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太平广记》所载之麦积山实为壮观,而木质栈道的搭建和开采更是艰险。
卓越聪慧的古代工匠运用类似脚手架的装置,先将脚手架搭建至麦积山山巅处,临崖造道,从巍峨绝壁中开山凿窟,由上至下地建造。他们从高处开始逐层凿壁、雕刻窟室,每完成一处,即拆除上方的脚手架,只保留部分栈道,供礼佛时行走之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一直持续至山脚,如此精妙地展开。因此,民间有了“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的说法。古时候搭脚手架留下的方形桩孔随处可见。如此往复,层层下造,上下12层,代表着12个朝代。
远远望去,山体上大大小小的造像神龛如同散落在人世的珠玉,由一排排栈道穿连成串,这些栈道自下而上,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最密集处达12层之多,构成了麦积山的一大壮丽景观。
今天的“琼楼十二层”凌空栈道,全长1.3千米。最上面一层天桥,距离地面84米,相当于28层楼高。
过去的木质栈道自然早已损毁,现在我们游览使用的栈道是上世纪80年代的钢筋混凝土版本,虽然质地牢固,但是视觉上依旧让恐高的游客心有余悸。
只见各层之间的悬空栈道盘旋交错,重叠十余层,不少楼梯中间还是镂空的,能清晰地看到下方。这里比起我们之前去的山西悬空寺其实更为险峻,站在山下远望就感受到了那种压迫性的震撼,90度垂直崖壁险过悬空寺,堪称恐高游客的噩梦。
有很多人说麦积山石窟是有性别的,她是一位温婉的女性,之所以给人以女性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泥塑造像的特点。麦积山石窟被群山环伺,气候湿润,“麦积烟雨”是麦积山石窟独有的景致。麦积山石窟虽然地处甘肃,但是与莫高窟、云岗、龙门石窟不是同一种感觉。烟雨蒙蒙的麦积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轻抚面庞;麦积山石窟的壁画与泥塑造像,大多由民间技师建造,来源于民间,没有“皇室血脉”,所以更加“亲民”,更“接地气”,她体现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次去麦积山,想起了有人说过的“东方的微笑”。麦积山的石窟中那一尊尊佛像差不多都是体察众生的俯首下视,满怀悲悯,和蔼可亲,有人说它们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
微笑,本是人之常情常态,是柔情、温馨、幸福、美好、愉悦等情绪的一种表达。东方人的微笑似乎更在于一种繁缛、内敛、含蓄、会心。最美的微笑是东方的微笑,而这些美丽的微笑被定格在了麦积山。
栈道自东崖上,至西崖下,不走回头路。崖壁上,麦积山石窟第9窟比较开放,能驻足摄像,不像大部分窟都用铁网拦起来,严重影响欣赏和拍照。
第9窟,“中七佛阁”,始凿于北周,宋代重修。由七个券顶佛龛组成,每个佛龛内供奉一尊佛像,佛龛绘满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
尤其是第四个佛龛,壁画尤其精美,在佛像背后右上方,能看到神秘的双头鸟身童子画像,鸟身展翅欲飞,童子恭谦祥和,笔触细腻,惟妙惟肖。一身二头鸟翅鸟爪的童子,名叫共命鸟。传说它“一生两命,识别报同”,意思是共用一个身体,却有两种不同情识的生命,二头一体,同生共死。关于共命鸟传说的来源,《佛本行集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古时期,雪山下生活着一只共命鸟(法鸟&非法鸟)。共命鸟的两个头轮流值班,一头如果睡着,另一头便醒着。一日法鸟捡到2个果子,认为反正二人共用一身,便独吞了果子。非法鸟醒来后很生气,便开始服毒,最终双双食毒而死。告诫人们害人即害己。
再往上是第4窟:“上七佛阁”,也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最高处,距地高约70米,为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最为开阔,能歇脚驻足,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
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历经唐、宋、元、明不断修缮,造像已非初始原貌。当你登上七佛阁,在前廊凭栏倚立时,若将花瓣洒向空中,便会看到一种奇妙的现象,花瓣在下落不久之后,便会纷纷扬扬地向上飞升,到一定高度后,才会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
麦积山石窟也有超美壁画,甚至超越了莫高窟壁画。很多人说,这里的飞天形象比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更为生动、精美,第4窟壁画绘在窟顶平棋中,堪称巨构。壁画中飞天的手臂/脸部等裸露部位,都采用突起不到0.5cm的泥塑,立体感极强,人称薄肉塑,中国仅此一处。“薄肉塑”与壁画相结合,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一绝,这在其他石窟还尚未发现。
何为“薄肉塑“?这是一种将雕塑和绘画进行完美结合,以达到更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飞天的面部、手脚等肌体裸露部分,均用一层薄泥塑出,凸起在画面上,剩下的画面余部则全部采用彩绘而成。
在第4窟中,共有5副壁画采用了“薄肉塑”技法。这种同时运用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创作在20世纪的西方艺术界才真正流行起来,称之装置艺术。但在1500年前,古代中国艺术家就有了如此惊人的创作发明,相当前卫,堪称是为奇迹。
第4窟前廊顶部原来有42方平棋天花,且每方是一个故事。但由于早年窟廊塌毁,现仅存5方。除了可见壁画色彩和大概人物外,具体内容难以看出。
两侧力士像刚劲有力,连臂膀上暴起的青筋都刻画了出来!
力士头上的小龛
佛堂内塑像较多,有的修复后用拐棍支撑
石刻“麦积奇观”,其下牌匾“是无等等”,出自心经。对错得失,不过如此,释然豁达。
俯看山下,景区的角角落落都浸染在了秋日彩色的绚烂中,广场和寺院很清晰
第四窟和第五窟在同一层上,用此洞连通
隋唐时期洞窟由于地震塌毁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儿堂)为代表。5窟位于东崖西侧最高处,上七佛阁左侧。建于隋代、初唐、经宋、明重修。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虽经后代重修,仍保持着隋末到唐初的造像风格。
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但姿态服饰有别,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称唐代的菩萨如宫娃,具有“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
菩萨身着带有沥粉堆金工艺的袈裟极为精致
走过“天桥”,来到西崖,下了几层又见“西崖大佛”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修缮时,在大佛胸部发现一幅幡状钱币璎珞,由292枚汉、唐、宋等不同时期的钱币用麻绳串联而成,其中以宋钱居多。钱幡长123厘米,宽28厘米。自上而下分别扎束呈等腰三角形、长方形、菱形、圆形、方形和六边形等几何图案,十分精美,较为罕见。
又经过几个有网罩的佛龛,就快接近底层了
再次仰望栈道,古人秉承着虔诚的信仰,将永恒的美与佛性融注在这座石窟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副壁画,每一个角落中。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东方微笑”至今仍能触动心灵深处,待你亲身体会。
【陇东南秋摄】麦垛百寻高,飞栈浮九霄(下)
“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太平广记》所载之麦积山实为壮观,而木质栈道的搭建和开采更是艰险。
卓越聪慧的古代工匠运用类似脚手架的装置,先将脚手架搭建至麦积山山巅处,临崖造道,从巍峨绝壁中开山凿窟,由上至下地建造。他们从高处开始逐层凿壁、雕刻窟室,每完成一处,即拆除上方的脚手架,只保留部分栈道,供礼佛时行走之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一直持续至山脚,如此精妙地展开。因此,民间有了“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的说法。古时候搭脚手架留下的方形桩孔随处可见。如此往复,层层下造,上下12层,代表着12个朝代。
远远望去,山体上大大小小的造像神龛如同散落在人世的珠玉,由一排排栈道穿连成串,这些栈道自下而上,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最密集处达12层之多,构成了麦积山的一大壮丽景观。
今天的“琼楼十二层”凌空栈道,全长1.3千米。最上面一层天桥,距离地面84米,相当于28层楼高。
过去的木质栈道自然早已损毁,现在我们游览使用的栈道是上世纪80年代的钢筋混凝土版本,虽然质地牢固,但是视觉上依旧让恐高的游客心有余悸。
只见各层之间的悬空栈道盘旋交错,重叠十余层,不少楼梯中间还是镂空的,能清晰地看到下方。这里比起我们之前去的山西悬空寺其实更为险峻,站在山下远望就感受到了那种压迫性的震撼,90度垂直崖壁险过悬空寺,堪称恐高游客的噩梦。
有很多人说麦积山石窟是有性别的,她是一位温婉的女性,之所以给人以女性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泥塑造像的特点。麦积山石窟被群山环伺,气候湿润,“麦积烟雨”是麦积山石窟独有的景致。麦积山石窟虽然地处甘肃,但是与莫高窟、云岗、龙门石窟不是同一种感觉。烟雨蒙蒙的麦积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轻抚面庞;麦积山石窟的壁画与泥塑造像,大多由民间技师建造,来源于民间,没有“皇室血脉”,所以更加“亲民”,更“接地气”,她体现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次去麦积山,想起了有人说过的“东方的微笑”。麦积山的石窟中那一尊尊佛像差不多都是体察众生的俯首下视,满怀悲悯,和蔼可亲,有人说它们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
微笑,本是人之常情常态,是柔情、温馨、幸福、美好、愉悦等情绪的一种表达。东方人的微笑似乎更在于一种繁缛、内敛、含蓄、会心。最美的微笑是东方的微笑,而这些美丽的微笑被定格在了麦积山。
栈道自东崖上,至西崖下,不走回头路。崖壁上,麦积山石窟第9窟比较开放,能驻足摄像,不像大部分窟都用铁网拦起来,严重影响欣赏和拍照。
第9窟,“中七佛阁”,始凿于北周,宋代重修。由七个券顶佛龛组成,每个佛龛内供奉一尊佛像,佛龛绘满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
尤其是第四个佛龛,壁画尤其精美,在佛像背后右上方,能看到神秘的双头鸟身童子画像,鸟身展翅欲飞,童子恭谦祥和,笔触细腻,惟妙惟肖。一身二头鸟翅鸟爪的童子,名叫共命鸟。传说它“一生两命,识别报同”,意思是共用一个身体,却有两种不同情识的生命,二头一体,同生共死。关于共命鸟传说的来源,《佛本行集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古时期,雪山下生活着一只共命鸟(法鸟&非法鸟)。共命鸟的两个头轮流值班,一头如果睡着,另一头便醒着。一日法鸟捡到2个果子,认为反正二人共用一身,便独吞了果子。非法鸟醒来后很生气,便开始服毒,最终双双食毒而死。告诫人们害人即害己。
再往上是第4窟:“上七佛阁”,也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最高处,距地高约70米,为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最为开阔,能歇脚驻足,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
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历经唐、宋、元、明不断修缮,造像已非初始原貌。当你登上七佛阁,在前廊凭栏倚立时,若将花瓣洒向空中,便会看到一种奇妙的现象,花瓣在下落不久之后,便会纷纷扬扬地向上飞升,到一定高度后,才会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
麦积山石窟也有超美壁画,甚至超越了莫高窟壁画。很多人说,这里的飞天形象比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更为生动、精美,第4窟壁画绘在窟顶平棋中,堪称巨构。壁画中飞天的手臂/脸部等裸露部位,都采用突起不到0.5cm的泥塑,立体感极强,人称薄肉塑,中国仅此一处。“薄肉塑”与壁画相结合,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一绝,这在其他石窟还尚未发现。
何为“薄肉塑“?这是一种将雕塑和绘画进行完美结合,以达到更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飞天的面部、手脚等肌体裸露部分,均用一层薄泥塑出,凸起在画面上,剩下的画面余部则全部采用彩绘而成。
在第4窟中,共有5副壁画采用了“薄肉塑”技法。这种同时运用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创作在20世纪的西方艺术界才真正流行起来,称之装置艺术。但在1500年前,古代中国艺术家就有了如此惊人的创作发明,相当前卫,堪称是为奇迹。
第4窟前廊顶部原来有42方平棋天花,且每方是一个故事。但由于早年窟廊塌毁,现仅存5方。除了可见壁画色彩和大概人物外,具体内容难以看出。
两侧力士像刚劲有力,连臂膀上暴起的青筋都刻画了出来!
力士头上的小龛
佛堂内塑像较多,有的修复后用拐棍支撑
石刻“麦积奇观”,其下牌匾“是无等等”,出自心经。对错得失,不过如此,释然豁达。
俯看山下,景区的角角落落都浸染在了秋日彩色的绚烂中,广场和寺院很清晰
第四窟和第五窟在同一层上,用此洞连通
隋唐时期洞窟由于地震塌毁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儿堂)为代表。5窟位于东崖西侧最高处,上七佛阁左侧。建于隋代、初唐、经宋、明重修。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虽经后代重修,仍保持着隋末到唐初的造像风格。
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但姿态服饰有别,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称唐代的菩萨如宫娃,具有“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
菩萨身着带有沥粉堆金工艺的袈裟极为精致
走过“天桥”,来到西崖,下了几层又见“西崖大佛”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修缮时,在大佛胸部发现一幅幡状钱币璎珞,由292枚汉、唐、宋等不同时期的钱币用麻绳串联而成,其中以宋钱居多。钱幡长123厘米,宽28厘米。自上而下分别扎束呈等腰三角形、长方形、菱形、圆形、方形和六边形等几何图案,十分精美,较为罕见。
又经过几个有网罩的佛龛,就快接近底层了
再次仰望栈道,古人秉承着虔诚的信仰,将永恒的美与佛性融注在这座石窟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副壁画,每一个角落中。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东方微笑”至今仍能触动心灵深处,待你亲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