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清贫
陈清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135
  • 关注人气:12,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封小凤授课二

(2013-02-18 18:09:37)
标签:

陈清贫

封小凤

文化

写作培训班

作业

分类: 陈清贫教战系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昨晚,听封师姐讲课。听完,感触颇深。师姐是培训班第三期的优秀学员,散文发上了《人民日报》,平时主要攻的是杂志,除了《知音》,其余所有的杂志几乎都上了个遍。2011年曾经在《家庭》上连续7个月发稿,其中四期每期发两篇,谓之“双响炮”。

    师姐如此优秀,却又非常谦虚。在离群一年多后要求回群。连老师都觉得很奇怪,不解地问她:“你已经出师,现在已经很厉害了,还回来干吗?”

    她回答:“一个人很孤单,发表了也没人分享喜悦,失败了也没有一个同道中人可以探讨得失。所以我要回来,我需要团队精神,要能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

    师姐的这种精神就很值得我学习,已经很优秀了,却仍然精益求精,注重交流分享,注重信息的搜集!而我是初学者,就更应该积极搜集信息,积级交流,多参加群聊,珍惜群聊这样一个互相碰撞、互相学习的过程。

    再看师姐的几篇例文,《离了又如何》、《反性婚姻,不能说的秘密》、《一位同妻的爱情末路》、《全民征婚,我在英伦觅良君》,写得都非常的新颖、具备流行元素、紧跟时代节拍,文字细致优美、情节曲折动人又合情合理。

    《一位同妻的爱情末路》写得真实而悲凉,小标题《人比烟花寂寞》和《无言的结局》都非常的贴切。《全民征婚,我在英伦觅良君》则包含大量的信息量,充满了异国风情。不得不惊叹于师姐丰富的词汇量,四千多字的文章文字优美,异国风俗习惯写得真实自然,流行元素用得非常娴熟。

    再看我目前的状态,写千字短文文字尚且不够生动优美,没有新鲜感,不够精彩,可见词汇量非常的缺乏。针对词汇量缺乏,我计划多读书、每天写日记,积累词汇和写作素材。

    另外一点非常有感触的是,师姐的视野非常开阔,勇于尝试写新的东西,我相信师姐在写成这几篇例文前,一定作过不少的尝试。

    而我通过参加培训班以来老师对我作业的评语发现,我似乎总是无意识的把自己限在一个无形的中规中矩的框框里,也许这就是习惯性思维模式,短期内很难跳出这个框框,如不尽快跳出这个框框,超越习惯性思维模式,是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的。

    我要尽快尝试写一些新的素材,写一些结合流行元素的文章,拓宽自己的思路。

    如果你想要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为了能写出好的文章,勇敢的改变吧!态度要更加积级,多学习、多交流、多积累词汇、多写。勇敢尝试写有新意的、新素材的、新类型的文章!(彭大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前段时间陆续投出了几篇稿,等待的结果是全部石沉大海,毫无音讯了。为什么师兄师姐们鼓励可以投稿的文章,一篇都无法发表呢?凤师姐的课令我茅塞顿开。

    师姐的文章语言锤炼精简,笔锋犀利大胆,描述生动形象,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挑不出任何毛病或不足。我仿佛能看到云卷云舒,寒来暑往,师姐伏案写作,十年如一日从未停歇过。

    师姐的讲义从头到尾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写文章要从网络,从身边网罗有用的信息。信息量充足的文章不仅跟随着潮流的脉搏,还会充满灵动,如宁静的树林突鸣的百灵鸟,似漫漫黄沙中的一片绿洲,马上就能抓住编辑的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师姐提到了要研究杂志或报纸的风格,而不能盲目投稿。花费心血写出好文,由于文风不符,被编辑无情地“枪毙”。编辑放弃这样的稿子理由很简单,如同浪漫的婚礼进行曲中,花雨从天而降,突然来一人哭丧,这样的文章写得再好,编辑也不会让它发表。

    对于是根据报纸和杂志的需要写稿,还是写稿了再根据报纸或者杂志的需要修改的问题,师姐肯定了前者。

    这堂课令我感触很深,如果说杨师兄的课如烂漫的樱花,让我对写作的路途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坚定前进的步伐;那么师姐的课就是迷雾中的一盏明灯,令最近苦恼不堪的我看清了前进的方向。

    前段时间开始,开始了每日一练的强化训练。毕竟自己的功底差,词汇量不足,每日做这样的练习,假以时日,相信“量”地突破会带来“质”地飞跃。

    掌握更多的信息需要如显微镜里观察细菌般,仔细过滤任何渠道搜索来的信息(如阅读书本,浏览网站,休闲言谈等),并记录下来作为将来的写作素材。

    写作水平提高了,就需要沉下心来研究自己需要投稿的报刊杂志的风格与编辑的口味,这样才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碰到对的人,与编辑擦出真正的火花,成就文章的美满“姻缘”。(邓春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师姐封小凤在课上不止一次的强调,信息是写作的源泉,是一个写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稿源。一方面必须深刻领会编辑的用稿信息,另一方面要寻找用来充实文章材料的信息。

    一本杂志有一本杂志的风格。投稿前,必须吃透杂志的风格。如买几本我们要投的杂志,认真琢磨一下里面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以及谋篇布局,甚至字数。这些信息,一定要熟练掌握起来,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较大的发表把握。

    如果说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血肉,结构就是骨架,语言就是细胞,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则是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的“米”是什么呢?它就是材料,就是信息,就是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故事。而一个人的生活的圈子毕竟有限,不可能世事洞明、八面玲珑。如何能获得更多的“米”,为自己的文章增砖添瓦呢?

    师姐封小凤教给我们一招:一是在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二是从朋友那里聊天听来的信息,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以润色,稍加合理的想象,就能为己所用;三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亮点。

    “从此像个收破烂的,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东张西望,边走边拾,总觉得宝贝遍地。”这是作家莫小米对自己如何获得写作信息的切身体会。

    “住院期间,听临床病人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后,用她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将有大稿腾空出世,当即拖着病体去楼下采访当事人。出院的第二天,就写了一篇惊世骇俗的特稿。”这就是平均一年在《知音》拿走十万元的写手吴增丹获得信息的途径。

    “在同邻居聊天时,听到一个关于无性婚姻的信息后,马不停蹄的写了《反性婚姻,不能说的秘密》、《一个同妻的爱情末路》两篇文章,顺应无性恋这个时尚流行元素,先后发表在《家庭》杂志上。”这就是我们无比崇拜的师姐封小凤的“拿来主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就要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杜绝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让材料白白从身边溜走。网络、报纸、新闻,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留意身边的小事,关注网络、新闻、报纸,做生活的有心人。(陈西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一直认为自己生活范围狭窄,平淡无奇,要写点文章,必须先走出生活圈去经历些事。比如出趟远门,写一篇游记;谈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写一篇感情美文。凡事只有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才能动笔去记录。

    老师强调写作题材要与众不同,可我除了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与众不同”的题材。直到听了师姐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

    师姐主讲《信息是写作的源泉》,并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详细讲述从身边、网络搜集的信息写成文章的事例。

    师姐在聊天时听到一些人的私生活,就发挥想象写了《反性婚姻,不能说的秘密》、《一位同妻的爱情末路》。以一个无辜受害者的角度,把同性恋的婚姻生活娓娓道来,展现神秘而又令人望而生畏的同性恋家庭的私生活。

    两篇文章选题甚为新奇,使读者从中了解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同时也了解了另类人无奈煎熬的生活,重新感知婚姻的概念。

    师姐巧妙利用网络信息,写出《全民征婚,我在英伦觅良君》。初读时我心中特羡慕她有一个在外国的好朋友,可以到异国他乡尽享别样的风土人情。怪异而大胆的征婚方式,不禁令生活在传统国度里的同胞们艳羡不已。

    当读到作者最终钓得金龟婿时,为师姐高兴、祝福之际,才发现这是一篇想象文。

    惊喜之余茅塞顿开,原来,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亲身经历,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是文章,只要你有心就能写出韵味隽永的作品。

    生活中,我并不是没有时间写作,而是没有静心写作。心绪常常被一些毫无价值的事物牵扯,被繁扰的世事所累,往往一塌糊涂。

    上完师姐的课,使我认识到只有及时清理心灵垃圾,虔心投入写作,才能真正拥有对生活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感受,这样写出的文章自然也会出新出彩。

    我坚信只要按照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传授的方法,努力学习,用心灵去谱写文章,成功将不再遥远!(崔利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是一个患有小脑偏瘫的人,自从2008年一直在搞写作。我写了一些小品、歌词、快板、谜语,三年前开始尝试小说散文创作。

    我写的第一篇散文是个自传题材,题目是《我要读书》,讲的是身患残疾的我求学的经历。这篇文章写出来后,我就投给了我们县报社。我们县里的一个记者见我是一残疾人,对我非常同情,再加上看我写的也有点味道,因此帮我修改了一下,上了我们县的一个刊物。并且那个记者还给我回话说,我很有写作的天赋,叫我好好的发展写作。

   写的第一篇散文就发表了,那个记者还给我说那样的话,我觉得非常的骄傲、自豪。当时幼稚的我认为,以后写一篇就会发一篇,用不了多久写作就会成功的。这是我自从去年发表完那篇文章到现在的想法。

    通过这回封小凤师姐讲述她的写作经历和那些写作知识,我觉得我的想法真是天真了,太幼稚了。

    听了封小凤师姐这一课,我知道了不少过去根本不知道的东西。通过这次授课我才知道投稿应该是啥样的稿子投到啥样的报社去,不然就是写得再好也不会发表的。

    其实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也是因为我生活在偏僻农村对外界的一切都孤陋寡闻的原因,因为我上网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还有在以前我根本不知道散文都包括那些题材的稿子,也不知道什么题材的稿子应该写到啥程度才能上报纸。

    自从听了封小凤师姐这一课我才知道散文有美食稿子、收藏稿子、旅游稿子;同时我还知道了这些稿子写到啥程度才能上报纸。另外通过这回授课我还知道了,要搞写作得多和同学们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在写作的旅程中成长起来。

    总之通过封小凤师姐的这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真的是受益匪浅。以后我一定要向封小凤师姐学习,不但要很好地完成陈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我还要向封小凤师姐那样多多看书多多记录好的词句和段落、多和同学们沟通,努力向封小凤师姐那样让写作成为我的事业。(赵陆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感谢封师姐为我们作了一堂精彩的演讲。从师姐成功的写作道路中,我认为可以归结为:爱好、毅力、信息和想象力的结合。

    因为喜欢,所以投入,投入我们的时间,投入我们的精力,孜孜以求地学习,不断地投身于实践中,期望取得成功,这就是因为爱好而产生做事的动力。

    “信息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常叹息,素材难找,殊不知,最好的素材,就在自己的身旁,就是我们身边天天发生的人和事,那些看似平凡,容易忽略的事件,那些人人都有可能,天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了。我们需要认真的发掘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平凡的素材一样能够写出华丽的篇章。

    从封师姐讲述的发掘素材的方法,我联想起中学时读过的荀子的《劝学》,其中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成功的人士,他们不见得就是天生凛异,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比云云大众更善于观察、关注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加以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

    看,苹果熟了,就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为什么它不会飞到天上去?够平常了吧,普通的我们,连想都不会去想的。可是牛顿,他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就是这个疑问,开始了牛顿对地心吸力的研究,伟大的牛顿第一定律——万有引力由此诞生了。

    水煲的水开了,不断地顶开盖子,发出“扑腾、扑腾”的响声,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现象了。但瓦特,一个普通的机修学徒,却能够从中得到启发,经过钻研,发明了蒸气机,引发了伟大的工业革命。

    这些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成果,只是来源于对日常周边时常发生的事件现象产生兴趣,进而关注。

    封师姐的写作,就拿她身边的同事发生或听说过的事件,信手掂来,加以整理,充分想像,进行加工。写作的素材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可我们总是忽视了。

    成功是需要毅力的。面对失败,我们放弃过吗?答案是肯定的。封师姐在课的开始部分,以寥寥数语,讲述了她初踏上写作之路时所遭受的挫折,好像漫不经心似,但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她当时的失望、纠结,进而想放弃的心情。

    肯定,在我们今后的写作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重复着封师姐的遭遇,但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在生活中吸取写作的养分,持之以恒,目标总可以实现的。(冯建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盲人王忠礼:培训班摄影第一课作业             许卫林逛知音大院:十年之后再相逢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杨师兄授课六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杨师兄授课五

 

写作培训班作业选:特稿离我并不遥远           大雾弥漫武汉:再看东湖的晨景(图)

 

学员忆梦的第一份作业:缘识陈清贫             第四期写作培训班粟渔来武汉(组图

 

陕西三毛沉香红:非洲归来《苍凉了绿         第四期学员周明:处女作上《人民日报

 

第三、第四期学员,稿件上了《知音           陈清贫写作培训班:作业点评(节选一

 

《新养老时代》:孝心文学获十万元大         第五期李莉:第二课作业发《工人日报

 

陈清贫写作培训班:预招第六期学员           第五期插班学员何潇湘:我的两次作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封小凤授课一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听封小凤授课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