谈的节奏以及其他的一切都如此不同。在此之前,我们在巴黎过着一种学生似的生活,依靠救济金与父母居住在一起,我们从没开始正式的婚姻生活。来到这里之后,我突然怀孕了,我必须学习如何生活,包括如何购买诸如一根鞋带之类的日用品。
威廉姆斯作为一名诗人,为我打开了发展道路上的一扇门,他带给我处理语言的新方法,他的论文和观点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认识他之后,他就是我的一个良师益友。
奥:艾略特的方向对你有同等的影响吗?
莱:在我成长过程中,艾略特是一个重要诗人,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他,受到了他渗透性的影响。在我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把他当做一个英国诗人,正如我们一直把亨利
奥:是你选择了你的诗歌主题呢,还是它们选择了你?
莱:我对于所写的东西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少深思熟虑。
奥:你有意识地接近了雷尼尔山这一主题吗?
莱:不,我就住在山间,我一直写着关于它的诗。我发誓不爬上山顶去玷污它。我认为人们应停止对它的践踏,停止用垃圾去污染它,应该让这个地方保持荒凉,让荒野自成其荒野。
奥:你如何开始创作关于雷尼尔山的诗?
莱:当它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在书房和厨房可以看见它。当我去公园时,我的口袋里总是放着纸和笔,我散步时,会有些东西出现在我的脑海。
奥:比如一个念头或一个句子?
莱:通常是一个句子,但有时不止一句,而是一整首诗的初稿。
奥:你如何修改呢?
莱:这要视情况而定。我会发现标点不合适,或者断句不合适,或者想增加一些、删除一些。如果是手写的话,在打字机上誊写定稿之前,必定已经对它进行了微小的改动。这是创作过程的直观部分,是被文字处理器消除了的一部分。人们看到定稿,以为诗歌就是这样被写成的。文字处理器所花费的时间,无法和你用你的身体、你的胳膊、你的手所花费的创作时间相提并论。这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事情。他们认识不到劳动过程是创作过程的一部分。
奥:当你组织一首诗时,你会有意识地分析你的意象吗?
莱:不。我写诗已经几十年了。谈到写作过程时,我不得不说:“最初你做什么,其次你做什么,然后退一步,接着你再做什么。”但是这些步骤是相互重叠、彼此交融的。你往往不得不使用一种线性的描述方式来描述并非线性发展的创作过程。事实上,创作过程带有直觉性和迂回性。只是为了方便的缘故,你必须将它罗列成秩序井然的一系列程序,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奥:诗歌的音调又如何呢?你这么处理声调?
莱:诗人必须有好的分辨力。你必须大声朗读正在写的作品,即使你有很好的内在分辨力,也难免会有某种不和谐,而这种不和谐只有被大声读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在某些时候,你至少要对着自己低吟,当我写诗时,我总是反复低吟。
奥:在《关于有机形式的笔记》一文中,你谈到了寻找一种出自经验的形式的过程,你的每首诗都是如此做的吗?
莱:是的,这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对于形式的出现必须保持敏感,评论家总是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方式评论,仿佛诗人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在写诗。事实上,诗人并不是按这种方式写诗,也不是按虚构的方式。
有些诗歌写出后,不需要修订,它们从无中产生,你不得不承认,它们是完整的,没有丝毫的混乱。当然不是每首诗都会如此,但假如你认为每首诗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你就大错特错了。写完一首诗后,必须过一段时间,你才能找到确定的技巧。
奥:你对诗歌形而上学维度的强调是否使你的诗歌区别于威廉姆的诗歌?
莱:威廉姆斯诗中的形而上学意味比读者和评论家们注意到的要丰富得多。他们总是滞留于那辆该死的红色手推车,那些愚蠢的梅子,却没有更深入地去读他。
奥:在《内容的相似性》一文中,你说你对西北岸的诗人们那种超越自我、投身外在世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即投身于自然)的诗歌宗旨极为推崇,你的诗歌也进行了同样的尝试吗?
莱:我希望我做到了。我厌倦了关于“我”、“我”“我”的诗,以及莎朗
奥:超越自我的这种渴望是否包含着一种精神追求,虽然其不一定是宗教性的?
莱:我想是这样的。它存在于空气之中。当我开始明确地写基督教主题的诗歌时,我以为我会失去一些读者,结果却并没有失去。我对宗教的兴趣出自对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对工具理性的疯狂乐观主义的反思。这种乐观主义与19世纪对20世纪的想象如出一辙。当时人们认为蒸汽机、电和电话正在制造一个乌托邦,今天,人们过分依赖技术,对它带来的环境问题视若无睹,人们不愿意面对这一事实:技术有可能毁灭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我们将不得不从头开始。精神的匮乏感是对那种技术乐观主义的一种反抗或无意识的反应。
奥:你对诗性的理解促使你设想确立宗教信仰将是一条出路?
莱:这是一条途径。当你真正开始写一首诗时,它可能就是一种祈祷的形式。我不大会祈祷,但是当我写一首时,我希望它近似于祈祷。并非写每首诗时都会如此,但我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在某些方面,写作是一种祈祷。
奥:祈祷近似于诗歌的灵感,因此你不能强求它,你只能等待并期盼着?
莱:你必须集中你的注意力。我很诧异,伊格内休斯的灵修方式与诗人和小说家对一个场景的想象如此相似。你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耶稣生命的某些特定场合,你设身处地地想象那个场合。如果它是苦难之路,你必须自问,我是使徒之一呢?还是一个过路人?或者是一个喜欢观看绞刑的旁观者?如此,你便确定了你是谁,你置身何处,然后看到了你眼中所见的。
(选自尼古拉斯
载《中国诗歌》2010年第4期
前一篇:《关睢》
后一篇:《一个不甘于死亡的烟鬼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