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5、远去的炊烟

2022-11-22 11:31:00
标签: 杂谈

                                   远去的炊烟

      每当回到老家,看到袅袅升腾的炊烟,脑海中便时时闪现母亲在世时烧火做饭的温暖情景,不免潸然泪下。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大铁锅灶台,一日三餐都得烧柴禾做饭。高粱、棒子等各种农作物秸秆,野草、秋风吹落的树枝树叶等等,晒干之后都是烧火做饭的好柴禾。母亲做饭时,经常让我帮忙烧火,我也喜欢烧火,尤其是秋后和冬天。我喜欢烧火,一是分担母亲灶前忙碌;二是可以趁机在灶膛里烧烤红薯、棒子、花生、毛豆等等;三是喜欢烧火时的心境:一个人对着灶膛,看着跳动的火苗,会暂时缓解生活中的饥饿与寒冷。烧火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小乐趣,至今留恋不已。

       比起烧火,我更喜欢坐在场边高高的谷草垛上,看那家家屋顶升起的云朵般的炊烟。炊烟是柴草灶火幻化的精灵,是村庄的呼唤,是人们的期待。有炊烟,就有热乎乎的饭吃;有饭吃,人就踏实。炊烟更是一种提醒,要人们学会敬重自然与大地。炊烟,还是一种启示,它告诉世人,在燃烧中奉献并升华自己。

       炊烟是庄稼秸秆、草木枝叶在灶膛里燃烧后,顺着烟道、烟囱冒出去的烟雾。它是农作物在奉献了种子、树木在奉献了果实和绿荫之后的再一次奉献。蒸煮饭菜,烧水取暖,留下的草木灰还可以成为有机肥去滋养土地,而炊烟则弥散于天地之间,成为农村一道特有的风景。植物的一生,彻底地付出,纯净地消散,养育了人类和家畜。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有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可见,自古以来炊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标志,甚至升华成一种乡村生活的象征。

       遗憾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烧柴取暖、烧火做饭的景象已经越来越少了。那渐行渐远的炊烟,便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永远的印记与怀念。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