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吃糖界线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育儿技巧生活教育育儿 |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
许多家长对孩子吃糖问题,看法比较极端,不是过于宽松,就是过于严格。但无论是那种,也是都知道,吃太多的糖,对孩子的食欲、牙齿不好。而过于宽松,主要是架不住孩子的缠闹,或是孩子没有界线。而过于严格,却希望通过控制供给,压制孩子的吃糖欲望。但这样的处理,也不是很恰当的。
不久前,一个妈妈和我说起孩子吃糖的问题,她说他们夫妻、老人都不爱吃糖,孩子想吃,所以每周只给孩子2块。结果孩子经常问其他人要,然后说这是老师奖励的。所以,她感觉孩子为吃糖而会撒谎了,对此非常的头痛,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这个妈妈说完,我问和老师核实过没有,她说没有。
呵呵,在说孩子吃糖问题前,我先“唠叨”几句,有许多时候,我们成人太比较主观意识了,在潜意识中,认为老师不会这样做。当孩子出现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把孩子往坏的方面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孩子都是天真的,撒谎不是由于压力、害怕,基本都是说实话的。
好,话扯回来,继续说孩子吃糖的问题。这里继续做一个假设,就是上面妈妈说的孩子,真是从小朋友那要的糖,也确实撒谎了,我以此进行比较典型的分析:
从生理学上看,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味觉感受器是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6个月时形成,出生时已相当完好。新生儿味觉是相当敏锐的,能辨别不同的味道。他们对甜味的反应一开始就是积极的,对咸、酸、苦的反应则是消极的,如对苦和酸的刺激,会产生皱眉、闭眼等表情。
从孩子的行为上看:我为了得到糖,就问其他小朋友要,并说老师给的。
家长对孩子吃糖的观念:
● 怕损害孩子的牙齿;
● 怕孩子营养失调、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
● 怕引起孩子肥胖、影响骨骼生长;
● 怕导致孩子“甜食综合症”;
常见的家长做法:
● 对孩子吃糖需要控制,不能由着孩子;
● 每周规定时间给孩子几块;
● 糖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或藏起来;
常见的孩子应对方法:
● 想办法在家里寻找,甚至去吃白糖;
● 问小朋友别人要糖吃;
● 有机会,就多吃一点;
孩子的内心想法:针对可能的各种情况,基本都有一些情绪在里面。
● 糖真是好吃呀!
● 我有糖吃,就能感到快乐!
● 家里找不到糖,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从其他人那获得;
● 别的小朋友都有糖吃,而我却没有!
● 你不让我吃糖,我偏要吃,就是气你!
● 我长大了,一定要吃好多的糖!
● 我妈妈怎么和谁谁谁的妈妈不一样,妈妈是不是不爱我?
● 吃糖多牙会长虫子,我不信!
● 我每次吃饭都很好呀,好像和吃糖没有关系吧?
● 你们炒菜的时候,也总放糖呀!
● 其他孩子:爸爸妈妈你们不是也吃糖嘛!
● 其他孩子:爸爸妈妈真抠门!
孩子的内心感受是:
● 吃到糖后情绪上:故意、成心、满足、喜欢、快乐;
● 没有吃到糖后情绪上:无奈、委屈、压抑、生气、报复、害怕;
● 行为上:没有自主权;
● 形式上:只有想办法,总能找到糖的;
● 对别人:你不让我吃,我偏要去吃;
孩子的期待和渴望:
● 爸爸妈妈能够给我足够的糖;
● 期待能在小朋友面前吃糖,有面子;
● 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吃糖;
● 我能开心一点;
● 希望爸爸妈妈能理解我爱吃糖;
孩子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 我只是一个孩子;
● 糖的诱惑,我无法抵抗;
父母的期待和渴望:
● 希望孩子能听我的话,我这样做都是爱你;
● 期望孩子能较好的控制自己;
看到没有,通过上面的分析,其实我们能感受孩子的心中所想。而作为父母,总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要求孩子。这样的结果,双方必然产生冲突。孩子天性就偏爱甜食,吃糖是他们每日梦想和难以抵挡的甜蜜诱惑。如果你因为种种理由,而过分限制孩子吃糖的权利,这不仅是剥夺了孩子很大一部分的快乐,更会激发孩子对糖的渴望。
对此,我个人感觉,大家在孩子吃糖方面,有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父母认为糖对牙齿,有很大的“危害”。其实粮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们在人体中可分解成蔗糖和葡萄糖,也是糖,只是有些没有甜味而已。造成龋齿很大原因,是食物长时间粘在牙齿上。如果吃东西,任何东西,不漱口,最终也会有龋齿。
第二个误区是,家长总以为“限制”是很有用的。其实大家反思一下,越是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越期盼,而白给你的东西,有时候反而要不想要了。所以,像我朋友这样,一周只给2块糖的情况,我井中月认为,有一点“过”了。这样的结果,会使孩子朝你不期望的方向走。另外,当你真的敞开时,孩子反而会失去兴趣,这也是我还没有见过那个孩子把糖当饭吃的原因。如果孩子过分的吃糖,你可真要考虑其真实的原因了。
第三个误区是,家长期望孩子自己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孩子对喜爱的东西,特别是糖,几乎是没有控制能力的。遇到孩子要求时,有许多家长妥协较多。其实,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你只要温和而坚持的说“不行”就可以了。孩子慢慢会知道该怎么做的。对于吃糖,个人认为,只要时间合适、量合适,这就不是“不合理”的要求。
在我女儿的吃糖问题上,刚开始我也和大家一样紧张,生怕孩子会吃太多的糖。限制的结果,就是孩子天天想着吃糖。后来我想开了,和孩子约定:饭前、睡觉前不吃,吃的时候问一下。其结果,孩子对糖反而不是很在意了,现在平均下来,包括巧克力在内一周也不超过5块。当然,从保护孩子牙齿的角度,孩子吃糖的时候,适时的多给一点水。给孩子的糖,也尽量不要容易粘牙的。
从技术的角度上看,我个人非常不主张把糖果和奖励结合起来。这样做,会强烈“刺激”孩子,让其认为糖是一种“紧缺”的食品,在无形中孩子心中会充满无限憧憬。其结果,对糖的期望会非常强烈,当有一天,孩子有自己的“钱”或能力的时候,反而会不加限制去满足自己过去未满足的欲望。
这也是为什么,从心理学角度,不主张用食品作为孩子的奖励。在奖励方面,更倾向带有社交性质的社会性奖励,如拥抱、亲吻,或是可日常生活、学习使用的物品奖励,也可以是像出去玩一样的活动奖励。这些奖励更能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动力,孩子对此越是惦记,其影响的效果越大。
最后,顺便提一下,我朋友的孩子,大家看到一个特别的长处没有?这孩子,给我第一感觉是,其“社交”能力极佳!为什么?要知道,糖对所有的孩子而言,是紧缺的“物资”,而这个孩子能从别的孩子手里要到,很不容易呀!不信,你可以自己去试一下,看你能不能经常从一个孩子手里要到糖!如果我的孩子有这样能力,对此,我反而会鼓励的,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让孩子养狗却成了虐狗家庭》
本周育儿考试:实战模拟: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