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孤峰,立于甘肃天水小陇山,其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始于公元4世纪,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1961年,麦积山石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麦积山坐落于层峦叠翠、景色静幽、山川秀丽的陇山密林之中,岩壁间佛龛密布、“窟若蜂巢”,造像万千,精美绝伦,内涵博大丰富。
进景区,乘了一段电瓶车,来到石窟崖壁的西南方,抬头所望,只见麦积山石窟参观栈道建在80米高的崖面上,层层环绕,迂回而上,有14重之多,贯穿洞窟。
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均做过维缮,原貌已基本无存。现佛像头顶为低平细密的螺纹发髻,正中置肉髻珠,具有较浓郁的宋元佛像发髻特征,整体塑作带有较多明清泥塑特征。
左侧胁侍菩萨除裙裾尚存外,其余部分已全部剥落无存,石胎外露,大形尚存。右侧胁侍菩萨保存尚好,具有鲜明的北周至隋代造像特征。菩萨面部侧向主尊立佛,戴三瓣式高花冠,宝缯于耳后垂及肩部。面容方圆饱满,弯眉细长目,双眼微启下视。悬鼻小口,细颈端肩,发辫分三缕搭于双肩。袒胸鼓腹,内着偏衫,下着长裙,帔帛于胸、腹之际做两道弧形下垂,搭肩绕臂后,贴双膝垂至脚面。饰宽边项圈及手镯,帔帛表面缀饰华丽的璎珞。左手微曲于左膝前,执一桃形玉环。右手上举齐肩,掌心向外,托一莲蕾。跣足立于圆莲台上。
离开上山主道,沿右方小路走一段,在一堆民宿前,可观看到麦积山的全貌
可以同时拍到两组大佛
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髻,顶有肉髻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颌丰满。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
进检票口前先在山前广场中的“瑞应寺”转转
寺内院子里也可对石窟清晰张望
上栈道前先登一段石台阶
“黄叶金黄、红叶火红”是麦积山秋季独有景色。
走在栈道上,开始有点悬空感。下面的一层岩壁龛口上是密密的铁纱门,凑近了才能看。
用相机无法给佛像对焦,手机镜头小,贴紧纱空,可以拍到
第3窟位于东崖东侧,是麦积山石窟中特有的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建筑,称“千佛廊”。整间洞窟长36.5米,高8.2米,顶部前檐多数震毁,只留有内檐部分,从窟顶部残存的梁架结构分析,中间有13道月梁,每间有6-7根,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月梁形象。窟内塑像共有297身石胎泥塑,自上而下共有六排。
栈道上方为两排造像共计92身,为北周开凿,宋代重塑;
栈道以下有四排造像共计205身,保存完整,均为北周原作。从它们的发髻、衣纹、服饰、手势可发现,每身佛像千姿百态、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栈道上边两排造像大多模糊不清,据专家推测,因早期地震栈道塌毁,另一侧是悬崖绝壁,人们通行不便,只能手扶造像,在仅有一肩之宽的距离通行,久而久之就成为今天的模样。虽然经历的千年的磨砺,它们依旧保持着北周时期的艺术风韵。
3窟紧挨着第13窟“东崖大佛”,我从头顶方向,和西侧方向各拍了一组片子
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双手已失,从残迹推测原左手抚左膝,右手齐胸,施无畏印和与愿印。佛双膝以下部分泥皮全部剥落,石胎外露,岩层表面整齐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方形柱眼及部分残存木桩,可知此类大型佛像制作流程为先在崖面雕凿出大形,然后在石胎表面等距凿出大小、深浅不一的桩孔,插入缠有丝麻的木楔。然后再敷泥塑形,精雕细塑,最后加以妆彩。既能减轻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充分彰显出古代雕塑家们高超娴熟的创作技艺水平。
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 ,高13米。左手自然下垂,微曲于膝前,执一净瓶。右手横置于胸前,持一莲叶及莲蕾,跣足立于仰莲台上,神态恬静安逸,身姿婀娜挺拔。
佛右侧为大势至菩萨 ,高13米,装束、神态等大致同左侧菩萨 ,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
佛像衣袂飘逸灵动,杏眼微睁,嘴角线条微微上挑,它以其独特的“东方微笑”与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参观栈道建在竖直的崖面上,层层环绕,迂回而上,贯穿洞窟。曾有诗歌这样描述:“谁家麦垛百寻高,飞栈凌空浮九霄”、“登攀栈道云同走,酝酿禅诗雨共敲”、“凌空栈道连崖阁,抚塔流云接九天”等,都是描述栈道的高耸、崎岖和独特。沿着栈道,有时可以进入石窟,与壁画、塑像近距离接触,细细品位欣赏;有时只能通过门孔隙、栏杆与造像隔空相望,平添一分探寻的意味在里面。
【陇东南秋摄】麦垛百寻高,飞栈浮九霄(上)
有一座孤峰,立于甘肃天水小陇山,其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始于公元4世纪,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1961年,麦积山石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麦积山坐落于层峦叠翠、景色静幽、山川秀丽的陇山密林之中,岩壁间佛龛密布、“窟若蜂巢”,造像万千,精美绝伦,内涵博大丰富。
进景区,乘了一段电瓶车,来到石窟崖壁的西南方,抬头所望,只见麦积山石窟参观栈道建在80米高的崖面上,层层环绕,迂回而上,有14重之多,贯穿洞窟。
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均做过维缮,原貌已基本无存。现佛像头顶为低平细密的螺纹发髻,正中置肉髻珠,具有较浓郁的宋元佛像发髻特征,整体塑作带有较多明清泥塑特征。
左侧胁侍菩萨除裙裾尚存外,其余部分已全部剥落无存,石胎外露,大形尚存。右侧胁侍菩萨保存尚好,具有鲜明的北周至隋代造像特征。菩萨面部侧向主尊立佛,戴三瓣式高花冠,宝缯于耳后垂及肩部。面容方圆饱满,弯眉细长目,双眼微启下视。悬鼻小口,细颈端肩,发辫分三缕搭于双肩。袒胸鼓腹,内着偏衫,下着长裙,帔帛于胸、腹之际做两道弧形下垂,搭肩绕臂后,贴双膝垂至脚面。饰宽边项圈及手镯,帔帛表面缀饰华丽的璎珞。左手微曲于左膝前,执一桃形玉环。右手上举齐肩,掌心向外,托一莲蕾。跣足立于圆莲台上。
离开上山主道,沿右方小路走一段,在一堆民宿前,可观看到麦积山的全貌
可以同时拍到两组大佛
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髻,顶有肉髻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颌丰满。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
进检票口前先在山前广场中的“瑞应寺”转转
寺内院子里也可对石窟清晰张望
上栈道前先登一段石台阶
“黄叶金黄、红叶火红”是麦积山秋季独有景色。
走在栈道上,开始有点悬空感。下面的一层岩壁龛口上是密密的铁纱门,凑近了才能看。
用相机无法给佛像对焦,手机镜头小,贴紧纱空,可以拍到
第3窟位于东崖东侧,是麦积山石窟中特有的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建筑,称“千佛廊”。整间洞窟长36.5米,高8.2米,顶部前檐多数震毁,只留有内檐部分,从窟顶部残存的梁架结构分析,中间有13道月梁,每间有6-7根,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月梁形象。窟内塑像共有297身石胎泥塑,自上而下共有六排。
栈道上方为两排造像共计92身,为北周开凿,宋代重塑;
栈道以下有四排造像共计205身,保存完整,均为北周原作。从它们的发髻、衣纹、服饰、手势可发现,每身佛像千姿百态、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栈道上边两排造像大多模糊不清,据专家推测,因早期地震栈道塌毁,另一侧是悬崖绝壁,人们通行不便,只能手扶造像,在仅有一肩之宽的距离通行,久而久之就成为今天的模样。虽然经历的千年的磨砺,它们依旧保持着北周时期的艺术风韵。
3窟紧挨着第13窟“东崖大佛”,我从头顶方向,和西侧方向各拍了一组片子
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双手已失,从残迹推测原左手抚左膝,右手齐胸,施无畏印和与愿印。佛双膝以下部分泥皮全部剥落,石胎外露,岩层表面整齐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方形柱眼及部分残存木桩,可知此类大型佛像制作流程为先在崖面雕凿出大形,然后在石胎表面等距凿出大小、深浅不一的桩孔,插入缠有丝麻的木楔。然后再敷泥塑形,精雕细塑,最后加以妆彩。既能减轻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充分彰显出古代雕塑家们高超娴熟的创作技艺水平。
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 ,高13米。左手自然下垂,微曲于膝前,执一净瓶。右手横置于胸前,持一莲叶及莲蕾,跣足立于仰莲台上,神态恬静安逸,身姿婀娜挺拔。
佛右侧为大势至菩萨 ,高13米,装束、神态等大致同左侧菩萨 ,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
佛像衣袂飘逸灵动,杏眼微睁,嘴角线条微微上挑,它以其独特的“东方微笑”与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参观栈道建在竖直的崖面上,层层环绕,迂回而上,贯穿洞窟。曾有诗歌这样描述:“谁家麦垛百寻高,飞栈凌空浮九霄”、“登攀栈道云同走,酝酿禅诗雨共敲”、“凌空栈道连崖阁,抚塔流云接九天”等,都是描述栈道的高耸、崎岖和独特。沿着栈道,有时可以进入石窟,与壁画、塑像近距离接触,细细品位欣赏;有时只能通过门孔隙、栏杆与造像隔空相望,平添一分探寻的意味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