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故乡高粱情

       我的故乡黎民居地处冀中平原河间县域东北方向,东与沧县、青县相邻,北与大成县接壤。地势低洼,早年经常雨涝,所以耐旱抗涝的高粱成为家乡人的种植首选。

       高粱有多个品种,人们种的大多是白高粱、红高粱、黏高粱、老头高粱和多穗高粱。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多穗高粱,因为它的秸秆甜而多汁。当它抽出穗头,我们就把它当做甘蔗吃。多穗高粱最大的优点是非常高产,但是非常难吃,只能作饲料。当然赶上灾荒年,它也比草根、树皮、谷糠、高粱壳、棒子轴好吃的多。多穗高粱和老头高粱的秸秆粗壮低矮抗倒伏。老头高粱的秸秆不甜,产量低于多穗高粱而高于其它高粱,虽然比多穗高粱好吃,但年景好时一般用于酿酒,酒糟可喂猪,高粱壳制醋,醋糠亦可喂猪。其它三种高粱的秸秆细长,每到初秋,满地的高粱迎风摇摆,就像大海的波涛,非常壮观。在它们的生长期抽穗之前可以随时把秸秆中部以下的翠绿叶子擗下来喂牲口。待收割时,农妇们用半干的叶子编蒲团,

(2023-11-05 11:46)
标签:

杂谈

                                麦子熟了

       芒种时节,大地一片金黄,麦子熟了!人们在满天星斗闪耀的凌晨时刻开镰了。社员们夜以继日的收割,忘却了疲劳。当扬锨在打麦场上方抛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时,庄稼人醉了,满足与喜悦写在脸上,心里乐开花。

       记得我在念小学和初中时,学校里一到芒种就放麦假,让学生帮助农民收麦子。回到家里,父亲正在磨镰刀。磨刀石弯弯的,那是岁月留给它的弧度和伤痕。

       天刚蒙蒙亮,生产队上工钟声响起,社员们操起镰刀,跟随队长奔赴麦田。人们站在地头,俯看面前一望无际的麦浪金黄。右手握镰,左手揽麦,躬身弯腰的社员们动作迅速而麻利。镰刀过处,一片片的麦子应声倒下,露出的麦茬整整齐齐。我们小学生和老年人为麦子打捆。老人随手抓起一把刚刚割下的麦子,凭着感觉将其分成均匀的两股,然后握住麦穗,扭曲打结,将麦秸连接成一根捆麦绳,然后将其伸展放在麦茬地里。我们小学生抱起刚割下的麦子放到上面,老人

标签:

杂谈

      

       夏天烈日炎炎,人们大多没有食欲,急需一丝清凉的慰藉。我记忆中的漫漫长夏,母亲每天都会在缺米少盐的日子里,挖空心思调整餐桌上的饭食,让我们的碗底生出几许清凉,满足我们的简单愿望。

       夏天吃的最多的午饭是捞面。母亲做捞面,面条绝对自己手擀。因为那时没有面条机,即使有母亲肯定也不用。因为手擀面筋道、好吃、有嚼劲,关键是不花手工费。

       擀面条是个体力活。和面、擀面都需要力气。母亲一双被缠裹的小脚站立不稳,和面擀面都相当吃力。但是为了让家人吃好,母亲默默承受一切。

       灶间里闷热异常,母亲的肩膀上搭一条粗布毛巾随时擦汗。那时吃一顿纯白面面条是奢望,我们经常吃的是混合面面条。除了少量白面还有高粱面加榆皮面或者红薯面加榆皮面;还有杂面面条等等。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也增加了面条制作的难度。母亲把白面和其余一种混合面分别和成软硬合适的两个面团,然后叠放一起,开始擀面、切面。一阵忙活,母亲把面条拎起来,攥一攥、抖一

(2023-03-11 10:31)

              麦秸垛里的童年

       农村孩子的快乐简单而纯朴。一个个麦秸垛就蕴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欢乐,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

       麦秸垛在小时候的农村随处可见。打麦场边、房前屋后,哪里有空地就垛在哪里。普通平常,错落有致。它们是小麦打轧后的秸秆堆成的小山包形状。农家冬天常常把麦秸铺在土坑席子下面用于取暖;也在夏天雨季来临之前用它掺在土里脱坯、泥房;最后剩余的则成为做饭的烧柴。这些麦秸垛远远望去,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村庄周围挺身而立,在淡淡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里如诗如画,有几分古朴,更有几分典雅。

       童年的麦秸垛不但有温情,而且很有吸引力,它是孩子们的乐园。放学后,同学们结伴来到村边打麦场,那里有很多麦秸垛且地面平坦宽广。我们在那里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男孩子们还经常在麦秸垛掏洞,钻到垛的深处,冷不防跑出来,身上挂满麦秸,假装大灰狼吓唬四、五岁的小孩子,他们猛然受惊边跑边哭,乱成一窝蜂······大孩子们则乐

标签:

杂谈

                                          麦秸垛里的童年

       农村孩子的快乐简单而纯朴。一个个麦秸垛就蕴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欢乐,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

       麦秸垛在小时候的农村随处可见。打麦场边、房前屋后,哪里有空地就垛在哪里。普通平常,错落有致。它们是小麦打轧后的秸秆堆成的小山包形状。农家冬天常常把麦秸铺在土坑席子下面用于取暖;也在夏天雨季来临之前用它掺在土里脱坯、泥房;最后剩余的则成为做饭的烧柴。这些麦秸垛远远望去,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村庄周围挺身而立,在淡淡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里如诗如画,有几分古朴,更有几分典雅。

       童年的麦秸垛不但有温情,而且很有吸引力,它是孩子们的乐园。放学后,同学们结伴来到村边打麦场,那里有很多麦秸垛且地面平坦宽广。我们在那里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男孩子们还经常在麦秸垛掏洞,钻到垛的深处,冷不防跑出来,身上挂满麦秸,假装大灰

标签:

杂谈

                                 消失的打麦场

       我敢断言,每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都对生产队的打麦场一往情深。因为那里是农村孩子幼年的摇篮、少年的乐园,更重要的是那里堆放着父辈的艰辛和血汗。

       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童年几乎都是一样的。不会走路之前被娘抱着出工。为了照顾哺乳期妇女,队长总是把她们安排到菜园或打麦场干活。于是场边柳荫下成为孩子们的天地。孩子们在那里一会儿坐,一会儿爬,土块、瓦片就是他们的玩具。母亲们手里干着活,眼睛却不时张望孩子,如出现不安全因素,就会立刻奔过去排除。人们也常常用秸秆搭个简易窝棚,一为孩子遮阳,二为玩累了的孩子睡觉。待到孩子会走,就光着小脚丫在宽敞的打麦场玩耍。当社员们摊场晒场,孩子们便自动退到场外一边游戏,一边观看模仿大人们的劳作。

       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打麦场。我们村有11个生产队,所以在村子周围连绵不断地分布着11个打麦场。打麦场每年都得在麦收前重新整理,称

标签:

杂谈

                                           母亲的炊烟

       黎民居中学始建于1956年,主要招收黎民居、西留庄、北老生三个公社的学生。那时的学生大都是步行走读。大清早就要走几里或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为了孩子读书,炊烟总是伴随母亲第一个早起。

       我曾在黎民居中学念书,记得当时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

       天刚蒙蒙亮,吃完母亲做好的早饭便和同学搭伴上学。草尖上的露珠清澈透明,还在默默地做着月光梦,田野里雾气潮潮,一片片的野菜花散发着清香,诗意而浪漫。路上不断有同学加入同行,我们爬上路边一座废弃的土砖窑四面遥望,周围村里的烟囱才一个个在房顶陆续有炊烟飘出。不一会儿,众多炊烟在村子上空闪转腾挪、铺陈排比,开始舒展活动一天的筋骨。看上去,它们团结友好,不分你我,合力拧成一股纤纤袅袅,如烟如诗。就像辛勤的母亲,时而弯腰劳作时而伸展腰肢凝望远方,目送

       我敢断言,每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都对生产队的打麦场一往情深。因为那是农村孩子幼年的摇篮、少年的乐园,更重要的是那里堆满父辈的艰辛和血汗。

标签:

杂谈

                                   远去的炊烟

      每当回到老家,看到袅袅升腾的炊烟,脑海中便时时闪现母亲在世时烧火做饭的温暖情景,不免潸然泪下。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大铁锅灶台,一日三餐都得烧柴禾做饭。高粱、棒子等各种农作物秸秆,野草、秋风吹落的树枝树叶等等,晒干之后都是烧火做饭的好柴禾。母亲做饭时,经常让我帮忙烧火,我也喜欢烧火,尤其是秋后和冬天。我喜欢烧火,一是分担母亲灶前忙碌;二是可以趁机在灶膛里烧烤红薯、棒子、花生、毛豆等等;三是喜欢烧火时的心境:一个人对着灶膛,看着跳动的火苗,会暂时缓解生活中的饥饿与寒冷。烧火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小乐趣,至今留恋不已。

       比起烧火,我更喜欢坐在场边高高的谷草垛上,看那家家屋顶升起的云朵般的炊烟。炊烟是柴草灶火幻化的精灵,是村庄的呼唤,是人们的期待。有炊烟,就有热乎乎的饭吃;有饭吃,人就踏实。炊烟更是一种提醒,要人们学会

标签:

杂谈

                                戗剪子磨菜刀   

       小时候,农村的大街小巷经常有磨刀人走动,“戗剪子磨菜刀”的吆喝声清脆悦耳在村中飘荡。磨刀人肩上扛着一条长板凳,板凳的一端固定着一粗一细两块磨刀石,另一端搭着个帆布袋子,袋子里装有锤子、钢铲、砂轮、水布等工具,凳腿上还栓挂着一个小水桶。边走边晃荡。

       人们听到“戗剪子来磨菜刀——”的喊声,就知道磨刀人来了,便纷纷从家中拿出一把把用钝了的或者豁了口的菜刀、还有不好用的剪子,交给磨刀师傅修理。主顾大多是家庭主妇,呼啦一圈围上来,叽叽喳喳大呼小叫。磨刀人不慌不忙把长条板凳放平放稳,从帆布袋里拿出各种工具,按好砂轮,劈腿骑坐在板凳上,开始工作。拿过菜刀用手捏捏刀背,眯起眼看看刀刃,捉摸着如何打磨。

       磨剪子戗菜刀的技艺比较讲究,做活时要先看刀口,看钢是软还是硬,硬的用砂轮打,软的用钢铲戗,之后用石头磨。板凳一头的两块磨刀石各有用途,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