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原省道S228,今国道G219旁边,怒江江水的颜色,会让第一次见到它的人内心震撼,这种蓝色是你未曾见过的颜色,洋气点的名字叫蒂芙尼蓝。
在我们的印象中,蓝色一般属于大海,没想到它竟然出现在怒江。怒江是一条大江,江两岸的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更是高山。
既然是高山,自然免不了有塌方和滚石。提到落石,怒江最著名的自然落石,就是福贡县民族中学里的那块“飞来石”。
这块在当地几乎无人不知的“飞来石”,就位于福贡县民族中学南侧,怒江西岸边的福贡民族中学教师宿舍里。
飞来石下面,有两块石头上写有字,瘦高的石头上写着“飞来石”三个大字,横卧船型的石头上记录着“飞来石”的前世今生,全文摘录如下:
飞来石,又叫“夫妻石”,高7米,位于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民族中学校园内,距州府六库84公里,距福贡县城45公里,紧靠瓦贡公路西面,矗临怒江。1983年3月19日凌晨2时30分,一块巨石悄然飞至,傲然屹立于一块近80平方米的扁型磐石上。当时,磐石上建有一幢民族中学三合小院校舍,巨石飞落立于院中,除北边小平房屋檐与飞石紧靠稍有损坏外,周围建筑毫发无损。卧居教师皆被惊醒,起身观之,“飞来之石”竟矗立院内,惊骇之余庆幸安然。对“飞来”之石自然奇观,当地怒族赋予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对逃婚的怒族青年不幸失散,男青年化为磐石在怒江边盼望恋人归来,被困在碧罗雪山上的女青年也化为巨石冲破种种束缚投入到“情人”的怀里,结束了苦恋之情,成就了“铁石情缘”。因此,当地村民则把“飞来石”称为“夫妻石”。
这样的飞来石,其实并非独此一块,实际上在国内许多地方都有,然而别处的飞来石,大多是千年前、万年前,甚至亿万年前就“飞来”的。只有怒江福贡民族中学的这块飞来石,它飞来的时间很短,只有40年,算是最年轻的,且还有见证人。
纳西族教师牛存楷,是福贡县民族中学的创建者。1983年,他正担任学校校长,亲历了这块“飞来石”从天而降的惊险过程。那天凌晨,轰隆隆的巨响从学校东面碧罗雪山高处传来,这宏大的巨响如沉雷从天上滚滚而来,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刺鼻的怪味。突然宿舍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我飞快地跑出来一看,100平方米的石头房院坝中间,突然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离我们住的这排房子只有1米多的距离,似乎紧贴着对面的那排宿舍。
看了不少关于怒江飞来石的介绍,许多人都说无法解释飞来石怎么滚下来的,其实过程也很简单:这块巨大的圆锥形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以后,先是重重地砸在公路上,接着借助惯性,又从公路弹了大约7米多高,然后才掉入学校三合院的正中央。只是一切都很巧,这块巨石仿佛长了眼睛一样,正正地落在院坝的中央,嵌入地面1米多深,巨石的上部一侧,插入北侧宿舍的房檐约40厘米。这个三合院,原本就建在一块20多米高的巨石之上,如今又“飞”来了一块7米高的大石头,两块石头合在了一起,这也就是当地村民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夫妻石”的原因。
飞来石的石身上后人题有一首诗,:“奇峰出奇石,险情出险景;巧难又巧合,绝缘配绝姻。”
在飞来石北侧,就是福贡县民族中学。这所中学创建于1970年,始称碧江县红旗中学,1974年改称为碧江县第一中学,是碧江县的第一所完全中学。1981年,学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碧江县民族中学”,成为云南19所民族重点中学之一。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销后,学校划归福贡县管辖,才改名为福贡县民族中学。福贡县民族中学南侧的飞来石令人称奇,其实福贡中学本身也是个怒江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学校比飞来石早了12年,它是在打了几万个炮眼炸平乱石窝,苦干了7年之后建成的。
滑坡、塌方、泥石流……怒江大峡谷以它特有的语言向人类求救:为大山子民寻找一块新的栖息之地,重建幸福家园。
沿怒江一路走来,看到许多新建的小区,基本上都是六层楼房。是政府给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原住民免费建的。山区群众先后告别了茅草房、木楞房、杈杈房,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水泥房,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
激流拍岸,远山和鸣,世代生活在怒江之畔的人们正亲历着一连串历史的巨变:攀梯溜索的揪心日子一去不返,一条条公路与隧道联通了大山外的广阔世界;刀耕火种的老生计脱胎换骨,一座座大棚与工坊验证了密林里的致富良径;目不识丁的旧时光泥牛入海,一间间学校与书屋见证着深谷中的志智飞跃;人畜混居的穷光景改换新天,一幢幢新居勾勒着平地上的安乐生活……
【滇西秘境行】怒江“飞来石”
行走在原省道S228,今国道G219旁边,怒江江水的颜色,会让第一次见到它的人内心震撼,这种蓝色是你未曾见过的颜色,洋气点的名字叫蒂芙尼蓝。
在我们的印象中,蓝色一般属于大海,没想到它竟然出现在怒江。怒江是一条大江,江两岸的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更是高山。
既然是高山,自然免不了有塌方和滚石。提到落石,怒江最著名的自然落石,就是福贡县民族中学里的那块“飞来石”。
这块在当地几乎无人不知的“飞来石”,就位于福贡县民族中学南侧,怒江西岸边的福贡民族中学教师宿舍里。
飞来石下面,有两块石头上写有字,瘦高的石头上写着“飞来石”三个大字,横卧船型的石头上记录着“飞来石”的前世今生,全文摘录如下:
飞来石,又叫“夫妻石”,高7米,位于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民族中学校园内,距州府六库84公里,距福贡县城45公里,紧靠瓦贡公路西面,矗临怒江。1983年3月19日凌晨2时30分,一块巨石悄然飞至,傲然屹立于一块近80平方米的扁型磐石上。当时,磐石上建有一幢民族中学三合小院校舍,巨石飞落立于院中,除北边小平房屋檐与飞石紧靠稍有损坏外,周围建筑毫发无损。卧居教师皆被惊醒,起身观之,“飞来之石”竟矗立院内,惊骇之余庆幸安然。对“飞来”之石自然奇观,当地怒族赋予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对逃婚的怒族青年不幸失散,男青年化为磐石在怒江边盼望恋人归来,被困在碧罗雪山上的女青年也化为巨石冲破种种束缚投入到“情人”的怀里,结束了苦恋之情,成就了“铁石情缘”。因此,当地村民则把“飞来石”称为“夫妻石”。
这样的飞来石,其实并非独此一块,实际上在国内许多地方都有,然而别处的飞来石,大多是千年前、万年前,甚至亿万年前就“飞来”的。只有怒江福贡民族中学的这块飞来石,它飞来的时间很短,只有40年,算是最年轻的,且还有见证人。
纳西族教师牛存楷,是福贡县民族中学的创建者。1983年,他正担任学校校长,亲历了这块“飞来石”从天而降的惊险过程。那天凌晨,轰隆隆的巨响从学校东面碧罗雪山高处传来,这宏大的巨响如沉雷从天上滚滚而来,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刺鼻的怪味。突然宿舍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我飞快地跑出来一看,100平方米的石头房院坝中间,突然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离我们住的这排房子只有1米多的距离,似乎紧贴着对面的那排宿舍。
看了不少关于怒江飞来石的介绍,许多人都说无法解释飞来石怎么滚下来的,其实过程也很简单:这块巨大的圆锥形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以后,先是重重地砸在公路上,接着借助惯性,又从公路弹了大约7米多高,然后才掉入学校三合院的正中央。只是一切都很巧,这块巨石仿佛长了眼睛一样,正正地落在院坝的中央,嵌入地面1米多深,巨石的上部一侧,插入北侧宿舍的房檐约40厘米。这个三合院,原本就建在一块20多米高的巨石之上,如今又“飞”来了一块7米高的大石头,两块石头合在了一起,这也就是当地村民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夫妻石”的原因。
飞来石的石身上后人题有一首诗,:“奇峰出奇石,险情出险景;巧难又巧合,绝缘配绝姻。”
在飞来石北侧,就是福贡县民族中学。这所中学创建于1970年,始称碧江县红旗中学,1974年改称为碧江县第一中学,是碧江县的第一所完全中学。1981年,学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碧江县民族中学”,成为云南19所民族重点中学之一。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销后,学校划归福贡县管辖,才改名为福贡县民族中学。福贡县民族中学南侧的飞来石令人称奇,其实福贡中学本身也是个怒江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学校比飞来石早了12年,它是在打了几万个炮眼炸平乱石窝,苦干了7年之后建成的。
滑坡、塌方、泥石流……怒江大峡谷以它特有的语言向人类求救:为大山子民寻找一块新的栖息之地,重建幸福家园。
沿怒江一路走来,看到许多新建的小区,基本上都是六层楼房。是政府给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原住民免费建的。山区群众先后告别了茅草房、木楞房、杈杈房,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水泥房,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
激流拍岸,远山和鸣,世代生活在怒江之畔的人们正亲历着一连串历史的巨变:攀梯溜索的揪心日子一去不返,一条条公路与隧道联通了大山外的广阔世界;刀耕火种的老生计脱胎换骨,一座座大棚与工坊验证了密林里的致富良径;目不识丁的旧时光泥牛入海,一间间学校与书屋见证着深谷中的志智飞跃;人畜混居的穷光景改换新天,一幢幢新居勾勒着平地上的安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