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7、消失的打麦场
                                                
                  
                                        
                  
                  2023-02-12 09:52:33
                
                
                        标签: 杂谈
               
             
            
            
                        
            
            
                   
     
     
     
     
   消失的打麦场
   
 
 我敢断言,每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都对生产队的打麦场一往情深。因为那里是农村孩子幼年的摇篮、少年的乐园,更重要的是那里堆放着父辈的艰辛和血汗。
   
 
 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童年几乎都是一样的。不会走路之前被娘抱着出工。为了照顾哺乳期妇女,队长总是把她们安排到菜园或打麦场干活。于是场边柳荫下成为孩子们的天地。孩子们在那里一会儿坐,一会儿爬,土块、瓦片就是他们的玩具。母亲们手里干着活,眼睛却不时张望孩子,如出现不安全因素,就会立刻奔过去排除。人们也常常用秸秆搭个简易窝棚,一为孩子遮阳,二为玩累了的孩子睡觉。待到孩子会走,就光着小脚丫在宽敞的打麦场玩耍。当社员们摊场晒场,孩子们便自动退到场外一边游戏,一边观看模仿大人们的劳作。
   
 
 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打麦场。我们村有11个生产队,所以在村子周围连绵不断地分布着11个打麦场。打麦场每年都得在麦收前重新整理,称为“杠场”。杠场首先要清除场面的杂草垃圾,铲高填低找平,然后用牲口拉着耙,将地面耙几遍,划碎土坷垃,把地面豁松耙平。之后开始“泼场”,所有壮劳力肩挑水桶,来来往往,把整个场地都泼湿。然后在潮湿的地面上铺一层碎麦糠,用牲口拉着碌碡反复碾压地面,压实后,清扫干净,麦糠掺杂其间的打麦场制作完成。经过太阳的几天暴晒,地面坚硬光滑。
   
 
 地里收割的麦子运到打麦场,用铡刀把一捆捆的麦根铡掉,然后把它们均匀的摊晒在打麦场,并且用木杈翻动麦棵成耸立状,为的是透光透气便于快速晒干。每隔半个多小时就翻动一次,尤其是中午以后翻动次数更加频繁。因为中午的太阳毒辣,每翻动一次,麦棵就干的更快一些。
   
 
 经过两天的暴晒,麦棵彻底干透。接着就是或牛或驴或骡、马,拉着一个个碌碡,在掌鞭人的吆喝声中轮番上场。掌鞭人站在麦场当中,挥舞着长长的鞭子,在空中用力一甩,鞭梢发出“叭”的一声脆响,牲口们便低下头沿着麦场转起来。“嘚、驾、喔”的吆喝声与碌碡轧在麦棵身上“噼里啪啦”的响声,在午后干热的打麦场中,显得单调枯燥却又满足欣慰。场里干活的社员们看见了收成,一切的辛苦和劳碌都是值得的。
   
 
 当听到“吁、吁”的吆喝声,牲口便停住脚步,而守在孩子旁边的妈妈们立刻拿起木叉,开始翻场。她们抖动着木叉把麦粒抖落下底层,同时把麦棵再次翻立起来。掌鞭人则赶着牲口拉着碌碡继续转圈轧着麦棵。如此反复,直到麦穗上没了麦粒,轧场停止,开始起场。男女老少齐上阵,拿叉的抖落掉麦粒后,将麦秸堆放到场边。拿木锨的把麦粒麦糠堆到场中间。拿扫帚的,从场边开始,把剩落的麦粒扫到场中麦堆。
   
 
 傍晚风起开始扬场。扬场是个技术活。耳朵听风,手里有准,一锨麦子扬出去,扬多高,落在那,要八九不离十。这时还有一个人,头戴草帽,光脚站在抛洒而落的麦粒之间,不停地用扫帚清扫残余的麦穗和麦糠。随着一锨锨麦子扬撒空中,饱满的麦粒漫在脚背落在脚下,堆成金黄色小山,在农民的心里那就是“金山”。
   
 
 麦收时节最为辛苦,从割麦、拉麦、晒麦、轧麦、扬麦到最后麦粒归仓,要持续半月或二十天之久。父辈们每天拖着疲惫困乏的身体辛勤劳作,与时间和天气赛跑,收麦就怕下雨天。人们再苦再累也要尽快将麦子收割打轧颗粒归仓。然后将麦糠运到牲口棚草料间存放,把麦秸堆放在打麦场周围。这时打麦场闲下来,晚上便有男孩子结伴睡在打麦场,望着漫天繁星,凉快惬意,说笑中进入梦乡。
   
  秋天
踏着丰收的脚步走来。谷类、豆子、高粱、棒子、花生、芝麻等陆续上场。谷类、豆子、高粱也要像小麦那样晒干碾轧脱粒收藏。秋场一派繁忙景象,时间比麦场长得多。秋粮收完,社员们把可以喂牲口的秸秆堆成一个个规则的垛分布在打麦场内外。
   
 
 每到初冬,打麦场便彻底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小一点的孩子在这里过家家、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十几岁的孩子这里学骑自行车,也常常爬上高高的谷草垛,坐在上面看土屋炊烟,但更多是仰望蓝天白云、遥想着诗和远方······
   
 
 随着种地收入的降低甚至赔钱,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致使农田撂荒增多。我的家乡一带早已不种小麦,只种一季玉米,再也不用打麦场。如今老家的打麦场旧址盖起了一片片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即为乡亲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欣慰,也深为消失的打麦场惋惜。
             
            
            
                        
            
            
            
            
            
            
            
            
            
            
                 
    
    
    
    
    
           
        
乡恋7、消失的打麦场
消失的打麦场
我敢断言,每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都对生产队的打麦场一往情深。因为那里是农村孩子幼年的摇篮、少年的乐园,更重要的是那里堆放着父辈的艰辛和血汗。
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童年几乎都是一样的。不会走路之前被娘抱着出工。为了照顾哺乳期妇女,队长总是把她们安排到菜园或打麦场干活。于是场边柳荫下成为孩子们的天地。孩子们在那里一会儿坐,一会儿爬,土块、瓦片就是他们的玩具。母亲们手里干着活,眼睛却不时张望孩子,如出现不安全因素,就会立刻奔过去排除。人们也常常用秸秆搭个简易窝棚,一为孩子遮阳,二为玩累了的孩子睡觉。待到孩子会走,就光着小脚丫在宽敞的打麦场玩耍。当社员们摊场晒场,孩子们便自动退到场外一边游戏,一边观看模仿大人们的劳作。
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打麦场。我们村有11个生产队,所以在村子周围连绵不断地分布着11个打麦场。打麦场每年都得在麦收前重新整理,称为“杠场”。杠场首先要清除场面的杂草垃圾,铲高填低找平,然后用牲口拉着耙,将地面耙几遍,划碎土坷垃,把地面豁松耙平。之后开始“泼场”,所有壮劳力肩挑水桶,来来往往,把整个场地都泼湿。然后在潮湿的地面上铺一层碎麦糠,用牲口拉着碌碡反复碾压地面,压实后,清扫干净,麦糠掺杂其间的打麦场制作完成。经过太阳的几天暴晒,地面坚硬光滑。
地里收割的麦子运到打麦场,用铡刀把一捆捆的麦根铡掉,然后把它们均匀的摊晒在打麦场,并且用木杈翻动麦棵成耸立状,为的是透光透气便于快速晒干。每隔半个多小时就翻动一次,尤其是中午以后翻动次数更加频繁。因为中午的太阳毒辣,每翻动一次,麦棵就干的更快一些。
经过两天的暴晒,麦棵彻底干透。接着就是或牛或驴或骡、马,拉着一个个碌碡,在掌鞭人的吆喝声中轮番上场。掌鞭人站在麦场当中,挥舞着长长的鞭子,在空中用力一甩,鞭梢发出“叭”的一声脆响,牲口们便低下头沿着麦场转起来。“嘚、驾、喔”的吆喝声与碌碡轧在麦棵身上“噼里啪啦”的响声,在午后干热的打麦场中,显得单调枯燥却又满足欣慰。场里干活的社员们看见了收成,一切的辛苦和劳碌都是值得的。
当听到“吁、吁”的吆喝声,牲口便停住脚步,而守在孩子旁边的妈妈们立刻拿起木叉,开始翻场。她们抖动着木叉把麦粒抖落下底层,同时把麦棵再次翻立起来。掌鞭人则赶着牲口拉着碌碡继续转圈轧着麦棵。如此反复,直到麦穗上没了麦粒,轧场停止,开始起场。男女老少齐上阵,拿叉的抖落掉麦粒后,将麦秸堆放到场边。拿木锨的把麦粒麦糠堆到场中间。拿扫帚的,从场边开始,把剩落的麦粒扫到场中麦堆。
傍晚风起开始扬场。扬场是个技术活。耳朵听风,手里有准,一锨麦子扬出去,扬多高,落在那,要八九不离十。这时还有一个人,头戴草帽,光脚站在抛洒而落的麦粒之间,不停地用扫帚清扫残余的麦穗和麦糠。随着一锨锨麦子扬撒空中,饱满的麦粒漫在脚背落在脚下,堆成金黄色小山,在农民的心里那就是“金山”。
麦收时节最为辛苦,从割麦、拉麦、晒麦、轧麦、扬麦到最后麦粒归仓,要持续半月或二十天之久。父辈们每天拖着疲惫困乏的身体辛勤劳作,与时间和天气赛跑,收麦就怕下雨天。人们再苦再累也要尽快将麦子收割打轧颗粒归仓。然后将麦糠运到牲口棚草料间存放,把麦秸堆放在打麦场周围。这时打麦场闲下来,晚上便有男孩子结伴睡在打麦场,望着漫天繁星,凉快惬意,说笑中进入梦乡。
秋天 踏着丰收的脚步走来。谷类、豆子、高粱、棒子、花生、芝麻等陆续上场。谷类、豆子、高粱也要像小麦那样晒干碾轧脱粒收藏。秋场一派繁忙景象,时间比麦场长得多。秋粮收完,社员们把可以喂牲口的秸秆堆成一个个规则的垛分布在打麦场内外。
每到初冬,打麦场便彻底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小一点的孩子在这里过家家、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十几岁的孩子这里学骑自行车,也常常爬上高高的谷草垛,坐在上面看土屋炊烟,但更多是仰望蓝天白云、遥想着诗和远方······
随着种地收入的降低甚至赔钱,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致使农田撂荒增多。我的家乡一带早已不种小麦,只种一季玉米,再也不用打麦场。如今老家的打麦场旧址盖起了一片片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即为乡亲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欣慰,也深为消失的打麦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