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比较活教育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育儿技巧家庭教育育儿 |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
提示:本文已刊登在《岭南少年报-现代育儿周刊》2011年第1849期。
按:前几天,我井中月写了一篇《好孩子就是比较出来的!》,其中在说“好比较”可充分运用到生活习惯上时,我举了一个说法例子:“饭前必须洗手,这是每个好孩子必须做到的,不洗手就不是好孩子!”可是这个例子,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我以为把事情说清楚了,但实际上大家好像依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想,这种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说话方式,是有必要和大家交流一下的。
在儿童教育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孩子就是无数个细节教育组成的。比如,家长在与自己孩子的交流、教育过程中,经常说一下有问题的话,其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任何的教育作用,还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成人太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来对孩子说话了,总希望孩子什么都按照自己说的去做。
要说起来,不管什么教育流派,什么素质教育,什么自然教育,本质上都是想让孩子“听话”,最终能按照我们的行为标准来行事,并成为世人心目中的“正常人”。别和我井中月说,你教育孩子没有目的、期望和功利,你放弃孩子才是真没有教育目的了。所以,在教育中能说出让孩子“听”的话,才是真正的教育,其他都是浮云!
那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让我说一个非常常见的实例来解释,比如,你要求孩子饭前洗手,孩子不想洗,你有两种说法方式,可以明确地表明你的立场,在生活中你会用那个?
A:“饭前必须洗手,这是每个好孩子必须做到的,不洗手就不是好孩子!”
B:“饭前必须洗手,这是每个好孩子必须做到的,你不洗手就不是好孩子!”
两句话,加标点符号,重合度高达97%,唯一的区别仅是B说法多了一个“你”。也许许多朋友看完会说,这两句话意思完全相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可以对孩子说。真的是这样吗?其实,B说法是有很大问题的。如果看不出区别的朋友,我相信其在生活中,对孩子说话时,几乎是采取B说法的,即说话中经常带了一个“你”。
在生活中,这种例子可以说出许多许多的,比如,“在家里乱扔东西不好,我不喜欢!”与“你在家里乱扔东西不好,我不喜欢!”,“我看见地上都是玩具!”与“我看见地上都是你的玩具!”,“书跑到地上被踩了,就脏了!”与“书跑到地上被你踩了,就脏了!”,等等。
那B说法为什么不好?在说之前,先补一点基础知识:周岁的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所以,对幼儿来说,孩子能清晰地知道“你”的含义,也能明白家长说带“你”字的话,一定是和自己相关的。
所以,当你对孩子说“你不洗手就不是好孩子”的时候,许多问题就出来。我井中月采用对比的方式,细说一下:
对比一:泛指与特指
A说法是一种泛指,并没有把矛头对向某个具体的人,虽然孩子会领悟到家长可能说自己了;B说法是典型的特指,孩子明确知道家长在说自己。
对比二:描述与指责
A说法是在描述一种现象,或是一个习惯、行为标准,家长“欣赏”达到要求的孩子;B说法是典型的指责,孩子会忽略标准而直接理解为“我不是好孩子”。
对比三:对事与对人
A说法是在说一件具体的事情,就算是在说一件不好的事情,也是仅对事情本身发表态度;B说法是典型在说人,都是强行把事情的责任和要求,都推到人品上面。
对比四:陈述句与祈使句
A说法是陈述句,基本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只是说事情和进行描述,语气重点在最后。B说法是典型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禁止等,语气重点在“你”。
对比五:标准与标签
A说法是在说一个行为和习惯标准,是对所有孩子的要求,是“好孩子”应该做到的;B说法是典型“负面标签”,孩子因为没有做到,马上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
对比六:要求与错误
A说法是在说一个行为和习惯标准,是提出当前行为的规范要求,含有等待的意味;B说法是典型的下结论,直接说孩子的错误,并加上了家长的评价。
对比七:期望与失望
A说法是在说对一个行为和习惯的要求,是家长期望孩子做到的;B说法是典型表达家长的失望情绪,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
对比八:动力和阻力
A说法对孩子是有明显的动力,达到家长的要求是可以获得“好孩子”的奖励;B说法对孩子有极大阻力,孩子是想到的是:自己没有做到,家长给什么惩罚。
也许有朋友看了这八点对比,说是有道理,可是许多儿童教育的书中,对A说法也是不赞同的!至于这个问题,我井中月是这样看的,一是读书的朋友没有仔细看,加上习惯的影响,忽视了有没有“你”。对此书上也没有说的特别细,因为这些写书的人,认为太简单了,大家应该明白。二是如果没有“你”也说错,那我只能说写书的人,对教育,自己也没有真正的懂,呵呵。
上面的观点,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教育应该是“活教育”却没有错误,教育一定要和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要尽可能少犯一点错误,但也不要太刻意去做,展现自己的真我就好。否则会显得很假,家长缩手缩脚,而孩子也不习惯。另外,对某些胆汁质的孩子,指出其不足之处,孩子也会非常愿意接受的,只是别上升到人品问题。
说到“活教育”,大家也是要活学活用的,不能不加分析地吸收。比如,我们在引导、批评孩子的时候,尽可能地对事不对人,通过描述事情本身和说自己的感受,少一点直接使用“你”字来特指孩子,以此来让孩子容易接受和领悟。但假若反过来,如果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说呢?这也算是我井中月留给大家的一个思考题吧。
最后,我想说一下,就“不洗手就不是好孩子!”而言,这是成人化的语言,是大家喜欢使用双重否定来表示强调。但如果孩子比较小,比如4岁以下,此说法就有一点瑕疵的。在与小孩子交流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双重否定,这是由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他们对双重否定,有时候转不过圈了,一迷糊,你说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采用一些游戏力(推荐《游戏力》这一本书)的方式,效果会更好的。(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和孩子玩脑筋急转弯:慎重!》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孩子为何不要你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