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建成为必然
(2008-07-14 09:41:28)
标签:
建筑远景规划it产业数据备份科技人员杂谈 |
一场大地震,不仅考验了我们科技救灾的能力,也正在考验着我们科技重建的实力。首当其冲的是我们国内IT产业的综合能力是否能够更快更好地为灾区重建发挥最大的效力,从而使灾区人民不仅早日重建家园,而且能够建成更为美好的新家园。
按照2001年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北京、西安、银川等地房屋能抗烈度为8度(7级左右)的地震,大部分地域能抗7度(6级左右),地震带的抗震标准要相应提高一级,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程度。计算机应用技术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甚至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这是对我们工程设计CAD应用技术的一个考验。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数字模拟建筑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也就是说,这一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了。
相对庞大的重建系统而言,仅仅在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上应用IT技术还远远不够。其实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通过有效的计算机管控技术,目前科技人员已经为灾区重建和工农业恢复性生产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蓝图。
与此同时,被地震破坏掉的银行网络、数字通讯网络,几乎在救灾过程中全面恢复过来,依托银行周密的数据备份工作,在数据大集中的前提下,还做了异地数据备份,所以用户信息在这次地震中没有受到任何损失。IT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所发挥的奇效显而易见。
重建绝不仅仅是恢复那么简单,IT技术有效辅助所有规划设计者,对灾区重建远景规划提供各类参考。原来制作这样一个远景规划或许需要大量人力的集中和无数次推演运算,而现在简单的输入一个数字到科技人员设计好的重建地区数字模型中,其未来的发展模型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远景规划,其利弊也能立刻显露出来,这将是重建之后最美丽的景象。(原载于《中国计算机用户》 作者:张书乐)
精彩博文推荐
绝色美女
产业时评
我的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