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於同模關係概念的母錢研究02

(2019-01-26 10:44:11)
标签:

古錢

研究

分类: 中國錢幣專家文稿

 

基於同模關係概念的母錢研究02

·光躍整理推薦·

基於同模關係概念的母錢研究02


第二節 母錢研究歷史的簡要囘顧

19世紀的母錢研究

         檢索宋明清三代古錢文獻發現,母錢研究始於晚清。《歷代錢幣著錄綜論》一文的作者指出,古錢研究的同治時期“重視樣錢和母錢的研究”。[23]《衡門百泉續譜》的作者也指出:“黃鵬霄氏著《故宮清錢譜》,列載宮中貯存歷朝祖錢、母錢、樣錢多種。惟乾隆以前各帝,未見母錢之著錄,乾隆一朝,亦僅見樣錢。祖錢始見於嘉慶,而母錢卻於咸豐錢中始出現。”[24]衆所周知《故宮清錢譜》所著錄的古錢實物爲故宮藏品,所著錄的13枚母錢均爲咸豐錢。而鮑康在《大錢圖錄》中列載的母錢也均爲咸豐母錢。這一現象不是偶然的。依筆者管窺所及《大錢圖錄》爲母錢著錄之肇始。可以認爲《故宮清錢譜》僅著錄咸豐母錢是鮑康影響所致,倂且,這一情況也表明《大錢圖錄》之前的文獻不可能存在著錄母錢者。“鐵範”“銅汁試鑄”錢的研究當始於李佐賢所撰之《古泉滙》。這種錢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被王蔭嘉等稱爲試範銅錢。[25]因此,可以認爲《古泉滙》爲鐵母、鐵範銅研究之濫觴。《大錢圖錄》和《古泉滙》分別刋行於光緒二年〔1876年〕和同治三年〔1864年〕。由此可見,母錢研究始於19世紀後半期的晚清當無疑義。

======================================================================================

[[23]馬新華《歷代錢幣著錄綜論》《文博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45頁。

[24]蔡養吾《衡門百泉續譜》,上海書店,1992年48頁

======================================================================================

《古泉滙》云:鐵範初成,先以銅汁試鑄者。[26]

這裡所說的是鑄鐵錢時先用銅液在己製成的砂型上試鑄,以觀效果。

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後來的“試範錢”“鐵母”“鐵範銅錢”等均源於此。至於李氏這一結論之根據,不得而知。

    關於咸豐大錢的母錢《大錢圖錄》有如下的記載:咸豐元寶當千錢寶泉局鑄。案當五百、當千大錢戶工兩局鑄造者倂紫鋼,此乃黃銅,或云當係母錢。[27]

======================================================================================

[[25]參見《王蔭嘉品泉續錄》中的嘉泰同三試範小平錢。

[26]轉引自《中國錢幣》1986年第3期,40頁。

[27]桑行之《說錢?大錢圖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年1014頁。

====================================================================================== 

這是鮑康對第8頁上的一枚當千母錢所作的說明。而對緊接的第9頁上的當千大錢母錢,鮑氏又稱:

    咸豐元寶當千錢,幕有星月,克勤郡王鑄進,幼云所収云。黃銅鑄,其邊隆起如虯脊,取便印範,亦母錢也。[28]

除上述的母錢拓片說明外,鮑康還在一枚咸豐大錢拓片後補充說明了一枚未著錄拓圖的母錢。鮑氏稱:

      胡石查尚藏有當二百者一種,戶局鑄,黃銅,甚緻,輪廓字劃亦隆起如虯脊,自係母錢。[29]

上面三段引文均涉及母錢特徵及其鑒斷問題。而鮑氏轉述寶泉局監督許福卿的言論只涉及由雕母到流通錢的産生過程與樣錢之製等,與母錢特徵及其鑒斷有關的雕母→母錢→流通錢的産生程序倂未展開討論。這裡不再引述。

        從上述三段引文可以看到,母錢問題的首次直接提出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母錢的材質與子錢的材質不同,即當千、當五百大錢爲紫鋼所鑄,母錢爲黃銅鑄製。此後所形成的母子錢材質有別論蓋源於此。母錢的另一特徵是邊道、內郭、字劃如虯脊,即有拔模斜度。母錢製作精緻。這三個特徵即是鮑康鑒斷母錢的基本根據。至於所提出的“有人說應當是母錢”〔“或曰當係母錢”〕,這顯然不能作爲鑒斷母錢的根據。

======================================================================================

[28]桑行之《說錢·大錢圖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年1014頁。

[29]桑行之《說錢·大錢圖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年1031頁。

======================================================================================

作爲19世紀中國古錢學的代表人物,鮑康的研究結果〔包括母錢研究〕産生了深遠影響。應該指出,鮑氏鑒斷的3枚母錢是否符合實際,值得懷疑,因爲鮑氏未提出經得住檢驗的鑒別標凖。鮑氏當年正處於鑄行銅錢的歷史時期,而且與寶泉局監督許福卿過從甚密,他所提出的三個方面的母錢特徵是否由許告知,無據可攷。根據鮑氏行文分析,鮑氏提出的母錢特徵倂非從許氏處得知。就黃銅特徵而言,雖然其鑄造性能極其優於紫銅,但倂不能排除流通用的當千必定以紫銅和黃銅兼鑄之可能(盡管咸豐朝廷規定了紫銅鑄製)。後來發現的實物證明,當時確實存在紫銅、黃銅倂鑄的情況(詳後)。至於“甚緻”的特徵,我們認爲這只是母錢未被用於印模鑄錢之前的形態特徵,否則即不存在母錢壽命問題(詳後)。而“虯脊”特徵僅爲母錢的必要條件,因爲大量的行用錢均有此特徵,亦即拔模斜度倂未在流通錢的加工中被修整掉。由此分析可推斷,鮑氏鑒斷母錢所提出根據不是源於許監督(許氏未必懂,因鄙視技術是封建官員的通病)。既然如此,我們認爲鮑氏鑒斷母錢的方法基本上是揣度。而李佐賢對試範錢的研究也是如此,否則即不會出現如今的鐵母和鐵範銅的爭論不休。

        這種母錢研究的非科學方法影響深遠,及至今日。這一點可以在本文的後續文字中得到證明。

 

20世紀的母錢研究

20世紀的母錢研究可以分爲兩個階段,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和之後兩個階段。其研究狀況和學術成果集中地反映在1940年7月至1945年9月的錢幣研究雜誌《泉幣》和1983年創刋的《中國錢幣》學術雜誌上。此外,近二十年來出版的古錢學專著、工具書、科普讀物以及影響廣泛的収藏類期刊《収藏》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代母錢研究的狀況和成果。我們將以上述文獻爲基本依據討論20世紀母錢研究的狀況和學術成果。

 

(一)20世紀前半期的母錢研究

前輩學者在20世紀前半期對母錢(特別是兩宋鐵母)作了很多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多刊載於由中國泉幣學社創辦的《泉幣》雜誌上。因此《泉幣》雜誌所刊載的有關母錢的文獻雖然反映出的僅是20世紀40年代的母錢研究狀況和學術成果,但是,從中國泉幣學社的建立背景和《泉幣》的創辦背景看,它們卻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20世紀前半期的母錢研究水平。這些文獻或直接介紹母錢實物、討論母錢問題,或與母錢問題相涉,共達30餘篇。前輩學者在其中不同程度地討論了母錢的界說、特徵、産生、功能以及鐵母的鑒斷證明等諸多問題。

        現在,我們以文章刋發時間的前後爲序擇其要者援引如下,倂給出若幹概括。

1、乹封泉寶背天府鐵範銅泉“字皆瘦體,與鐵泉絕不相侔,疑非鐵範,唯此陰起文泉,則純爲鐵泉風格。余友蔡季襄君謂是馬殷之子所鑄,蔡君於湘省新出土之楚泉,多經目擊,且熟於馬氏父子之掌故,其說必有據也。近人競収鐵範,多意兩宋,不知五代十國中已有先之者……”[1]

2、“元豐通寶,形製較大,質量厚重,蓋鐵範母泉也。從前僉以此類爲試範錢,鑄鐵錢時,先鑄此錢以試範也。說甚牽強,鄭氏《梁五銖土範攷》云,漢以來鑄錢用母範,唐以後鑄錢用母泉,母泉者,凡鑄錢時先鑄極精緻之泉,分發各爐,用以印泥模而鑄錢也。此品爲鐵爐母泉,流傳蓋寡。”[2]

3、紹聖通寶背施,“此品白銅厚重,當係鐵監母泉,旋讀通寶已屬創見,而背下施尤奇也。攷施乃施州……哲宗本紀,紹聖三年五月置施州廣積監鑄錢,於史有徵,尤屬可貴。按今施背鐵錢未見。”[3]

4、“予適新得篆書一品(指元豐篆書折二錢母錢——引者),乃馬君定祥獲諸杭市,而割愛見讓者。案篆書鐵母,大別在寶字之冠,有方折圓折之不同。此方冠寶,爲普通折二所罕見,不徒體勢雄體,爲母錢特徵,而文有廉鍔,光芒四射,如初發於鉶。”[4]

======================================================================================

[1]張季量《乹封泉寶背天府鐵範銅錢》載《泉幣》第1期,62頁。

[2]戴葆庭《元豐通寶》載《泉幣》第1期,64頁。

[3]羅伯昭《紹聖通寶背施》載《泉幣》第2期,46頁。

======================================================================================

5、“宋元通寶平錢四種,皆廣穿,與鐵錢同模,蓋鐵範母錢也。”[5]

6、“餘藏有折二一品(指紹興通寶鐵母——引者),廣穿厚肉,背雖無‘利’字,實西川鐵母。……是否禦書,敢以質之王君。”王蔭嘉跋曰:“通字之首作?不作?,

尤爲顯著。與鐵錢同,故斷以爲鐵母錢也。”[6]

7、“此泉(指宣和通寶鐵母——引者)白銅廣穿,一望而知其爲鐵母。”[7]

8、“元祐通寶,宋哲宗元祐年間鑄,有銅鐵二種,各有小平折二,亦各有篆行二體。此品銅鑄,大似折三,精緻厚重,乃鐵二之母錢也。[8]《吉金所見錄》云‘鐵折二錢較大於銅錢,自元豐及聖宋皆同。’蓋宋代製錢,大抵小平鐵小於銅,折二鐵大於銅,故此品雖似折三,實爲折二。唯銅鑄鐵母,篆書更少於行書。”

======================================================================================

[4]王蔭嘉《元豐篆書折=錢母錢》載《泉幣》第2期,48頁。

[5]戴葆庭《宋元通寶廣穿四種》載《泉幣》第2期,52頁。

[6]羅伯昭《紹興通寶鐵母》載《泉幣》第3期,43頁

[7]羅伯昭《宣和鐵母》載《泉幣》第4期,39頁。

[8]蔣伯塤《篆書元祐通寶折二母錢》載《泉幣》第4期,43~44頁。

======================================================================================

9、“元符通寶小平錢,種類甚多。此品錢質厚重,邊緣與穿好均斜削,面文字與常品不同,背好郭亦較常品爲闊,一見而知其爲鐵母也。”[9]

10、“北宋鐵母錢,每易遭人忽略,以其背無文字也。然精於鐵錢者,則一見可別之。大約鐵錢多廣穿狹字,背廣郭。亦有狹穿,中穿者,然而必廣郭,極厚肉。此品元豐,是其例也。厥泉白銅厚重(重九公分強),文字與普通小字者不同,寶字特異,背內郭殊大,則非鐵錢之監莫屬也。”[10]

11、“此眞書白銅母泉(指靖康小平鐵母泉——引者),面四乳,爲西川鐵監明徵。文字挺秀,精美可愛。”[11]

12、“今所幸獲之品(指戴書咸豐小平鐵母——引者),凡精彩悅目者,類皆鐵錢之母。瘦金體之行使民間者,本爲鐵錢。其銅質精良者,前人謂之試範,現今正名曰鐵母。”[12]

13、此紹興通寶小平錢母,“大形大字,至爲精美,雖背無文,一望而知其爲鐵母也。”[13]

======================================================================================

[9]楊成麒《元符通寶鐵母》載《泉幣》第4期45頁

[10]羅伯昭《元豐通寶鐵母》載《泉幣》第6期33頁。

[11]羅伯昭《靖康小平鐵母泉》載《泉幣》第6期32頁

[12]王蔭嘉《戴書咸豐錢質疑》載《泉幣》第7期6頁。

======================================================================================

14、此蒙文大元通寶母錢,“文字深峻,外輪厚至四釐半,而背文酷似大觀泰和之至精者。同好定爲母錢,當有由也。”[14]

15、“福建寶福局鑄錢,自咸豐而後,率多精異之品。予尤嗜其白銅所鑄之鐵母錢也,書法之工,冶煉之精,新穎、奇特,層出不窮。……厥後囘鄉,得楷書背小星一品。書法秀美,無以複加……”[15]

16、“複獲此大觀大泉,以其厚重如鐵泉,且審其文字亦與銅品絕異(大字偏右覌字偏左,姑定其名曰‘退大進觀’),遂斷其爲鐵範。時同好有見疑者,餘雖自信甚堅,而未敢強人從同。乃事隔多時,友人無意中發見與此泉完全符合之鐵泉,臆說乃得鐵證……”[16]

17、馬定祥所藏咸豐寶泉小平楷書鐵母二品,“銅質精良,厚肉削穿,悉屬鐵錢之母。蓋馬君同時所獲,尚有同樣鐵錢各一,可爲明證。”[17]

======================================================================================

[13]戴葆湘《紹興通寶小平鐵母》載《泉幣》第8期39。

[14]羅伯昭《蒙文大元通寶母錢》載《泉幣》第9期37頁。

[15]王蔭嘉《光緒寶福白銅母錢》載《泉幣》第10期34頁。

[16]張季量《大觀通寶鐵範大泉》載《泉幣》第11期45頁。

======================================================================================

18、“從前古泉家,嘗以與鐵錢同式之銅泉,認爲鑄鐵泉之先,以銅試範之品,呼曰試範錢,然則所謂範者,又安在哉。近代古泉家,始認定此種與鐵錢同式之銅泉,即爲鑄鐵泉之母泉,是鐵母亦經證明矣。唯唐迄雍正,絕不能無母而有子,餘潛蒐冥索,得上列錫泉六品,色澤古舊,製作文字悉與銅泉不差絲毫,其爲官爐所鑄,毫無疑義。餘以爲此等錫泉,即當時之母泉。……據以上二書,則知宋明鑄錢,皆用錫母。餘得上列六品……最先得者,厥爲大定,是泉背平而錯痕甚粗……此後續獲至道聖宋元祐祥符開元五品,均色澤古舊,若祗看墨本,與銅品固毫無區別,開元亦與會昌開元正同,絕非閩開元,不待煩言,謂非錫母,不可得也。”

        上述文獻和未援引的其他涉及母錢的文獻絕大多數是前輩學者介紹自己所収藏之母錢(特別是兩宋鐵母),僅有《錫母之探討》較集中地討論了母錢問題。[18]盡管如此,這些文獻仍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關於母錢方面的信息。

        我們從中所獲得的主要信息是:

1、雖未有任何一篇文獻對母錢特徵進行全面討論和概括,但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談及母錢(主要是鐵母)特徵。概括這些文獻所談及的母錢特徵爲:形製大而厚重,材質精良,白銅居多,廣穿居多,錢背廣內郭居多,邊緣和穿口斜削(即有拔模斜度),錢體畱存有冷加工痕迹,工藝精湛,書法秀美,文字深峻。

======================================================================================

[17]《咸豐寶泉小平楷書鐵母二品》載《泉幣》第14期36頁。

[18]高善謙《錫母之探討,載《泉幣》第16期4頁。

====================================================================================== 2、鐵母的鑒別斷定方法有:鐵錢監鑄出的銅錢爲鐵母;與鐵錢“同模”、“同樣”、“同式”、“完全符合”的銅錢爲鐵母;根據經驗和學識主觀臆斷;根據某種書體只有行用的鐵錢而無流通的銅錢,斷定該書體的銅錢爲鐵母(如戴書咸豐小平銅錢)。

3、對“同模”、“同式”、“同樣”、“完全符合”的鐵錢未給出明確而清晰的定義。與上述文獻同時出版的趙汝珍所撰的《古玩指南》(1942年出版)曾指出當時錢幣研究忽視錢幣研究中諸種概念的界定工作。[19]上述文獻的情況表明趙汝珍的看法是符合實際的。

4、鑒斷任何一枚鐵母都未給出“同模”或“同式”鐵錢的證明拓片。

5、所鑒斷、介紹的銅質母錢除一枚銅質蒙文大元通寶的母錢外,其餘均爲鐵錢的母錢。

6、所鑒斷、介紹的兩宋鐵母均爲銅質,亦即鐵錢的母錢圴爲銅質,而兩宋銅錢的5枚母錢均爲錫質。

7、個別文獻給出了不太規範,不合邏輯定義規則的母錢界說。

======================================================================================

[19]趙汝珍《古玩指南》116頁。

======================================================================================

8、所鑒斷、報道的鐵母和鐵式銅錢,其稱謂不一:鐵母、鐵範、鐵範銅錢、範母[20]、鐵範母錢、鐵監母錢。

9、前人謂之試範錢的銅錢被兩篇文獻的作者認定爲鐵母,亦即認爲不存在鑄鐵錢之前先以銅試範而鑄製出的銅錢。在否定前人所認定的試範錢時,作者均未給出證明。其他有關鐵母的文獻均未涉及試範錢,推想其作者也對試範錢的存在持否定態度。

前述文獻爲我們研究母錢問題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和重要的基礎。基礎之一是:啓發人們對母錢問題進行深入的思攷,提供了一係列母錢問題的研究課題。例如:母錢的本質屬性是什麽?如何給出母錢的科學定義?鑒斷鐵母是否需要證明?同模、同式、同樣諸概念如何界定?試範錢是否存在?存在與否如何證明?爲何兩宋鐵錢均用銅質母錢印模、兩宋銅錢均有錫質母錢而未發現銅質母錢?等等。

        那麽,諸如此類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是否完全獲得解決了呢?

 

(二)20世紀後半期的母錢研究

        由國家級的錢幣博物館和國家級的學會中國錢幣學會創辦的學術期刊《中國錢幣》所刋發的母錢研究文獻基本上代表了當代母錢研究的現狀和水平,自然也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母錢研究水平。

        綜觀《中國錢幣》雜誌的母錢研究文獻,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認識:

======================================================================================

[20]羅伯昭《篆淳熙元寶背利鐵母》載《泉幣》第9期37頁。

======================================================================================

1、《中國錢幣》從1983年創刋至今,共刋發母錢研究文章和與母錢問題相涉者不足10篇,但文字量遠比《泉幣》多,約爲後者的10倍。這說明錢幣學者在20世紀後半期比前半期更重視母錢問題的研究。

2、與《泉幣》所載文獻不同,有幾篇論文直接概括了母錢的若幹特徵:形體大而厚重,較一般流通錢(或同版別錢)稍大,形製精整,具有拔模斜度,字文高挺清晰,筆劃挺拔瘦細於流通錢。還指出某些母錢畱存有祖錢上的雕鑿痕迹,穿口、外輪有銼磨加工痕迹。[21]

3、與20世紀前半期相比,後半期的母錢研究有兩點不同:明確提出母錢具有拔模斜度、冷加工痕迹,以及部分母錢畱存有祖錢上的雕鑿痕迹;鑒斷鐵母時提供了用以證明的同版別鐵錢的拓片。

4、從對拔模斜度和冷加工痕迹的認識和討論看,母錢研究開始向冶鑄工藝學靠近,有的學者似乎朦朧地覺察到從冶鑄工藝學那裡尋找解決母錢特徵問題的途徑的必要性。

5、從總體上看,20世紀後半期的母錢研究盡管受到了一些學者的重視,但是,前輩學者所畱下的諸多課題仍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倂且沒有任何一個問題獲得了眞正的解決。換言之,後半期的母錢研究倂未取得明顯超越前輩學者的研究結果。

======================================================================================

[21]錢嶼《錢樣、雕母、母錢與樣錢》載《中國錢幣》1986年第3期38~39頁;錢卓《清朝母錢》載《中國錢幣》1990年第2期16~23頁;錢卓《試談雕母、母錢的鑒別》1993年第1期76~78頁。黃思賢《雕母的討論》1998年第3期26~29頁。

======================================================================================爲什麽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母錢研究未能獲得長足進步?

除了母錢的特殊性外,母錢研究方法的缺陷不能不是一個根本原因。

        除《中國錢幣》雜誌外,尚有一些專著、工具書和雜誌等也或多或少論及母錢問題,但同樣鮮有比《中國錢幣》雜誌刋發的論文、報道更有價值的研究結果。[22]

        如此評價過去的半個世紀的母錢研究狀況是否符合實際?我們將在後面陸續展開的部分予以囘答。

 

參攷文獻

〔1〕張季量《乹封泉寶背天府鐵範銅錢》載《泉幣》第1期62頁。

〔2〕戴葆庭《元豐通寶》載《泉幣》第1期64頁。

〔3〕羅伯昭《紹聖通寶背施》載《泉幣》第2期46頁。

〔4〕王蔭嘉《元豐篆書折=錢母錢》載《泉幣》第2期48頁。

〔5〕戴葆庭《宋元通寶廣穿四種》載《泉幣》第2期52頁。

〔6〕羅伯昭《紹興通寶鐵母》載《泉幣》第3期43頁

〔7〕羅伯昭《宣和鐵母》載《泉幣》第4期39頁。

〔8〕蔣伯塤《篆書元祐通寶折二母錢》載《泉幣》第4期43~44頁。

〔9〕楊成麒《元符通寶鐵母》載《泉幣》第4期45頁

〔10〕羅伯昭《元豐通寶鐵母》載《泉幣》第6期33頁。

〔11〕羅伯昭《靖康小平鐵母泉》載《泉幣》第6期32頁

〔12〕王蔭嘉《戴書咸豐錢質疑》載《泉幣》第7期6頁。

〔13〕戴葆湘《紹興通寶小平鐵母》載《泉幣》第8期39。

〔14〕羅伯昭《蒙文大元通寶母錢》載《泉幣》第9期37頁。

〔15〕王蔭嘉《光緒寶福白銅母錢》載《泉幣》第10期34頁。

〔16〕張季量《大觀通寶鐵範大泉》載《泉幣》第11期45頁。

〔17〕》《咸豐寶泉小平楷書鐵母二品》載《泉幣》第14期36頁。

〔18〕高善謙《錫母之探討,載《泉幣》第16期4頁。

〔19〕趙汝珍《古玩指南》116頁。

〔20〕羅伯昭《篆淳熙元寶背利鐵母》載《泉幣》第9期37頁。

〔21〕錢嶼《錢樣、雕母、母錢與樣錢》載《中國錢幣》1986年第3期38~39頁;錢卓《清朝母錢》載《中國錢幣》1990年第2期16~23頁;錢卓《試談雕母、母錢的鑒別》1993年第1期76~78頁。黃思賢《雕母的討論》1998年第3期26~29頁。

〔22〕正在撰寫此節文字時見到一篇令人耳目一新、極受鼓舞的文章:攀枝花鋼鐵研究院曾志宏撰寫的《論中國古代母錢之鑒別》載《収藏》1999年第3期27~28頁。對此論文的評述見附錄。

〔23〕馬新華《歷代錢幣著錄綜論》《文博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45頁。

〔24〕蔡養吾《衡門百泉續譜》上海書店,1992年48頁

〔25〕參見《王蔭嘉品泉續錄》中的嘉泰同三試範小平錢。

〔26〕轉引自《中國錢幣》1986年第3期40頁。

〔27〕桑行之《說錢·大錢圖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年1014頁。

〔28〕同上。

〔29〕同〔27〕,1031頁。


崔同慶论文

 

母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一)

母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二)

母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三)

母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五)

母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四)

关于母钱重量的唯一史料之研究(一

关于母钱重量的唯一史料之研究(二

关于母钱重量的唯一史料之研究(三

关于母钱重量的唯一史料之研究(五

关于母钱重量的唯一史料之研究(六

关于母钱重量的唯一史料之研究(四

评铁范铜试铸说(之一)

评铁范铜试铸说(之二)

评铁范铜试铸说(之三)

评铁范铜试铸说(之五)

评铁范铜试铸说(之四)

锡母非母钱论(1)

锡母非母钱论(2)

锡母非母钱论(3)

锡母非母钱论(4)

锡母非母钱论(5)

锡母非母钱论(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