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富捷沉思微信效应账户 |
分类: 『学投资』 |
文/富捷
到底什么是J效应?现在给诸位讲讲。
丁蟹效应,大概不少朋友晓得。意思就是,自郑少秋在《大时代》里饰演丁蟹后,只要其饰演的新片上映,港股便跌。这现象,客观看,当然巧合居多,但某个程度,也有群体恐慌因素。那么,J效应又是啥?殊途同归,J是我的英文名,其意就是,只要我的账户创新高,A股便调整。
如,2009年下半年,账户新高,大盘调整;2011年初,账户新高,大盘调整;2015年初,账户新高,似乎又一次调整。有意思么?有,不过,也没意义,到底是不是真调,没法预知。实事求是讲,这就是个娱乐。我写这文,只是做个名解,便于日后交流罢了。
这些年,我造了不少生词,譬如“阵形理论”、“罩杯思维”、“偏见价值投资”,都极有特色。造这些词汇,不为装逼,皆自然而为,想到便造了。我好极简,造这些词,不过是为了把一些本要一遍遍用冗长话语解读的东西给它缩成一个代号。这么做,是优化语言,是让语言变得更简洁,就如优化一种工业技术,把一系列的零件、工序,整合成一个零件、一道工序。
事实上,这么做也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辨出真假粉丝。我倒不追求粉丝数,不靠这满足虚荣,更不做教主,我只是希望每个读者能客观地理解我写的东西,而非随机发现一条微博,便点赞或否定。每条微博都是碎片,只有把所有碎片拼起来,才能相对客观地看清原本意图,否则,只会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走火入魔,还不如不看。
作为读者,我希望你能读全我的东西,最好从第一条开始读,不论微博还是文章,而非选择性阅读。坦白讲,即便我自己读我过去写的东西,大部分我也会觉作呕,但是,那就是我的成长轨迹。你只有这么一篇篇按时间顺序读下来,才能相对客观地理解我谈的东西。就如现在这文,若一年后,再谈起“J效应”三个字,你看不懂,没读过现在这篇东西,那我也不会再解释,我会直接回复“过去谈过,可以往回翻,亲。”我也不会告诉你过去几时谈过,也不会发你地址。
可能这么做会有人觉我傲慢,但其实,我只是在纠正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希望每个人读得更有效率,不单读我的东西,读任何人的东西都一样。我也只有这么回复,不告诉你过去几时谈过,那么,你才会一篇篇往回找,而这过程,就是在一篇不落地读我的东西。当然,也会有人不愿这么做,或取关、拖黑,那我也不会再做解释,顺从天意。
我只想说,阅读一个人的微博、文章,好比看一本美剧,你得季季看,集集看,否则,不论哪一季,哪一集,哪一段,哪一帧,你都没法完全理解。“J效应”三个字本身不重要,关键,为什么会有这三个字,怎么才能理解这三个字,怎么才能理解我谈的更多东西。任何一季,一集,一段,一帧,一个定格的画面,都不会告诉你发生了什么,只有看全,才能搞清楚真相。
2015年2月17日
札记
总结
·所有总结
沉思
·谁在读书
精选
·好奇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