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爷们儿老北京那些事儿涂鸦妙趣生活坐着看世界的人寻找一颗星 |
分类: 寻找一颗星:典藏·分享 |
(这是寻找一颗星写于2009·7·16深夜的文字)
邓向东走了、但北京爷们儿组还在继续、老北京的事儿还在讲述,刘辉、王永潮与广大坛友博友一起在把梦想继续——终于在2009·12·28,《老北京那些事儿》正式出版了,即日起在各大新华书店发行。书中有对老北京的一往情深;有对老北京的不泯的追忆;有对儿时深深地怀念!抒怀北京、向北京倾诉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向首都致敬的最好方式……
寻找一颗星期待墨香的《老北京那些事儿》早些到我的书房,虽然那些篇章或许早已烂熟于心,但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何况是带着友情的温度。
附:《老北京那些事儿》后记
带着晚秋的香馨,带着挚友的期待,《老北京的那些事儿》与读者见面了。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页,彷佛把我们拽到了已经逝去或即将逝去的街头巷尾;一行行寓意深长的诗句,似乎让我们嗅到了浓浓的唐宋韵味;一篇篇亦庄亦谐的文章,精彩而真实,灵动而可信、热闹而深刻,撩动了我们对这座古老而充满朝气的城市无比眷恋之情。
展开书页可以觉察到:老北京人曾经历过或还残留在记忆中的往事,通过恰似轻描淡写的叙述,可以从中寻找些许印迹。有记载、有故事;有伤悲、有欢乐;有礼仪、有童趣。贯穿于衣食住行中的趣事闲闻,各行各业中的仁义礼智信,胡同人家的喜怒哀乐忧,像一个个回放镜头,恰如其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参加《老北京那些事儿》的创作纯属偶然。好友牟宇飞先生引荐,见到邓向东先生。第一感觉:虽然重残躯体,丝毫削弱不了他的创作欲望。邓向东写博客:追求完美;定创意:策划严谨。我很快地浏览了他的博文,感觉到“新浪网”《老北京那些事儿》还有上升的良好空间。我建议:文章要扩充容量并增加情感细节;增加京味儿画面提高可视性;增加诗文创作起到前后呼应,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关注。出奇的一拍即合,我的挚友钢笔画家王永潮先生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也愿意同我为“诗文画”老北京增砖添瓦。于是“北京爷们儿文学创作组”三人团队,在2008年底悄然成立。
崭新的页面,原创的老北京画面率先抓住读者眼球。诗文不拘泥于咬文嚼字,精炼地烘托出情感与场景。文字是核心主题,丝毫不马虎凑合。写的过程就是启用细化沉淀于历史深处的事实,忠实于老胡同间曾经盛行的五行八作,用感情针线连织,用真实脉络链接。
我长期从事案头写作,对文章的构架、叙述的方式积累了些体会。常有散文、杂文、诗歌,发表各个媒体。近年来,对“京味儿散文”“京味儿杂文”产生兴趣。闲暇时,常有随意小文出笼。数十篇文稿发表在新浪网,八斗文学、网易网,引起关注并成为网络文学中的独树一帜。碰上老北京的文学创作思路,感觉找到了厚积薄发的空间。生于斯、长于斯,对老北京有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沉积,太多想叙述的冲动。坐在电脑旁,儿时:爬城楼,蹬城墙,逛土城的情景历历在目。前后屋的街坊四邻、一块堆儿成长的发小儿、全都成了文章里的主人。智慧、矫捷、机智、诚恳、礼貌以及顽童身上固有的小聪明、小淘气加上自有的无瑕、无知都活生生地跃然纸上。我相信,灵感来源于曾经的生活轨迹。
邓向东少年时就已显露出超乎同龄人的才华。上高中时,他的作品《退稿》很快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之后,他笔耕不辍,文章见诸于《北京晚报》等报刊。向东多才多艺,在摄影艺术方面也有较高造诣。其作品《京味儿》曾获尼康摄影大赛二等奖,并成为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父兄的相继去世,家庭的巨大变化击倒了向东本已孱弱的身体。但他不向命运低头,一门心思地激情写作,顽强与病痛抗争。轮椅上的向东是个刚强爷们儿,开始“老北京那些事儿”的基础创作。
王永潮自幼酷爱绘画。少年发表作品,一些作品已被海内外爱好者收藏。他当过兵,在中越边境前线立过战功。永潮多年从事宣传鼓动,用镜头记录了那段难忘的经历,用钢笔描绘血染的风采。他为邮政部门设计的一套首日封曾成为集邮界的抢手货。90年出访日本其作品曾作为代表团礼品赠送给日方。工作间隙,有幸得到黄胄、张道兴等大师们的亲自指导。由于生活在北京老胡同,对其文化底蕴情有独钟,闲暇之余“流窜”于街巷深处是他一大爱好。用画笔、用相机去捕捉古老的、残存的、有历史符号的建筑物件,记录那些胡同里朴实无华的的凡人趣事。许多老北京胡同及四合院随着城市改造渐已消逝,发生在街巷里的别样风情,不经意间储存在永潮的记忆中。于是,老北京风情画多了一位忠实的“复制”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认知认同坦率地讲,王永潮不是从加入《老北京那些事儿》写作开始的。他的北京风俗画,早已培育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笔法、构思、画技日臻成熟,常有精致作品在各媒体崭露。在北京“荣宝斋”,其画作是值得一藏的淘品。
60篇文章,60幅画作,60首诗稿,倾注了我们的无悔辛劳。还记得,我们三人经常在QQ上争论不休。一个动作、一个物件、一件衣衫,抠画卷的细节;一句话语、一个情节、禁忌风俗,用最精准无误的文字表述。为了精准,经常“吵闹”的不可开交。我清楚的记得:2009年7月15日晚上,我与邓向东还在QQ讨论《酒浓缸深》的诗画文的结构,第二天一大早,得到头天夜里邓向东去世的噩耗。当时,我真无法接受这一“晴天霹雳”,头一次破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规矩。
文章可以说是曾经走过的脚印的复制记录,在诗文画里都毫不费劲儿能找到我们的影子。“屁帘儿”、“秋千”、“鸽哨”,分明再现了顽童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的童趣与属于那个时代的智慧。《‘鱼’意深长》、《‘扇’起风生》、《‘棕’趣横生》、《‘瓜’好月圆》、《皇天厚土》、《‘薯’惑弥香》,生动风趣、情感细腻,既写了一个风俗的源起、传说,又把亲情、友情、真诚留在了字里行间。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
邓向东家属跟我说,写拉“冰核儿“饱含着向东对逝去长辈的祭奠。应了必须重写的恳求,我又想起我曾经在盛夏拉冰块的工作经历,都与土冰箱相关,都与汗水相关。接连四稿,家属满意为止。《欢喜婚棚》,恐怕至今还无人写过类似内容的风俗文章。说句实在话,《欢喜婚棚》就是我早先熟悉环境的真实感悟。把记忆积攒再丰厚一些,把知识范畴再宽泛一些,于是《欢喜婚棚》搭建成型。其作品得到多家媒体关注、登载。我想,我的魂在里面,许多带过我的师傅在里面。感谢他们,感谢我曾经有过的经历。
为所有文章作诗,是我的一项极费脑筋的活儿。我力求合辙押韵讲场面、讲细节。比如:“甜酸苦咸辣诸侯,烹炒煎炸炖春秋。礼尚往来客懃在,乐翻婚棚醉何求。”我曾构思二十余稿,经常推倒重来,为的就是烘托出《欢喜婚棚》的热闹、喜悦、辛劳、礼数。“丝晃竹提挂酒房,街僻巷深嗅酒香。半斤烧刀小酒菜,百事风云大酒缸。”一气呵成,并不忌讳句句蘸“酒”。百事风云大酒缸,活灵活现地道出了京城人什么时候都挂念国事、大事的豪爽气质。邓向东先生看过,连连赞叹:真想喝酒,庆贺绝句诞生!
那次,《京华时报》要采访我们。事先,向东与我商量,问咱们写作出于什么动机,该怎么回复?我们对记者说,写作画画儿作诗:当然要向社会负责,弘扬积极上进的理念;要向老北京负责,把即将逝去或已经逝去的胡同文化符号修复还原;要向读者负责,从追忆中增长知识、学到礼数、提高素养;要向自己负责,迎难而上出精品,对得住“北京爷们儿”的名号。我们是诚实的团体,又是敢于叙述传统、挑战传统,充满活力、勇于负责任的团体。
最后集文成册,我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全书的修饰、整理、改编、补充工作,即使夜以继日,我心释然。因为,好友向东可能一直在冥冥之中与我同在。《老北京那些事儿》终于出版,欣喜之余,我仍存有忐忑不安之感。有的画境画意还有待于再三斟酌;有的诗句表现得过于刻板不活跃,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替代;有的文章立意很好尚缺乏精雕细作甚至难免还有一些病语。所以,知根知底的老北京文化风俗研讨者,根植于城根儿胡同深处的街临四坊,欢迎你们批评斧正,千万甭客气。
回想这本书策划、出版的全过程,我要诚挚地感谢《当代中国》责任编辑乔平先生,他对本书的总体框架,编写体例和书稿内容的修改等方面,多次与作者商榷,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一个集体发挥最大能量潜质的时候,我会要特意感谢我的好友“红娘”牟宇飞先生,没有他的热情引荐,成功绝无可能。我还要致谢“新浪网”的编辑们,你们的鼓励、支持、关注、推崇,奠基了努力向上的台阶。众多新浪网友们的评价与建议,时刻激励我们:精耕细作,还一个真实且魅力的北京。
诗文画自成一体,为宣传北京的人文景观、再现北京的人情风貌、和谐北京的街头巷尾做出了点滴贡献。我和王永潮先生内心深感欣慰。邓向东老弟的在天之灵,可以笑颔九天了。在天堂,向东并不寂寞,雕刻之梦、雕刻之旅随伴着你!
即将成册或已经成册的日子里,我们得到许多许多的无私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2009·10·20晨
随笔于陋室
附上80篇《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以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