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五)
(2009-10-09 21:00: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方法论问题讨论 |
参考文献与注释
[1]鲍康:大钱图录,8,9,43页。
[2]邹志谅辑注:王荫嘉品泉续录,
[3]崔同庆:北宋锡母的讨论,高峰英主编:《陕西钱币研究文集》,2001,78-83页;崔同庆:锡母非母钱论,见《亚洲钱币》2002年第一期。
[4]王荫嘉:戴书咸丰钱质疑,《泉币》第7期,6-7页。
[5]邱思达:宋代的铁钱监和铁钱,《中国钱币》1988年第2期 21页;吴进等:河南永城出土北宋徽宗朝铁钱考,《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153页
[6]王荫嘉:元丰篆书折二铁母钱, 《泉币》第2期,48页。
[7]关汉亨:清代雕母钱收藏小记, 《中国钱币》1998年第4期,56-58页。
[8]马传德等:从明华商业储蓄银行礼券谈起,《中国钱币》1999年第2期,59页;关汉亨: 郑振铎主持收购陈仁涛藏泉之经过, 《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70-71页。
[9]钱杰:谈麒麟钱币社私制的苏区银元,《中国钱币》 1985年第4期。
[10]黄鹏霄:故宫清钱谱,28-29 页。
[11]崔同庆:关于母钱重量的唯一史料之研究,《亚洲钱币》2001年第2期,17-25页。
[12]邹志谅辑注:王荫嘉品泉续录,
[13]邹志谅辑注:王荫嘉品泉续录,
[14]罗伯昭:蒙文大元通宝母钱,《泉币》第9期,37页。
[15]曾志宏:论中国古代母钱之鉴别,《收藏》总75期;曾志宏:开元通宝母钱辨析,《收藏》总88期;郑泰鸿等:两宋钱形制成因及样钱母钱特征初探,《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5,202 页。曾文的错误是作者首先作了预设(子钱依合金物理性质收缩),然后进行大量的数学计算推导,并造成一种其结论正确无误的假象。因此才有董大勇在《收藏》总87期文中的错误评价:曾文“提出了科学的数据”。先作错误预设然后展开以严密的数学形式,这种错误论证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并非鲜见。郑文的错误之要害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头足倒置:先认定母钱,然后用已得到的数据削足适履地去寻找金属物理和金属工艺方面的理论数据。曾是金属研究工作者,而郑请了一位郑州纺织机械厂铸造工艺工程师“验证”其母钱研究结果,但所提出的数据都是错误的(证明文字另文给出)。可见解决母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重要。
[16]华觉明等:宋代铸钱工艺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 年第1期,41,45页;钱卓:试谈雕母、母钱的鉴别,《中国钱币》1993年第1期 76-77页;钱卓:清朝母钱,《中国钱币》1990年第2期,16-23页;王文良:小议咸丰雕母、母钱与子钱,《收藏》总94期, 53页。
[17]钱卓:清朝母钱,《中国钱币》1990年第2期,17-23页。
[18]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 以来),多学科边缘交叉研究的整体方法的探讨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各国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内容、结构和形式等问题尚处在探索之中。关于边缘交叉研究的整体方法的讨论,请参阅1987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7届国际逻辑、 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LMPS)文集第4卷的第1和第2两分册中的有关论文。
[19]崔同庆:乌背赤仄的含义,《亚洲钱币》 2001年第1期,90-94页。 在文中笔者所给出的与母钱定量研究相关的赤仄工艺性质的证明,可能会结束长期以来人们对赤仄工艺的种种猜测。这一证明的提出充分说明,在母钱研究中只移植、引入相关学科的结果是不够的,必须拓展相关学科中有关问题的研究,从而扩大相关学科的已知领域。显然,没有有序语义对应结构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概括就无法严格证明北宋赤仄工艺的性质。笔者对明代嘉万二火、四火矿炼黄铜性质的证明也说明了这一点。
[20]吴筹中:再说“两颗明珠”,《中国钱币》1987年第3 期,72页。
[21]阎福善:宋钱的版别和对钱,
陕西省钱币学会编《陕西钱币研究文集》,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