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稻盛和夫

稻盛哲学

财经


http://s3/mw690/001mEQvDgy6T5HwVZRw82&690

 

经营企业的普遍正确的原理原则

 

2001年10月28日这一天,在天津第一届中日经营哲学报告会上,我初次见到了稻盛和夫先生,聆听了他的“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的讲演。当时我有一种邂逅人生真理的感觉。后来我找到了一句很贴切的话,可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个月以后,我专程去日本京都,拜访了日本盛和塾事務局本部和京瓷公司。当时拿到的第一本稻盛著作,就是“成功激情”这本书。

 

这本书共有105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来自于稻盛先生的切身经验,都是稻盛先生心血的结晶。因为书中充满哲理,所以让人百读不厌。读每一节我都有感动;不同时期读同一节,也往往会产生新的感悟。我把这种感动和感悟写在这本书

   本月12日,稻盛和夫同我们开完公司董事会会议后,在共进晚餐时,我们谈到了中日关系。

 

我说:

  今天,稻盛先生几次提到“中日友好”。稻盛先生83岁高龄仍然积极来中国参加活动,就是为了中日友好。在中日关系方面,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比如我们盛和塾企业白象集团,前年分三批,派了80多名干部赴日游学,其中90%以上都是第一次来日本。他们说,百闻不如一见,仅仅一星期的游学,对日本的认识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因为他们亲眼目睹的日本,和教科书中的日本,和中国舆论宣传的日本很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为了中日友好,国民一定要多交往。

 

  在中日关系处理上,中国方面也有问题,比如反日游行打砸抢,损伤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但是日本许多政治家都有一个毛病,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慰安妇的问题,他们老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历史和领土问题上,似乎振振有词,但历史问题恰恰是日本的弱点。领土问题哪方都不可能让步,这是一个纠缠不休的问题。

 

  所以,重要的是两国人民要多交往、多交流,加深相互之

http://s13/mw690/001mEQvDgy6MleSwu0A7c&690
马云对谈稻盛之(四)

 

男性干部C:

6.关于工和家

    我想问一个困扰我很久的个人问题。我每次跟马总、跟同事在一起时,总是很有激情,感觉有很多事要去做。但晚上一回到家里,就觉得很懒。大家都说修行,我想如果我能修行好的话,就违背了我的天性。这是很痛苦的事情。或者说人修行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

 

稻盛答:

    你现在说的事情好像就是针对我说的 (笑) ,我跟你完全一样。在公司里我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回到家里就很懒散。我已经

 

http://s9/mw690/001mEQvDgy6KaR1ZYX648&690



经营理念,又叫企业目的,稻盛29岁的时候,在处理11名高中生集体辞职的痛苦经验中,领悟并制定了京瓷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这两句话看起来很朴实,语不惊人。但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经营者从来没有领悟的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原理原则,它被放在稻盛“经营十二条”要诀的第一条,

http://s11/mw690/001mEQvDgy6J6JG94kGca&690

人只为己,天诛地灭。

 

稻盛和夫的哲学

——正确指导人们一切言行的根本思想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岫云

 

新世纪初,由松下幸之助先生创立的PHP(PHP的意思是通过繁荣带来和平与幸福)研究所负责人江口克彦先生向稻盛和夫先生发出请求:

 

“当迎来新世纪之际,面对越发混迷的社会,你的思想应该作为哲学问世。”

 

据说稻盛先生独自在宾馆静思默想一星期,才构思了这本重要的著作。

 

出版社希望我重新翻译这本书。这本书的日文原著直接以

http://s1/mw690/001mEQvDgy6J6J713VKd0&690

正确指导人们一切言行的根本思想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岫云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道德的衰退,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尖锐而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不仅使人和人之间、集团和集团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纷争不断,而且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人性。

 

新世纪初,由松下幸之助先生创立的PHP(PHP的意思是通过繁荣带来和平与幸福)研究所负责人江口克彦先生向稻盛和夫先生发出请求:

 

“当迎来新世纪之际,面对越发混迷的社会,你的思想应该作为哲学问世。”

 

 

 http://s7/mw690/001mEQvDgy6J5bvO17w96&690

有人说:“人有原罪”,这与“人是最有价值的存在”似乎相矛盾,但决非如此。

 

    佛教说:罪行的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

 

    首先是“贪”,就是一切都想据为己有的贪婪之心;所谓“嗔”,就是不管他人的感受,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发火动怒的浅薄之心;所谓“痴”,就是把变化无常的世界看作一成不变,当自己的幻想破灭时就发牢骚、鸣不平,对佛的智慧一窍不通的愚痴之心;所谓“慢”,就是傲慢不逊之心;所谓“疑”,就是对释迦宣导的真理抱有的怀疑之心;所谓“见”,就是总从负面看待事物之心。这六大烦恼中尤以“贪”“嗔”“痴”是人间烦恼之根源,称之为“三毒”。

 

    释迦所说的六大烦恼原本是人生存之必须,缺乏它们

 http://s4/mw690/001mEQvDgy6J3E3UgPV83&690

     在宇宙的意志之上,加上过去世代造就的人格,再加进现世积累的经验,三者的综合,我称之为“意识体”。

 

    “意识体”在肉体灭亡──一般称之为“死”──的时候,从肉体中脱离出来。

 

    在迎来死亡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在这现世干了什么?”我该怎么回答呢?“我创办了京瓷,把它做成了一个大企业”,这样的答案对于意识体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肉体已不复存在,哪怕拥有几千亿的财产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人生在世时所塑造的人格、人性、灵魂、意识体。它不会随着肉体的灭亡而消失,“你一生努力不懈,不断提升自己,以至拥有了如此高尚的人格”。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就是说,我们活在现世的目

http://s10/mw690/001mEQvDgy6J1TCWQ9b79&690

那么,所谓“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讲,意识也好、意志也好、思维也好,都由脑细胞的作用产生出来的。但是,我认为,不仅如此,它还包括与生俱来的意识和意志,那是人在刚刚出生时就已经具备的东西。

 

    我虽然这么说,却无法确切地予以证明。但是我们观察小孩的发育过程,有时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生物学上,随着孩子的成长,脑细胞的发达,孩子开始有了智慧,能够开口说话了。但刚刚学会说话之际,他们突然会说出一些父母和周围的大人们从没有教过他们的话。“三岁左右的小孩,怎么会那么少年老成?”父母很惊讶。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我的解释可能会被认为“不科学”。但我的推测是:有脑细胞的发达而产生的意识,有经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但除此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