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借一还十”的教育
(2012-03-14 07:15:42)
标签:
故事借一还十老师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故事与儿童教育 |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一男孩儿在期中考试中,语文只得了59分。男孩儿十分着急,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怎么办呢?他找到语文老师:“老师,请给我的语文加1分,就1分,求您啦!”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不过,你可要想好,加的1分是老师借给你的。分数可不是随便借的,这次借一,下次还十,再下次甚至还百,不然就不借。”
男孩儿迟疑了一下,终于鼓足勇气答应下来。老师热情地握住了他的小手。期末考试,男孩儿语文实际分数81分,老师的判分是71+10分,在10分的后面有一个括弧,里边写着:精神嘉奖分。
男孩儿得了全班独一无二的精神嘉奖分,还特别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为表现一把,拼命地学习。第二年期中考试语文实际分数98分,老师的判分是98+100分,这次得了全班最高的精神嘉奖分,该生学习劲头更足了。第二年期末考试,他的语文考了100分,老师的判分是100+100。
呵护心中那一点点的光,足以使孩子绽放智慧的芬芳。老师态度的改变,改变了这位孩子对学习散漫的态度。老师回忆这件事时说,当时那位学生的勇气,使自己震惊。这位老师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不断给孩子注入动力,结果竟如此出人意料!每一个孩子都有柔软的心底,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履行对他信任的人的承诺。给孩子一个支点,再给孩子一个支点,坚持不断下去,就会渐渐变成一种力量。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你面对孩子学习不理想,孩子和你肯定都想改变,那我们能像故事里面的那个老师一样,巧妙地鼓励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想法,当他们没有做到家长期盼的那样,会有很强的失落和自卑,也知道父母肯定不高兴。这就像故事里面说孩子考了59分,生怕回家被训斥和责备,想办法问老师借一分。所以,孩子遇到挫折或遇到问题,未必是一件坏事情,家长和老师若能巧妙利用这些因素,想办法变成孩子成长的动力,就会让孩子真正地成长起来。但假设由此去责备孩子,孩子反而会产生退缩和惧怕心理。参见《“困境即是赐予”和儿童教育》。
孩子有时候虽然不清楚道理和按照成人的规范行事,但一件事的结果是否能让家长和老师高兴,还是能判断出来的。当他们认识到不足,或结果会让大人失落时,其内心自然出现内疚的感觉。此时孩子来求助是帮助他们的最好时机,而不知利用的家长处理不好,很可能会伤害到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孩子的羞辱因你的责备和训斥,得到释放和钝化。参见《艺术的批评让孩子更亲近》、《说话缺“你”字的儿童教育》。
聪明的家长和老师,要懂一点孩子心理的。对孩子讲原则是没有错误的,可在孩子内疚来求助的时候,不要只强调原则而拒绝孩子,而是想办法把孩子的不足变成动力。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这些已发生的事情,鼓励孩子面对和提出对孩子来说是额外的要求,远比责备和训斥更有益处。参见《从驯懒老公想到驯懒孩子》。
当然,从动力的角度看,如果只是通过诱导,使孩子认识到不足并变成的动力,其必然难于持久。原因也很简单,孩子的不足往往都是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对造成的,是明显遇到困难的表现。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都是屡次遇到困难而无法化解和没有恰当的帮助,逐渐钝化形成的。所以,随后要对孩子提供新的帮助和鼓励。这就像故事中,老师多次给“精神嘉奖分”的缘故。参见《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表扬?》、《例说对孩子的高难度表扬》。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想把孩子的不足并变成的动力,其动力源泉要从心理角度挖掘,不能提供物质奖励或使用金钱。这不仅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使孩子的认知进一步混乱。比如,某些学校对学习不好的孩子罚款,这让孩子产生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误解。教育孩子,不能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却引出孩子的一个大问题,得不偿失。参见《教养坏习惯:孩子学习和物质挂钩》、《关于小孩的物质教育》。
教育孩子,就算是一个好方法,大家也要学好思考和举一反三。完全生搬硬套一种模式,也是有风险的。孩子考59分,为了及格现在借一分而未来还十分,是非常可行的方法,是增加孩子的动力。那假设孩子现在想买一个东西,需要60元,他说现在借一元而未来还十元,如果你是家长,你会同意吗?这个问题,算是我井中月给大家留的家庭作业吧,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