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交网友的思索

标签:
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培养人才育儿成才早期教育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对青少年交网友的思索
中耀
朋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有了幸福快乐,朋友会与你分享;遇到困难挫折,朋友会帮你分忧解愁,还会给你支持,促使你振作进取。普希金说:“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朋友的友谊”。
交友有一种特殊的“共生效应”,即朋友之间的互相感染,仿效,会在朋友之间产生互进或互退的效应。
魏晋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臭也。”
马克思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就不可能取得那样伟大的成就。汉末时期,以孔融为首的“竹林七贤”(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南朝齐永明年间以萧子良为首的“竟陵八友”……(他们不仅是相互友善的朋友,而且在文学活动中互想学习,从而取得较高成就)。
美国纽约布朗斯克中学曾培养出很多取得成就的杰出人材,在一个班同学的谢尔登·格拉西奥和史蒂文森·温伯格于1979年双双获得诺贝尔奖金。温伯格深有感触的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少有点取决于你和谁同学。”相反,一个不错的人,如果结交了“狐朋狗友”,则可能被影响“下水”,成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或违法乱纪的坏孩子……确实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相互影响。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交友是应审慎的。
然而,想交到德才兼备的好友又并非苛意追求,多半是在一定环境和机遇下,通过相互交往,感觉志趣相投,又有共同语言而逐渐形成友谊的。一般如俗语所说:“鲶鱼找鲶鱼,嘎鱼找嘎鱼”,这就要求青少年先修善其身,然后再择善而交。
而现在流行的“网络交友”,原则上是不可取的。一则是彼此并不深入了解;二则网友过多则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有些青少年交网友是想以此来摆脱精神上的空虚,是想填补自己的寂寞精神生活,有的则是出于“好奇”。“网络交友”作为一种新的交友方式,很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引发其较多的兴奋与幻想,使得孩子根本无心刻苦学习,甚至整天的沉湎于“网络交友”的虚拟世界里……其实说穿了,主要还是青少年自己缺乏理想和对有益事物的追求。
事实上,远方的异地朋友和你身边的同学,绝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三步之内必有芳草”何必求友到天涯呢?
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网络交友提供了一切可能,也提供了一切问题的可能!”从现实来看,网络交友的弊端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