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6、母亲的炊烟
2023-01-06 08:38:04
标签: 杂谈
母亲的炊烟
黎民居中学始建于1956年,主要招收黎民居、西留庄、北老生三个公社的学生。那时的学生大都是步行走读。大清早就要走几里或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为了孩子读书,炊烟总是伴随母亲第一个早起。
我曾在黎民居中学念书,记得当时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
天刚蒙蒙亮,吃完母亲做好的早饭便和同学搭伴上学。草尖上的露珠清澈透明,还在默默地做着月光梦,田野里雾气潮潮,一片片的野菜花散发着清香,诗意而浪漫。路上不断有同学加入同行,我们爬上路边一座废弃的土砖窑四面遥望,周围村里的烟囱才一个个在房顶陆续有炊烟飘出。不一会儿,众多炊烟在村子上空闪转腾挪、铺陈排比,开始舒展活动一天的筋骨。看上去,它们团结友好,不分你我,合力拧成一股纤纤袅袅,如烟如诗。就像辛勤的母亲,时而弯腰劳作时而伸展腰肢凝望远方,目送我们这群迎着朝霞行走在求学路上的孩子。到了冬天,凛冽的东北风吹来了雪花,傍晚放学踩着咯吱咯吱的满地白雪回家,老远就看见了土屋房顶上的那缕炊烟,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灶前忙碌的身影。炊烟白净干爽,身姿挺拔,笔直纤细,挥着手欢迎我归来,那是母亲的呼唤。每年从春到秋,母亲都积攒一些劈柴,到了严冬用它生火做饭,把余下的炭火装入火盆,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寒窗苦读的夜晚······。
语文老师把它作为范文读给我们听。读着读着,只见老师仰起头,擦了一下湿润的眼睛:“这篇作文令人想起母亲和炊烟······”我们都知道,含辛茹苦独自养育老师长大成人的寡母去世还不到一年。
每一个农村孩子都不会忘记养育自己的母亲和伴随成长的炊烟。小时候去地里放羊、割草,傍晚时分,爬上绿影婆娑的柳树。近处羊群低头吃草,时不时为争夺嫩草顶撞,一会儿又嬉戏追赶;远处依依不舍的夕阳,给土里土气的村庄穿上一件桔红色的长裙子。老农们锄禾而归,鸡鸭鹅嘎嘎入圈。炊烟相约在各家各户屋顶的烟筒冒出,有的长袖袅袅,聘聘婷婷;有的粗犷豪迈,膀大腰圆,或浓或淡,忽高忽低,在各种牲畜的叫声中和四叔、金星哥的二胡伴奏下,一支农家风味十足的乡下芭蕾,便舞出了乡村的无限生机和旺盛的人气。
长年累月与灶膛和柴禾相伴纠缠,母亲最懂炊烟的脾气性格。母亲说,这烧火做饭,如果是荆条或树枝等比较坚硬的木柴,韧性好,耐力强,这生出的炊烟就会纤细纤长,雪白干净,在房顶也会升的又高又远,如一柱擎天,久久不散;如果是草、叶和庄稼秸秆类,韧性差,耐力低,生出来的炊烟就会又浓又黑又粗,刚冒出时声势浩大,威风八面,爬不了多高就会跌落下来,还会呛人。这炊烟除了与柴火的质地有关,也和烧火女主人性格有关。性子急的人恨不得马上饭熟快吃,于是前一把柴火还没烧透,后一把柴火又急不可耐地塞进灶膛,这样生出来的炊烟就会粗细不均,浓淡不一;女主人性子平和的,烧火做饭不紧不慢,柴火在灶膛分布均匀燃烧充分,这生出来的炊烟就会线条明朗,细软绵长。光看炊烟,母亲就能分辨出炊烟的姓氏和女主人的性格。
一部蕴涵着丰富生活哲理的炊烟词典,被母亲解说的头头是道。
如今,炊烟也像母亲一样,老了,去了。而我始终认为,炊烟属于母亲,它是有生命的,是有根的,它深深地嵌入了村庄的骨髓,也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有炊烟在,乡村就在,有炊烟在,亲情就在,有炊烟在,母亲就在。
乡恋6、母亲的炊烟
母亲的炊烟
黎民居中学始建于1956年,主要招收黎民居、西留庄、北老生三个公社的学生。那时的学生大都是步行走读。大清早就要走几里或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为了孩子读书,炊烟总是伴随母亲第一个早起。
我曾在黎民居中学念书,记得当时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
天刚蒙蒙亮,吃完母亲做好的早饭便和同学搭伴上学。草尖上的露珠清澈透明,还在默默地做着月光梦,田野里雾气潮潮,一片片的野菜花散发着清香,诗意而浪漫。路上不断有同学加入同行,我们爬上路边一座废弃的土砖窑四面遥望,周围村里的烟囱才一个个在房顶陆续有炊烟飘出。不一会儿,众多炊烟在村子上空闪转腾挪、铺陈排比,开始舒展活动一天的筋骨。看上去,它们团结友好,不分你我,合力拧成一股纤纤袅袅,如烟如诗。就像辛勤的母亲,时而弯腰劳作时而伸展腰肢凝望远方,目送我们这群迎着朝霞行走在求学路上的孩子。到了冬天,凛冽的东北风吹来了雪花,傍晚放学踩着咯吱咯吱的满地白雪回家,老远就看见了土屋房顶上的那缕炊烟,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灶前忙碌的身影。炊烟白净干爽,身姿挺拔,笔直纤细,挥着手欢迎我归来,那是母亲的呼唤。每年从春到秋,母亲都积攒一些劈柴,到了严冬用它生火做饭,把余下的炭火装入火盆,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寒窗苦读的夜晚······。
语文老师把它作为范文读给我们听。读着读着,只见老师仰起头,擦了一下湿润的眼睛:“这篇作文令人想起母亲和炊烟······”我们都知道,含辛茹苦独自养育老师长大成人的寡母去世还不到一年。
每一个农村孩子都不会忘记养育自己的母亲和伴随成长的炊烟。小时候去地里放羊、割草,傍晚时分,爬上绿影婆娑的柳树。近处羊群低头吃草,时不时为争夺嫩草顶撞,一会儿又嬉戏追赶;远处依依不舍的夕阳,给土里土气的村庄穿上一件桔红色的长裙子。老农们锄禾而归,鸡鸭鹅嘎嘎入圈。炊烟相约在各家各户屋顶的烟筒冒出,有的长袖袅袅,聘聘婷婷;有的粗犷豪迈,膀大腰圆,或浓或淡,忽高忽低,在各种牲畜的叫声中和四叔、金星哥的二胡伴奏下,一支农家风味十足的乡下芭蕾,便舞出了乡村的无限生机和旺盛的人气。
长年累月与灶膛和柴禾相伴纠缠,母亲最懂炊烟的脾气性格。母亲说,这烧火做饭,如果是荆条或树枝等比较坚硬的木柴,韧性好,耐力强,这生出的炊烟就会纤细纤长,雪白干净,在房顶也会升的又高又远,如一柱擎天,久久不散;如果是草、叶和庄稼秸秆类,韧性差,耐力低,生出来的炊烟就会又浓又黑又粗,刚冒出时声势浩大,威风八面,爬不了多高就会跌落下来,还会呛人。这炊烟除了与柴火的质地有关,也和烧火女主人性格有关。性子急的人恨不得马上饭熟快吃,于是前一把柴火还没烧透,后一把柴火又急不可耐地塞进灶膛,这样生出来的炊烟就会粗细不均,浓淡不一;女主人性子平和的,烧火做饭不紧不慢,柴火在灶膛分布均匀燃烧充分,这生出来的炊烟就会线条明朗,细软绵长。光看炊烟,母亲就能分辨出炊烟的姓氏和女主人的性格。
一部蕴涵着丰富生活哲理的炊烟词典,被母亲解说的头头是道。
如今,炊烟也像母亲一样,老了,去了。而我始终认为,炊烟属于母亲,它是有生命的,是有根的,它深深地嵌入了村庄的骨髓,也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有炊烟在,乡村就在,有炊烟在,亲情就在,有炊烟在,母亲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