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1日下午14点,我到友谊宾馆聚英厅,参加著名的霍金教授的“答询会”。以下是我用文字记录的这个“答询会”的实况。
“答询会”准时开始,霍金教授并没有出现。一个港台口音的男子主持会议。他好像是宇宙学或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刚开始的时候,主席台上坐着两名外国人,据说其中有一位是几年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主持人说了他的名字,我忘了。后来台上又坐上了一个外国人,但他很少说话。
首先提问的是一个报社记者。主持人要求她用英语提问,女记者有点尴尬地说不会。主持人临时担任了一下翻译,诺贝尔获奖者作了一番回答。问的问题没什么意思。主持人之后说,希望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提问题。显然是不太欢迎缺乏专业水平的记者。顺便说一下,这个活动是中科院下属的某某中心举办的,参加者不少都是中科院系统的人员。
后面还有一个中年人用中文夹杂英语提问说,爱因斯坦说光子质量为零,有一个中国人证明,在某种情况下,光子的质量是什么东西的18万分之一,你怎么看?主持人比较费劲地翻译之后,外国科学家说:我没看过这个报道。
另一个小伙子用生硬的英语问了一个问题。那名诺贝尔获奖者听完之后说:I
am not sure I have understood your
question.(我不认为我理解了你的问题),但是他还是文不对题地回答了一番话。
终于有几个英语不错的年轻人清楚地提出了问题。有一个姑娘问:美国电影里经常有能够回到过去的时间机器,你认为能做到吗?另一个年轻一点的外国科学家说:我不知道。
有一个小伙子用比较流利的英语问到:中国的宇宙学研究与世界水平是不是有较大差距?诺贝尔获奖者犹豫了一下说:YES!他又停顿了一会说,我相信中国会像它在其他方面一样,很快地发展,很快地赶上。现场大家都很高兴,有一种满足感。
如此提问过了大约半小时左右,现场一阵骚动。霍金教授来了。还是那身衣服,还是那个动作、姿势,还是那架全世界最昂贵的轮椅。
主持人说,可以给记者们2分钟时间拍照。由于闪光灯会伤害到霍金教授,希望记者们2分钟后关掉闪光灯。记者们蜂拥而上,现场其他听众自带的照相机、摄像机统统开动。现场估计有200人左右,记者大约不到50名。2分钟后,主持人要求记者回到座位上,但是,敬业的记者们不听,继续拍啊拍。主持人一遍遍地劝说没用,只好与霍金教授的随行人员一起,用自己的身体将霍金教授挡起来,仿佛像是挡子弹。记者们在镜头里只能看到莫名其妙的屁股和下半身,只好作罢。答询会正式开始。
主持人说,霍金教授一共回答8个问题。但这8个问题并不是现场提问,而是事先准备好的。我没有带录音设备,速记水平也不行,没有记录问题,只粗略地记录了霍金的回答。不一定都准确,大概意思而已。
第一个回答:我喜欢中国文化,中国食品,还有中国女人,因为她们很漂亮。现场一片笑声。这个花心老头!现场霍金的助手中有一个外国女人,确实不太漂亮,不知道是不是他妻子。我当时想,霍金几次来中国,是不是想选一个漂亮的中国女人做助手?“答询会”是不是成为世界科学界首屈一指的美女海选?开个玩笑。
第二个回答:中国人很灵巧,中国近年来取得很大的进步,也使得我来到中国。现场大家都很满意。
第三个回答:我从小到现在一直想去西藏,但我不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因为西藏太高了。看来霍金教授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还关心不少其他事情。不知道除了西藏之外,他还有没有其他想去又去不了的地方。
第四个回答:我很担心全球温室效应,火星(后来查证是金星,是我搞错了)上的温度有200多度,地球不能变成这样。当年霍金要宣布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的时候,有人阻止了他,因为人们担心,霍金的研究成果让人感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可能引发全球的股市灾难。那个时候的霍金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了。
第五个回答:根据实证主义哲学,我们正在寻找宇宙生成的理论,如果这个理论不存在,宇宙就会消失。我不知道是我没听懂,还是其他原因。这个回答我很不能理解。
第六个回答:虽然我的身体受到限制,但是我的思想可以自由探索宇宙,进入黑洞,精神不受限制。场内响起了掌声。中国人还是喜欢听警句格言,让我感觉在听劳模报告。
第七个回答:我还有很多东西想得到,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要求,我就认为他死了。
第八个回答:我是一个乐观、浪漫的人,也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
我在听霍金回答的时候,有一种看科幻片的感觉。霍金一动不动地坐在他的轮椅中,也许太远,我看不到他手指头细微的动作。我的脑子里掠过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样一个生命体,他是如何吃饭的?如何睡觉的?如何上厕所的?他是如何维持这个生命体的存在和延续,同时还要进行世界上最艰深的科学研究?虽然在此之前我早就看过英国人拍的关于霍金的纪录片,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我依然感到不可思议。
霍金教授现在与别人的交流都是通过他那架昂贵的轮椅。据说霍金教授听力正常,但不能说话,全身肌肉萎缩,只有三根手指头还能动(也有人说霍金连手指头都动不了,只有面部肌肉可以活动)。他在听到其他人的问话后,就用仅能动弹的三根手指,在轮椅上的计算机内,找出词汇,组成句子,计算机连接的语音合成器,将这句子念出来。语音合成器的声音真的很像好莱坞科幻片里机器人的电子声。主持人的组织方式也强化了我的感觉。为什么不能现场提问?这8个问题谁知道是如何产生的?这8个回答谁知道是霍金教授的现场回答,还是事先准备好的?但我告诉自己,我没有理由去怀疑人们会利用霍金作假。(我推测的原因是,由于霍金的生理局限,现场交流比较费时,比较慢。CCTV的一位记者说,她采访霍金的时候,一个小时只采访了三个问题。因此,正常的理解是,2天前,霍金在人民大会堂演讲之后,组织者将听众的问题收集整理了一下,选出其中8个问题交给霍金。2天后,在友谊宾馆比较高效率地集中回答。所以说,霍金教授的回答应该是事先准备好的。)
霍金教授回答完了,现场气氛更加活跃。主持人说,霍金教授可以在现场再回答一个问题,只有一个问题。于是,大家纷纷向霍金提问。有一个小伙子用英语开口说:我想问霍金教授两个问题……,话还没说完,立即被主持人打断:只能一个问题!于是,小伙子连提问的机会也没有了。
有一个女人很有意思,她用中文提问说:中国古代有《西游记》等四大名著,还有很丰富的玄学……,话刚说到这儿,场内便响起了窃笑声。主持人打断了她,要她用英语问,她继续用中文说,并且还同主持人争执起来,说什么文学幻想同科学家的研究也有关系的之类。主持人再次打断她说:这个问题他们(指包括霍金在内的外国科学家)都听不懂。这个倔强的女同志不依不饶,一定要问。主持人只好说,我来回答你吧,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也许同科学家的个人感情有关,但是,对于他们的研究没有用处。
为了听到霍金对现场问题的回答,主持人挑选着提问者,也挑选着问题,折腾了半天。中文提问不行,显然是担心霍金听不懂中文,主持人对自己的翻译也没有把握。问题太怪的不行,太长的不行,等等。一个小伙子用英语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宇宙的诞生是一个随机的事件吗?主持人台上台下讨论半天,对于小伙子所使用的“随机的”这个英语单词有疑问,最后达成共识,霍金却没有回答,原先回答问题的外国人回答说:不知道。
一个黑衣女子拿到了提问的话筒,她用中文提问。主持人提醒她要用英语,黑衣女人很有自尊地说:我觉得中文也是世界上很美的语言,而且,在场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她的这番话并没有获得现场听众的多少支持,大家只是轻轻笑了一下。她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宇宙起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霍金教授还是没有回答,另一个外国人回答说:没答案。
如此反反复复地寻找适合霍金回答的问题,过去了很长时间。霍金一直坐在台上。我不知道他当时会有什么感觉,他听懂了台上台下围绕他的对话吗?而这些热情的听众提出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那个叫做上帝的人存在,只有他有资格来回答。虽然上帝或者其他假借上帝之口的人也说不出什么真理,但是,他至少会给你编个故事,不会像这些科学家那样,只会说“不知道”。
有一个小伙子用英语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终于轮到霍金回答了。主持人用比较标准和响亮的英语,向霍金重复了这个问题。等了一会,霍金的电子声回答说: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宇宙的起源,要理解宇宙为什么是这样的。霍金是专门研究宇宙的,这样的问题问他,他肯定就这么回答,难道他还会说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是超导,是纳米?
我觉得霍金的现场回答有点跑题,宇宙的起源是物理学问题吗?虽然分类不太好分,但是,说它是天文学问题是否更确切些?关于这个根本问题,前面的几位科学家大都用“不知道”来回答,霍金说它最重要,可见它真的很重要。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所谓的重要就在于它不会有答案,所以才会有上帝之类的神。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在这个答询会上,几名外国科学家只会说“不知道”。他们还是回答了一些问题。我的英语不太好,关于宇宙、物理的话题又太专业,外国人说的也比中国提问者速度快,我来不及反应和记录,只能记一点简单的。
“答询会”最后的内容是提问者可以上台同霍金教授合影。8个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却找不到8个提问者,只有3人上台与霍金合了影,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提问者。坐在我前面的小伙子和许多人一样举起手,显然想冒充提问者,主持人没有理睬好些人。最后,台上的三名外国人和主持人一起同霍金合影拍照。
15点,答询会准时结束。
2天前,6月19日,霍金在人民大会堂有一个专场演讲。我没有去,不知道霍金说了些什么。估计同他6月15日在香港的演讲差不多,那次演讲的题目是《宇宙的起源》,我已经在网上看过全文。霍金演讲的内容老百姓其实也不太关心,媒体也不太关心霍金说的那些不好懂的话题。大家只关心一个号称当代爱因斯坦的人到中国来了,来干什么,不去管它。
霍金所研究的那些问题,能搞懂的人不多,把他放到一个公众领域里亮相有必要吗?再这么下去,霍金快要像李敖一样,成为娱乐明星了。
这个下午有一点搞笑的意思。
顺便说一下,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书的中文版在中国发行量超过百万册,这在出版行业算是一个奇迹,尤其是霍金作品这样严肃枯燥的学术作品。霍金几次来中国都有出版社参与其中,霍金著作的中文翻译者也是一个重要的组织人物。
(6月24日补充:霍金的图书有一个宣传词:霍金的书,不管读得懂还是读不懂,读了都是一种享受。就好比买电视机的说:不管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家里有台电视机都是一种身份。另外,今天证实,霍金在友谊宾馆回答的8个问题中,至少有三个是之前CCTV记者花了1个小时问的。)
相关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