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清贫前言:本写作培训班学员郑焕梅,是我们的第四期学员。她属于进步慢,但坚决不放弃的那一种。第四期时,她学习了一整年,还接受了我连续四天的面授,依然没有获得突破。
我总和她说:“别着急,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着就很好,不要把自己的喜欢变成负担,自己折磨自己。进步慢,一年不行,你再学一年嘛,两年不行,你学三年嘛。”
我还说:“你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有进步就行。这样学习一年,哪怕你仍然没有发表一篇文章,你起码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
郑焕梅听了我的话,心态趋于平稳,第一年学习结束后,她毫不犹豫地续费继续参加学习。在进行第五期第三课学习后,她的第三课作业,经过我的指点后,修改,投稿,终于发表!然后,她接二连三,在很短时间连续发表了四篇文章。
在写作培训班第五期第十一课时,我拿出来举例的,就是郑焕梅同学参加第二年学习时的第三课作业,即“哲理式”一课的作业。我先贴原文,贴完后,我会停顿两分钟,让大家好好思考一下,该文的优缺点分别在哪里?
然后,我贴出我的点评,再贴出郑焕梅同学按我的要求修改后的文章,最后加以二度评点。
先请大家凝神观看。
糊涂父亲的快乐 文/郑焕梅
我小时候常听奶奶夸奖父亲,说父亲小的时候如何如何聪明,学习如何如何的好,尤其是数学,那是附近十里八乡的孩子都难以企及的。
长大后,又常常听父亲的同事赞扬父亲,说身为会计的父亲把每笔账目都算得精,准,稳,工作的几十年当中,从没出过任何差错。
然而,就是这样小时候聪明,长大精明的父亲去年由于小脑出血导致记忆力丧失,并成为老年痴呆。如今,不要说算那些繁琐密集的数字了,就是一日三餐父亲都数不清了,甚至白天和黑夜都搞不明白。经常会把黎明当做黑夜刚刚来临,而把夕阳当做早上的曙光。
看到木讷、糊涂的父亲,我总是会忍不住心痛。我再看不到原来那个精明父亲的身影,再看不到原来那个睿智的父亲。我常常悲悯于父亲的痴呆,常常怜惜于父亲的糊涂。
然而,父亲却不以这个为悲,他有属于他自己的快乐。
父亲的最大乐趣是数钱,人老了财迷贪财,这一点不假。糊涂的父亲也尤为喜欢钱,喜欢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
知道父亲这个喜好后,我们会时不时地把一些零用钱放在桌上,父亲看到后就会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手舞足蹈,然后再左右环顾一下,看没人就赶紧把钱揣进口袋里。
父亲经常不记得身边的任何事,但会记得每天白天把钱放进口袋,晚上睡觉时把钱拿出来压在枕头底下。还经常会拿出来数数,当然数的结果是不知道确切的数字的,但这个过程看得出父亲是极其享受,极其快乐的。
当一张张带有油墨香的钞票在父亲的手中滑过时,父亲的脸上就会浮现出孩童般开心的笑容。
由于,父亲对过去的事的记忆所剩无几,跟他沟通总是很困难。所以,常常难过于父亲的混沌。在父亲几近无知,几近闭塞的内心世界里他会孤独吗?而父亲却并没有因为不能与人沟通而显得寂寞,他有他的玩伴,那就是姐姐两岁的孙子。
姐姐每次看望父亲时总是会带上她两岁的孙子,父亲一看到那孩子就高兴地满脸堆笑。他跟孩子一起玩皮球,一个球在地上滚来滚去,皮球的滚动连接了两头的爷孙俩,带来了爷孙俩的欢声笑语。
两人还可以一起吃棒棒糖,爷孙俩一人一支红的,一支绿的或一人一支黄的,一支蓝的,玩得尽兴,吃得甜蜜,笑得开心。
有时,我想,父亲这样的生活或许是好事,他不再被生活中的那些烦恼所累赘,不再为生活中的那些琐事而操心,他生活在自己的一个快乐的世界里。
他的要求不高快乐点很低,只要有一根棒棒糖,一沓花花绿绿的钞票,有一个孩子陪他吃,陪他玩,他就会很快乐。
所以,人,不管以何种方式存在,以何种状态生活,只要是快乐的,那么生命就是一朵仍在盛开的花。
——陈清贫的评点:这篇《糊涂父亲的快乐》,感觉这是一个好素材,却没有写好。为什么说素材好呢?因为糊涂父亲喜欢钱,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细节,如果围绕这做文章,是能够写出彩的。
前面授课时,我多次强调,一篇文章“要找出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放大了写”。本文中,患了老年痴呆的人,忘记数字,数不清一日三餐,分辨不清白天黑夜,这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基本都可以不写,写了,一点新鲜感也没有。
本文中的糊涂父亲喜欢钱,喜欢到这种程度,让人惊叹,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本文前面写了一堆,后面又写了一堆,与众不同的地方完全被淹没了,没有得到突出,更谈不上放大。
所以我建议郑焕梅同学,把前后都略写,大幅度压缩,多出来的篇幅用于扩写中间最出彩、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对此,我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建议:就是埋下一个催人泪下的伏笔!
这个伏笔得这样埋:前面特意交代,父亲曾经负担很重,但每次拿到钱,他都很开心。因为钱,意味着孩子的学费有了,意味着可以给家人买点好吃的,等等等等。
这样,他糊涂后喜欢钱,就有了注脚,就有了让人感动的理由。这样读者看完就明白了,这个老年痴呆的父亲,虽然糊涂了,虽然思想行为都已经不可理喻,但他潜意识的责任和义务都没有忘记!
而这样的糊涂和这样怪异的理由,就有了因果关系,就有了让人动容的地方。
于是,按我的意见,郑焕梅同学进行了精心修改。下面,请大家凝神观看修改后的文章。
阿尔茨海默的效应 文/郑焕梅
父亲患了阿尔兹海默病,得病后的父亲不记得多少事,也不认识人。唯一喜欢的是钱,记得最清楚的也是钱。
或许是过去的岁月里因为缺钱给父亲的心里留下的阴影吧,所以钱在父亲的心里根深蒂固。
我们年幼时,由于母亲要照顾我们兄妹几个和常年卧病在床的奶奶,不能出去工作,所以养家的胆子就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
只是家里平时的开销还好应付,更雪上加霜的是在我九岁时还生了一场大病。这场病把父母多年的那点积蓄全部花完后,我的病仍没好。
无奈之下,父亲又不得不向外举债为我治病。在那个年月里,谁家也没有多少钱的。通常是一圈借下来,距离我治病需要的钱还差一大截。
曾听母亲说过,那时,父亲看着病重的我,为筹钱跑断了腿,愁白了头。后来,父亲的生活就更为节俭,连抽了几十年的烟都戒掉了。节省下每一分钱,然后攒起来,以便有应急之需。
现在,父亲因老年痴呆已经生活在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只有对钱相对清醒一些。他出去后不记得回家的路,却把他放钱的地方记得很牢固。他不认识身边的人,却认识钱的面值。父亲最大的乐趣也是是对钱的乐趣
知道父亲这个喜好后,为了让父亲高兴,我们姊妹只要回去看望父亲,都会给父亲点钱。父亲最喜欢的是一百元的大钞,如果给他的是一些零钱,他只是高兴地放口袋里,冲着你呵呵地笑笑。
如果给他的是一百的,他马上会乐颠颠地跑回他的卧室里,把钱一张张地码整齐,用手绢包好,再压到枕头底下。那份认真劲不亚于当年他做八级钳工时,用卡尺来量尺寸。
而且,一有空,父亲就会拿出他的钱数一数,当然数的结果父亲未必明了,但数钱时父亲流露的是满脸的忘我和陶醉,我想,此时,父亲的心里也应该是像幸福的花一样开放着的。
父亲因老年痴呆是不幸的,由于这病使他不能与人有正常的交往,沟通,不懂得外面世界的精彩。可是因阿尔茨海默的效应,父亲又是幸运的,不再为生活中的烦恼而累,不用再为儿女们操那些操不完的心。只要有一点钱,他就很快乐。
父亲活在属于自己的快乐里,不能说他的生命不是一朵盛开的花。
——陈清贫的评点:这篇《阿尔茨海默的效应》,标题显然比直白的《糊涂父亲的快乐》更有特色,更有神秘感,也更有阅读吸引力。
这标题是郑焕梅同学自己修改的,她借鉴的是我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大眼睛女孩爱的蝴蝶效应》。这样的借鉴是有益的。而除了标题,郑焕梅同学在其他方面的借鉴,也都比较成功,下面会逐步提到。
大家看,《糊涂父亲的快乐》修改成《阿尔茨海默的效应》后,主题十分集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文章的第一句就得到了体现。
父亲患了阿尔兹海默病,得病后的父亲不记得多少事,也不认识人。唯一喜欢的是钱,记得最清楚的也是钱。
第一句就突出了本文的两个关键性要素,第一是“阿尔兹海默病”,第二是“数钱”。这样直入主题,节奏非常明快。
有些同学写东西,写了大半篇才切入主题。现在是快节奏时代,谁有耐心看你慢吞吞的叙述?
修改后,原文前面和后面的内容,和“钱”及“数钱”不相干的,基本全部删除了。这就是前面我多次强调的“细节有用论”。
当然,郑同学删减得很痛苦,因为之前每一字一句,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都是她曾经认为必要的,每一字一句都浸透了她的努力,都是相当舍不得。
但我多次强调:对主题有用的,你要大写特写;对主题无用或用处不大的,无论多精彩,你都得弱化或干脆删除!这就是芟夷枝蔓,集中笔力,让主题得到突出。
郑同学虽然是忍痛,但最终还是忠实地贯彻了我的意图,把作用不大的细节全部删除,增加了“放大与众不同之处”的细节。
修改后的《阿尔茨海默的效应》,“钱”和“数钱”贯穿始终。在貌似可笑的描述中,一个坚强的、至糊涂也不忘责任的父亲跃然纸上,让人热泪盈眶。
而我们有些同学,一写就煞不住了,要求800字,经常写到1200字、1500字以上,有的都过了2000字!拉拉杂杂的,什么都往上写,显得十分啰嗦。
问他,他还十分委屈,说也想压缩,但看来看去,觉得每一字一句都有必要,实在删不下去。甚至感觉删了,故事就说不清楚、说不完整了。
其实怎么可能?有个同学写了1900字,删到了1500字,然后告诉我实在删不动了,已经到了一个字也删不了的程度。
我拿过来,三下五除二,从1500字,干脆利落地删到910个字。他看后,感叹不已,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删!
是啊,旁观者清。有时实在删不动,有两个办法,一,给朋友看看,让别人帮忙;二,放一天,第二天把自己当读者,你会很快发现毛病和问题的。
回头再说郑焕梅,本文修改后,再给我看,我打了80分,建议她投稿。于是,她把稿件投给了当地的《山西晚报》。为什么要先投当地报刊呢?因为当地报刊一般优先刊登本地作者的稿件,这是一个投稿优势。
2012年11月4日,郑焕梅的稿件在《山西晚报》发表。这是她学习一年零三个月后发表的第一篇!得到消息后,她兴奋莫名,第一时间向我报喜!然后她到处找报纸,样报一共弄到了四份!
呵呵,事在人为。郑焕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突破,从此踏上了写手之路!
(以上内容,节选自陈清贫写作培训班第五期第十一课。目前第六期正在招生中,欢迎喜欢写作、有心提高的朋友加入)

盲人王忠礼:培训班摄影第一课作业
许卫林逛知音大院:十年之后再相逢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杨师兄授课六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杨师兄授课五
写作培训班作业选:特稿离我并不遥远
大雾弥漫武汉:再看东湖的晨景(图)
学员忆梦的第一份作业:缘识陈清贫
第四期写作培训班粟渔来武汉(组图)
陕西三毛沉香红:非洲归来《苍凉了绿》 第四期学员周明:处女作上《人民日报》
第三、第四期学员,稿件上了《知音》
陈清贫写作培训班:作业点评(节选一)
《新养老时代》:孝心文学获十万元大奖
第五期李莉:第二课作业发《工人日报》
陈清贫写作培训班:预招第六期学员
第五期插班学员何潇湘:我的两次作业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封小凤授课一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封小凤授课二
第五期学员刘守民:特稿离我并不遥远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封小凤授课三
林英:我和陈老师相遇太早却选择太迟
写作班学员郑焕梅:一篇处女作的诞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